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接受效果是思想政治教育者所关注的,本课题在调查中的基础上,从大学生的心理需求、认知和情感特点入手,进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接受心理优化及对策研究
【关键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接受心理优化;对策
Strategies to Optimize College Students’ Receptive Psychology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Abstract】:It is the concern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ors to improve the acceptance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among college student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their psychological needs, cognitive and emotional characteristics, the research project will analyze the strategies to optimize college students’ receptive psychology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through survey.
【Key Words】:college students;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optimization of receptive psychology; strategies
什么是接受?心理学认为是人们对事物的认同的心理过程,受认知、情感、个性和意志等因素的影响。思想政治教育中接受过程的内涵既丰富又复杂,是受教育者对世界的认知过程,存在着复杂因素和意外转化。教育、接受是接受心理过程的两个有机组成部分,是教育者的教与受教育者接受心理的统一[1]。大学生否接受并内化为思想品德,外化以行为,是检验思想政治教育效果的关键。但随着当前国内和国际形势的变化,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效果日显不佳。为此,作为大学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在实践教育过程中需要不断探索思想政治教育的新方法、新模式,不断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实现教育的最终政治目的
一、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接受心理存在的问题与状况
(一)为准确、客观地了解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接受的问题与状况,本课题组设置了调查问卷并在省内部分高校采取无记名的方式进行了问卷调查,共计发放了650份问卷,回收了637份问卷,回收率为98%,有效问卷为635份。
1.对思想政治工作的心理认可度和满意度
此统计表明绝大部分学生是对对思想政治工作的心理认可度是高的,对思政 工作是肯定的,但满意率并不高,只有43.37%,说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没有从学生的心理需求出发, 在接受环节上出现问题 。
2、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学习动机和态度的调查 。
上述调查说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接受动机不够强烈 ,对思想政治教育的的认知程度较低,心理需求不高。
3、大学生对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接受状况调查 。
上述调查说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接受效果受社会大环境等因素的影响,效果不是十分理想,同时,调查也反映出大学生对思想政治教育并不是一概拒绝,他们乐于接受新鲜事物,在思想政治教育如能采取更多的新方法、新模式,思想政治教育接受效果将会很大的改善。
(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接受心理的特点及成因
1、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接受心理需要的特点
大学生受社会环境变化的影响,崇尚个性,追求自由,喜欢遵从个人的兴趣、信念发展自我。在思想政治教育接受过程中,心理需求呈现多元化的特点。从调查结果可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接受的动机并不强烈,对专业知识、技能的学习是他们成才最大的动机、最基本的心理需要,而提升思想道德水平则认为并不那么重要,因而,思想政治教育接受的效果不佳。
2、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接受心理认知的特点。
当代大学生自主意识较强,喜欢独立思考,有自己的认识和评判事务的标准,愿意通过自己对各类问题去分析、去辨别。调查表明我们的大学思想政治教育方式落后、内容陈旧,思想政治教育无法引起大学生的学习兴趣,加之受社会教育环境的影响,迫于考试压力才被动地参加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学习,接受效果较差。
3、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接受心理的情感特点
大学生具有情绪化心理特点,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中,需要情感进行监督与调节。在思想政治教育接受过程中,大学生对思想政治教育信息易产生一定的情感体验,从而调节和监督思想政治教育的接受。大学生在接受思想政治教育时,情感准备不足,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思想政治教育接受内在的动力,削弱接受效果。所以,情感对思想政治教育信息接受的内在动机产生一旦弱化,影响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
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接受心理优化对策
如何消除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接受的障碍,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笔者认为可以采取以下对策。
(一)改变大学生的认知
1. 重视大学生的认知结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接受的过程,本质上来说是把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输入大学生当前的已有知识结构的一个过程。其接受程度如何,与认知结构具有密切的关联。这些认知结构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思想政治教育的接受与理解。所以,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时,必须重视大学生已有知识结构的合理与可接受程度,把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和认知结构相结合,运用不同的教育方法,利用大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来理解和接受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同时,兼顾到大学生认知结构的实际差异,适度调整教学要求,因材施教,促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接受能力的提升。
