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重学生差异,促进学生个性发展——论初中数学中分层教学的实施

发表时间:2020/7/24   来源:《教育学文摘》2020年8期   作者:林炎剑
[导读] 学生在知识、思维、能力、兴趣爱好等方面存在明显差异
        摘要:学生在知识、思维、能力、兴趣爱好等方面存在明显差异,基于此实施分层教学,有利于缩短学生差距,增强教学针对性,这既是教育教学改革发展的需要,也是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文章简单阐述了初中教学中分层教学的实施意义,重点讨论了如何有效实施该教学的有效措施,以供参考。   
        关键词:初中数学;分层教学;学生差异;个性发展
       
        引言
        教育教学改革的背景下,学生成为课堂主体,由于他们在知识、思维、能力、兴趣爱好等方面存在明显差异,其学习质量与效果迥然相异。传统模式下,教师采用一刀切的单向输出式教学方式。无论是教学目标的制定,还是教学内容的选择,亦或者是数学问题的设计,面向的都是多数学生,对学生的差异考虑不足。因此存在优等生难以提升、学困生学不懂的情况。生本理念要求教师尊重学生个性差异,对于教师而言,应当坚持生本理念指导,基于对学生差异的充分了解,有效实施分层教学,以促进学生个性发展。
        一、初中教学中分层教学的实施意义
        分层教学是一种针对学生差异的教学方式,它遵循生本教育理念,强调学生个性的凸显。在初中教学中实施分层教学,是素质教育的必然应然选择。对于教师而言,有必要将学生放在教学首位,充分把握学生的学习行为信息,根据他们的需求来制定相应的教学目标、选择具体的教学内容,挖掘他们的学习潜能,促进他们个性发展。初中生有较强的好奇心与求知欲,存在逆反心理,教师通过把握他们心理特点与其他方面的差异对其实施分层教学,能够将他们引入到数学学习当中,从而提升他们的学习主动性。
        二、初中教学中分层教学的实施措施
        (一)教育目标体现差异
        教育目标是对学生完成知识、能力、思维等的自我建构程度的概括性描述,是教学的起点与归宿。实施分层教学,教师首先需要根据学生实际情况来设计教育目标,并在其中体现出学生的差异。以“有理数加减混合运算”为例,以往的知识技能目标仅为加减法运算法则的识记、理解与运用,在新的教育理念下,根据学生差异对其进行如下设计:(1)(学困生)对有理数加减法运算法则进行识记与理解,知道如何加、如何减;(2)(中等生)正确运用其运算法则解决相应的计算问题,建立初步的数感;(3)(优等生)掌握归纳总结的思想方法,学会有理数的简便运算。
        (二)设置分层教学内容
        不同层次的学生,理解、吸收数学知识的能力存在明显差异。笔者在日常教学中发现,对于某些知识的学习,一部分学生能够当堂理解、吸收,另一部分学生直到课堂教学结束也不能有效理解。对此,实施分层教学中,教师有必要设置分层教学内容。

以“极差、方差、标准差”的教学为例,这一部分学生主要学习相关统计量的意义与计算,通过对数据的收集、分析与处理,解决实际问题,同时体会数形结合思想方法的运用。学困生的理解能力不足,针对他们设置有关极差、方差、标准差的简单计算问题,通过问题强化他们对相关概念的理解,使其在解决问题中获得成就感,建立学习信心。中等生能够通过教师讲解来理解相关概念,但在其计算与应用上还存在不足,针对他们设置数据的收集、分析与处理任务,强化其计算能力与应用能力。优等生可当堂消化吸收相关知识,但对不同类型的问题接触不多,教材的题目对他们而言提升作用不强,针对他们设置与中考有直接关联性的复杂问题,促进其掌握数形结合的思想方法,使其接触更多类型的问题,提升其串联知识的能力。
        (三)开展多元教学活动
        教学活动的单一性,不仅会影响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也会降低教师授课的热情,从而使课程呈现出枯燥无味的氛围。在以往的教学活动中,教师关注最多的是优秀生,注重与他们的互动交流,对其他学生尤其学困生关注不多,这就对学生整体数学水平的提升造成了影响。所以,教师有必要开展多元化的教学活动,使其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需要,同时营造和谐的课堂学习氛围。例如,在“一次函数”的教学中,教师开展竞赛与闯关游戏相结合的教学活动。先设计不同难易程度的一次函数问题,根据其难易程度将其设置成相应的关卡,再由学生以组为单位进行闯关竞赛。竞赛中,每一组学生以“学困生——中等生——优等生”的顺序作答。若学困生回答正确,则进行下一关,反之,由组内中等生进行补充回答,得到正确答案后再进行下一关,如果仍然得到错误答案,则由优等生进行补充。哪一组不同层次学生回答问题的数量最为均衡,哪一组获胜。
        (四)创新设计课后作业
        作业是连接课内外学习的主要媒介,面对一样的作业,不同层次学生表现出不同的态度。比如,优等生积极完成作业,中等生将不会的画出来寻求教师、同学的帮助,学困生除非教师检查否则就不管作业。为了发挥作业在促进学生知识、技能、思维等方面的积极作用,教师有必要根据学生实际情况创新设计作业。例如,在“平行四边形”教学结束后,教师进行如下的作业设计:根据练习册中问题的难易程度对其进行有效划分,要求学困生必须完成简单问题,选做其他问题,写出自己为什么不会的原因,中等生必须完成中等难度问题,优秀生“对于自己的会做的题可以写过程,仅写出答案即可,但需要在课堂上讲出来自己为什么这样做。”以此来强化学生对于完成作业的积极性。
        结语
        综上所述,在初中教学中实施分层教学对学生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对于教师而言,有必要基于对学生学习情况的充分把握,将分层教学贯穿于教育目标制定、教学内容选择、教学活动开展以及课后作业设计等每一个重要教学环节中,尊重学生差异,促进学生个性发展,为学生整体数学水平的提升创造良好条件。
        参考文献
        [1]蒋隆兰.浅谈初中数学教学中分层教学法的合理运用[J].课程教育研究:学法教法研究,2018(11):135-136.
        [2]石磊.基于以人为本视角的初中数学分层辅导教学应用探索[J].世纪桥,2019,343(05):83-84.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