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自从进入21世纪,人民的生活水平得到显著提高,所以我国人民会将更多的关注学生的教育问题。多年来,劳动技术教育是我国基础教育中的一部分,也是我国教育的难点。对小学生进行劳动教育,可培养学生劳动的能力和情感,能多方面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教师可将劳动教育与小学数学相结合,培养学生的劳动能力。本文主要先阐述劳动教育的意义,再分析其与小学数学结合的难点,最后提出小学数学和劳动技术教育整合策略。
关键词:小学数学;劳动技术;重要性;教育整合策略
小学阶段是养成学生美好品德的关键时期,对日后学生性格、能力的形成至关重要,所以教师应该重视小学生能力的培养,提供其核心素养。目前,我国小学生的劳动能力和劳动意识不足,教师应采用科学的方式对其进行劳动教育。在数学课程中,会包含很多具有劳动意义的素材,可向学生灌输良好的劳动精神,所以教师应将数学课程与劳动教育相结合,提高学生的劳动能力。
一、劳动教育概述
所谓劳动教育就是通过各种形式帮助学生树立积极、正确的劳动观点,培养学生具有良好的劳动习惯,让学生热爱劳动和尊重广大的劳动人民,从而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劳动是人类生活的基础,是人类最基本的实践活动。在2018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中曾指出,应该让学生弘扬劳动精神,通过一定教育手段引导学生尊重劳动,明确劳动最光荣的概念,让学生以后可以热爱劳动,并从事创造性的劳动工作。我国十分重视学生劳动精神的培养,通过劳动教育可提升我国国民素质,提升学生的劳动能力、创新创造能力,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通过劳动教育可培养学生具有良好的劳动习惯,让其尊重劳动,热爱劳动,提升学生的劳动技能。
二、小学数学与劳动技术教育结合难点
我国政府十分重视学生的劳动意识的培养,并采取一定措施让学生具有一定的劳动概念,但是由于受到传统教育的影响,收效甚微。以往劳动教育成效不高的原因在于三个难点,分别为:①学校并不重视劳动教育。以往我国大部分的学校均采取传统的教育模式,家长、教师和学校更加关注学生的学习成绩,不重视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所以学校不重视劳动教育,导致劳动教育失败。②劳动教育的专项资金投入较少。我国虽然重视劳动教育,但是并没有在该项目中投入大量资金,其资金投入仍侧重于应试科目。劳动教育的专项资金较少,相关教学项目无法开展。③我国关于劳动教育的监督体系并不完善,很多学校虽然安排劳动课程的,但是并不实施劳动教育,监督体系不到位导致我国学校的劳动教育不到位,无法培养学生的劳动素养。如今将劳动课程与数学课程相结合,仍会面临众多难点,其主要体现在我国没有先进的劳动课程教育经验,也不具备数学与劳动课程结合的经验,只能根据教师的思想创新开展。我国缺少优质的师资力量,其教学的配套资源也匮乏,无法促进数学与劳动教育的融合。
三、小学数学与劳动技术教育整合策略
(一)挖掘数学文化,渗透劳动启智教育
在人类发展的进程中,劳动意识非常重要,能够推动人类的发展,启迪人类的智慧,培养人类的动手操作能力、创新创造能力以及协同合作能力。小学教师在进行小学数学课程与劳动课程融合时,应该深刻挖掘数学文化,探讨两者之间的互通之处,向学生渗透劳动能启迪人类智慧这一理念。在小学数学文化中拥有大量说明劳动启迪人类智慧的案例。如教师在进行《数的产生》这一课程的教学时,应向人类介绍数字是如何产生的。原始人类以往只能表达20以内的数字,因为手指加脚趾的数目总共有20个,当需要表达更多数字时,人类利用石子、豆子计数,在人类摆脱实物计数后又采用计数符号进行计数工作,最后逐渐演化为现代的数字。数字的产生就是人类祖先通过辛勤劳动总结的经验,为后代文明发展提供基础。基于此,劳动可启迪人类的智慧。
(二)活用数学素材,渗透劳动促思教育
常言道:“数学来源于生活”。在小学数学中,很多运算都是生活中的真实案例。数学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应该灵活运用数学素材,向学生渗透劳动能够促使人类思考这一观念。教师可在数学教学过程中模拟劳动问题,将学生的生活经验转变为思维经验,引导学生建模,提升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如教师在进行《植树问题》教学时,应该引入劳动概念,即在长约20m的路边重视树苗,每5m栽一棵,请问一共需栽多少棵树苗?教师可让学生通过模拟劳动行为探究规律,找出解题思路,最后得出答案。通过上述案例可向学生渗透劳动能够让人思考的道理,让学生尊重劳动,热爱劳动,树立良好的劳动意识。
(三)开展数学实践,渗透劳动提能教育
教师在教导数学知识的过程中也会采用一定模拟方式提高数学教学质量和效率,在将数学与劳动课程相结合的过程中,教师也可将数学实践和劳动相结合,通过实践活动让学生明确劳动能提高学生的能力。教师可采用商场促销的方式,让学生计算最省钱的方式。如让学生之间模拟商场购物这一情景,一件东西698元,A商场打八折,B商场每满100元减25元,让学生计算去哪家商场购买更加省钱?通过这类问题可让学生了解更多的生活常识,也能让学生了解劳动可提高学生的能力,从而更加热爱劳动。
结束语:在人类实际生活中,劳动是一切的来源,可让人类更好的生活,我国对于学生的劳动意识培养还不到位,应该让其与数学相结合,利用数学文化及数学案例向学生渗透劳动启智、提能、促思,从而更加热爱劳动。
参考文献:
[1]梁翔,窦元梅.我国中小学劳动课程的开发探究[J].兴义民族师范学院学报,2019,(06):51-54.
[2]訾双宏,吕秀梅.加强劳动教育促进学生全面发展[J].宁夏教育,2019,(06):11-13.
[3]李冬梅.小学数学和劳动技术教育整合——“按比例分配”教学实录[J].教育实践与研究(A),2018,(10):77-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