2.改变大学生的思维定势:大学生在之前的生活和学习经历过程中,已形成特有的思维,为其在大学生的学习和生活打下基础。但这些思维定势却制约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接受程度,再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时,就应重视思维方式的培养与训练,将思想政治教育与思维培养相结合,注重大学生的实践经验,提高逻辑思维与辩证思维能力,改变已有的思维定势,使大学生对思想政治教育的认识水平提升,强化他们对于思想政治教育接受和理解的能力[4]。
3. 重视大学生的无意识教育:个体的行为受到个体的观念影响,而个体的观念有时表现为意识的,有时又是无意识的。在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时,一方面可以丰富大学生的业余生活,培养学生获得知识的能力;另一方面,陶冶大学生的情操,促进其思想政治觉悟的提升,形成正确的是非观念和价值观,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
(二)增强大学生的情感调节
1、重视大学生的接受情感:思想政治教育接受不仅需要理性,还需要情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可以从以下角度来进行。一要考虑情绪有两个极性,尽可能引导大学生情绪状态向健康积极的方向发展,最大限度地发挥情感在意识形态中的积极作用;二情绪的复杂性不可能仅通过外在表达来完全准确地判断一个人的情绪。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应善于从复杂的情感中分析和把握教育对象的主要和基本情感,有目的地培养情感,理解和掌握教育对象情感表现的差异;三要注意在各种情境中使用教育因素,特别是那些有意识地创造良好的思想道德教育情境,使学生在得到情感教育的同时形成积极健康的意识;四通过社会实践,了解世界的真实感受,从而获得思想道德行为经验和情感体验[4]。
2.提高对大学生的情感关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时,一方面要真情倾注自己的情感,尊重、理解大学生,让其情感需求得到满足,促使他们对教育内容的认同和接受;另一方面要采取各种有效途径激发其积极的情感体验,产生内在接受的积极性。
3.提升大学生的道德情感体验:心理学研究表明,如果当事人对所从事的活动不太认同时,就会出现认知不协调、心理不平衡的状态,无法坚持进行此活动。如要此类活动长期坚持,就须调整受教育者的态度,接受并喜欢这活动,所以,思想政治教育时,可以采取社会实践和考察研究调查等方式,让大学生深入了解社会实际,将理论与现实和自己的体验结合,产生关爱、乐于助人和奉献自身的情感体念,增强道德情感,提升其行为的抉择能力与判断能力。
(三)重视大学生的个性塑造
1. 关注大学生的学习需要:在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中,应考虑大学生的需要层次,重点关注大学生的需要水平,有针对性根据大学生的需要引导其充分理解思想政治教育的意义和作用,把他们的实际需要与思想政治教育相结合,削弱其对思想政治教育的抵触和对抗,做到大学生能够接受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精髓和本质。
2.激发大学生的学习动机:在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要增强其接受程度,就要激发和培养大学生的学习动机,提升其学习的求知欲和兴趣。思想政治教育接受的关键一步就是使受教育者能够认识到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性与价值所在。否则,思想政治教育接受的动机就不强烈、易产生反叛心理和对抗行为。因此,在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时应该结合他们的职业理想、采用榜样和具体事例等方式进行教育,才能激发其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在愿望,消除其接受的阻碍。
3. 培养大学生的价值观:在大学生的意识形态中,价值观非常重要。有些大学生认为政治课是“政治讲道”,因此,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就必须把价值观的培育和塑造放在首位,大力培养和塑造其正确的价值观。所以,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一必须结合学生实际,将优秀文明与文化成果和实际相统一;二应该提高大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造能力,提升他们的整体素质与人格健康,采用富有普遍性意义的、具有价值的科学人文、社会教育的知识进行学习,使其逐步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增强大学生对思想政治教育的接受能力。
(四)理论和实践相结合: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应以其学习与生活环境作为背景,因而,在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时一方面要将理论与其学习、生活实践紧密结合;另一方面要顾及到大学生的知识经验。同时,个人品德形成的基础是道德认识,而道德认识又是以个体的经验为先决条件的,如果没有一定的知识经验,也就分不清楚基本的道德关系和评价批准,对于不良的行为也难以做出判断和界定。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接受的过程从本质上来其实是道德认识的一个过程,是个体形成价值标准与判断的一个过程[6]。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既要注重理论知识的传授,更要注重在理论知识的传授过程中紧密结合大学生的学习与生活实践,进行积极的引导,形成正确的价值判断标准,指导他们的言行。
(五)提高大学生的心理素质:大学生的心理素质将直接影响其思想政治教育信息的接受效果。因此,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在教育过程中需要充分了解和把握大学生的心理状态,尊重大学生的心理发展规律。现今社会正处于一个较大的社会变革之中,大学生会遇到困惑很多,压力都很大,如果处理不当,则易致心态失衡,出现心理健康问题。然而,健康的心理是消除思想政治教育接受障碍的一个必要组成部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充分认识到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努力优化教育的学习氛围、环境,维护大学生的心理健康,促使其在思想政治教育时产生共鸣,提升思想政治教育接受的效果。
参考文献:
[1]熊建生,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内在属性和本质要求[J],江汉论坛,2009,(8)
[2]吴刚, 接受认识论引论[M],北京大学出版社,1996(4)
[3]张耀灿,郑永廷. 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M]. 北京:人民出版社,2001 .
[4]侯聪玲,关于优化思想政治教育接受过程和效果的思考[J],嘉应学院学报, 2007,( 4)
[5]刘丽琼,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接受论[ M ] ,北 京:人民出版社,2 0 0 9 :1 3 5 .
[6] 唐震,接受与选择[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