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见抗血小板药有阿司匹林,口服使用后可达到抑制巨核细胞生成、血小板聚集的目的,但部分病人使用抗血小板药视频后会出现消化不良等症状,严重者出现胃穿孔、出血,那么我们来谈谈为什么使用抗血小板药?出现胃出血如何面对?
1、为什么实施抗血小板治疗,常见抗血小板药有哪些?
血小板在体内发挥止血、凝血、保护毛细血管功能,但在病理情况下血小板会过度黏附、聚集在血管内,诱发血栓,因此需给予抗血小板聚集治疗,达到抑制血栓形成的目的。抗血小板药物通过抑制花生四烯酸代谢、拮抗血小板膜受体、干扰血小板的活化或聚集,达到降低血栓发生率的治疗目的。
我们常见的阿司匹林为血栓素A2类抑制剂,口服后通过抑制花生四烯酸对血栓素A2的合成进行阻断,达到抗血小板聚集的治疗目的。
氯吡格雷、替格瑞洛等属于P2Y12受体拮抗剂,替罗非班属于血小板受体拮抗剂,西洛他唑属于磷酸二酯酶抑制剂,磷酸二酯酶抑制剂为血栓烷合成酶抑制剂,沙格雷酯为5-羟色胺受体拮抗剂,上述药物均为代表性抗血小板药,在临床抗血小板聚集中得到广泛应用。
2、抗血小板药引起胃出血如何面对?
抗血小板药多为口服制剂,自口腔、食道直接进入胃内,因此对于长期坚持使用抗血小板药病人,医师会定期对其出血风险进行评估,特别是消化道出血风险,若经过系统评估发现病人出血风险较高,在治疗中会给予额外保护,一般指导病人在使用抗血小板药同时添加拉唑类质子泵抑制剂、替丁类组胺受体拮抗剂等。我们发现奥美拉唑、埃索美拉唑、雷尼替丁等为治疗消化系统药物,也为大家熟知的胃药,口服后可抑制胃酸分泌,达到保护胃黏膜的治疗目的,有效避免胃酸侵蚀胃黏膜,对组织造成不同程度损伤,因此将其与抗血小板药联合治疗可降低消化道出血几率。
曾经出现过消化性溃疡者、消化道出血者;需要实施2种抗血小板药物联合治疗者;年龄>65岁者;正在实施糖皮质激素且出现消化不良、胃-食管反流情况者,因此在实施抗血小板药治疗同时开展使用胃药治疗,可达到保护消化道,降低消化道出血的发生率。但若长期使用还会出现其他异常情况,临床需提高警惕。
拉唑类药物长期使用后降低血管舒张功能,因此在理论方面讲拉唑类胃药会增加血管阻塞发生率,提高心肌梗死等心血管事件发生率,但此研究结论尚未得到充足证据证实。
长期使用拉唑类胃药会导致机体维生素吸收障碍,出现骨质疏松、骨折、肺炎等并发症,因此在抗血小板药+胃药治疗过程中临床需加强临床症状观察,确保可及时发现异常情况。
3.胃出血诱因
一般情况下在听到胃出血后我们第一时间联想到大口吐血等情况,但其实胃出血在临床上被称为上消化道出血,只有病情严重时才会出现呕血现象,再者胃出血本身不算是一种疾病,而是由其他因素引起的一类临床表现或症状,各疾病轻重不同,胃出血症状也存在差异,部分人仅仅出现黑便。
既往存在胃溃疡者胃出血发生率较其他人群高,主要是胃溃疡会损伤胃黏膜,导致胃组织黏膜变薄,血管显露,在患者进食刺激性食物、药物时便会出现胃出血、胃穿孔等症状,及早干预止血可避免病情持续加重危及患者生命。
胃组织急性出血与不良用药关系密切,例如病人本身存在消化系统疾病,在长期、大量使用非甾体类解热镇痛药物时,药物大量堆积在胃内不仅会破坏胃组织保护屏障,还会释放细胞毒性物质,降低胃黏膜组织对胃部血管保护作用,导致细胞毒性直接损伤胃部血管,增加胃出血发生率。
病人在治疗过程中不遵循医嘱,长期暴饮暴食、过度劳累、熬夜等均会加重胃病,导致胃壁血管呈现扩张状态,进而增加胃出血发生率。
总的来讲实施抗血小板药物治疗者,一旦发现不明原因黑便需即刻联系医务人员,并入院实施相关检查、治疗,在排除胃组织病变后需提高警惕,并实施护胃治疗。
3.胃出血调理方案
精神、情绪管理:部分病人在听到重大消息时便会出现情绪波动、发怒等情况,因此在生活中要加强情绪管理,尽可能通过修身养性、注意力转移、心理暗示等方法,及时就出现的负面情绪进行疏导,避免负性情绪诱发身心应激反应,增加胃出血发生率。
饮食调理:饮食是胃出血病人恢复的关键饮食,也是治疗中重要环节,饮食无刺激,多进食易消化、低纤维食物,还需确保饮食营养均衡,保证三餐定时、定量,饮食中切忌暴饮暴食,进餐过程中不可狼吞虎咽,采用细嚼慢咽方式,尽可减少食物对消化系统刺激,还又助于消化、吸收。再者饮食不宜过甜、过咸、过冷、过热,烹饪方式最好以蒸、煮、炖为主。
生活作息调理:部分胃出血病人经久不愈,多由作息不合理造成,在身体需要休息的时候熬夜工作、玩游戏等,均会导致胃出血反复发作,因此胃出血病人在治疗中需严格遵循医嘱合理饮食、科学作息,戒烟戒酒,避免影响病情康复效果。
胃出血的调理需要在生活中加强注意,在治疗时一定要及时到正规医院治疗,出院后以流质饮食为主,待病情稳定逐渐进行饮食过渡,但切忌使用粗糙、刺激性食物,此类食物不仅会影响消化功能,还会增加胃肠负担,导致病情反复发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