摘要:我国教育改革要求加强落实立德树人的教学理念,使得核心素养一度成为教育领域关注的热点。地理核心素养一般被分为人地观念、区域认知、综合思维、地理实践等能力。高中地理教学中,教师应当充分根据学生的身心发展情况,在传授相应的学习方法前提下,加强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
关键词:核心素养理念;高中地理教学;策略探微
引言
我国教育改革要求加强落实立德树人的教学理念,使得核心素养一度成为教育领域关注的热点。地理核心素养一般被分为人地观念、区域认知、综合思维、地理实践等能力。高中地理教学中,教师应当充分根据学生的身心发展情况,在传授相应的学习方法前提下,加强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
1高中地理课程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价值
教师在高中地理课程教学的过程中,只对学生讲解相关的地理知识,很容易使学生对地理课程的学习产生厌倦,逐渐失去对地理课程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地理学科核心素养,能够让学生加深对相关地理知识的理解,让学生掌握高中地理课程的学习方法,还能够让学生逐渐拓展自己的思维,进而对地理知识进行更好的运用。地理课程中包含着很多理念,如可持续发展观以及保护环境的理念。教师在讲解这方面知识的过程中应当逐渐引入核心素养,改变学生原有的思维方式,让学生对课程有更加深刻的理解,提升学生地理课程的综合学习能力。
2 情境教学,培养学生人地观念
人地观念,即引导学生树立与自然界和谐相处的理念。在高中地理教学中,教师在培养学生人地观念时需要从以下几方面进行:其一,应当认识到大自然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基础。其二,人类日常的行为活动会不同程度影响周围的自然环境,要树立保护环境的意识。其三,应当清楚地了解自然发展规律,并了解人类如何发展才能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人地观念是一种很高的要求,教师若直接讲述人地观念的知识,难以调动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所以,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适当利用多媒体,运用情境教学法,让学生处于形象的教学环境中,从而增强对相关内容的理解。例如,在讲解“自然界的水循环”时,为了更好地渗透有关人地观念,让学生充分意识到节约水资源的重要性,教师可以先运用多媒体技术创设相应的教学情境,展示“一滴水的旅程”的微视频,以生动、形象的教学方式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以讲述故事的方式降低教学难度,这有利于学生理解人地观念的含义。
随后,教师可以从人地观念的视角进行讲解,提出问题:“同学们都清楚我国水资源十分紧缺,那么,谁能说出自然界的水是怎样循环的吗?”此时,学生的求知欲被激发出来,积极思考。教师在适当的时候引出水循环的概念,使学生加深理解。接下来,教师进一步启发:今天大家已经学习了水的循环运动过程,而在此期间,人类的活动均会对水产生不同的影响,为了保护生态环境,同学们应当保护水资源,以免遭到自然的惩罚。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水到渠成地培养了学生的人地观念。
3 案例教学,培养学生综合思维能力
地理是一门综合性较强的学科,自然、人口、社会、气候、土壤、城市等地理要素是相互联系的。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案例教学法,启发学生分别从自然、人文的角度,围绕气候、地形、经济等对相关的地理现象作出合理的分析,让其深刻理解不同地区地理要素的构成,从而培养学生综合思维能力。例如,在“荒漠化防治”一课的教学中,教师可以结合相应的荒漠化案例,从自然、人为两个方面出发讲解我国西北部地区形成荒漠化的我国西北部形成荒漠受到诸多因素的影响,其中自然因素最为关键。从地质角度看,我国西北部土壤中含有大量的沙质沉积物,土壤发育能力差,植被少,恶劣的自然条件加快了荒漠化程度。”在学生们发言后,教师应予以相应的评价:同学们说得都有一定的道理,但是西北的荒漠化除了自然因素外,还与人类的不合理活动有密切关系。近年来,西北人口的迅速增长,给环境施加了很大压力,自然资源的过度开采、利用,都是导致西北荒漠化的原因。通过案例教学方式,学生逐渐具备了综合分析的能力,有利于综合思维能力的提升。
结束语
总之,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当适时对学生进行地理核心素养的渗透,摒弃传统的教学思想,树立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根据教学内容与高中生的实际情况,不断优化教学方式,引导学生主动思考、表达、实践,从而有效地提升学生地理核心素养。
参考文献
[1]范锦丽.基于地理核心素养理念的高中地理课堂教学[J].亚太教育,2019(12):114-115.
[2]扎西吉.高中地理教学中学生地理核心素养培养探析[C].广西写作学会教学研究专业委员会.2019年教学研究与教学写作创新论坛成果集汇编(三).广西写作学会教学研究专业委员会:广西写作学会教学研究专业委员会,2019:444-446.
[3]赵鑫莹,刘中亭.浅谈地理学科核心素养在高中地理教学的培养[C].广西写作学会教学研究专业委员会.2019年教学研究与教学写作创新论坛成果集汇编(三).广西写作学会教学研究专业委员会:广西写作学会教学研究专业委员会,2019:586-5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