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诊呼吸机阶段性治疗急危重症病人的价值研究

发表时间:2020/7/24   来源:《医师在线》2020年14期   作者:马瑞芳
[导读] 探析急诊呼吸机阶段性治疗急危重症病人的效果。

        【摘要】目的:探析急诊呼吸机阶段性治疗急危重症病人的效果。方法:选取2017年3月至2018年10月我院接诊的78例急危重症病人,采用双盲法将其分为两组,各39例。研究组患者就诊时采用急诊呼吸机阶段性治疗,对照组采用常规机械通气,比较治疗效果。结果:研究组患者呼吸复苏率高于对照组,稳定呼吸恢复时间早于对照组,差异显著(P<0.05);恶性事件发生率低于对照组,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急诊呼吸机阶段性治疗急危重症病人效果佳、安全性高、见效快,值得推广应用。
        【关键词】急危重症;急诊呼吸机;阶段性治疗
        急危重症指患者患有紧急、濒危病症,需要及时予以对症医学处理,以控制病情,防范疾病对机体造成的重度伤害,规避死亡风险。临床研究发现,多数急危重症病人因呼吸衰竭诱发低氧血症或伴有二氧化碳潴留症状,增加疾病危险程度,为预防休克及器官功能障碍,医生多在急诊救治时提供吸氧疗法,以提高动脉氧分压,改善组织缺氧问题,维持心脑肾等脏器功能,进而提高医治效果。常规机械通气耗时较长,加之缺乏规范化管控,致使通气效果不佳,影响急危重症病人抢救效果。急诊呼吸机阶段性治疗尊重患者个体差异,重视呼吸道管理,通过阶段性给氧治疗帮助其重建呼吸系统,调节和控制呼吸中枢,改善肺通气功能,进而加速自主呼吸功能恢复,提高呼吸复苏率,规避不良事件[1]。本文旨在分析急诊呼吸机阶段性治疗的应用价值。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选取2017年3月至2018年10月我院收治的78例急危重症病人,按照双盲法将其分为研究组(n=39)和对照组(n=39)。排除昏迷、张力性气胸、低血压、已有呼吸衰竭及窒息患者。研究组男24例,女15例;年龄21-78岁,平均(45.6±3.5)岁。对照组男25例,女14例;年龄22-79岁,平均(45.4±3.6)岁。两组病例资料相比无差异(P>0.05)。
1.2 研究方法
        对照组实施常规机械通气治疗,医生视患者病情及个体情况选择适宜通气模式,建立人工气道(气管内插管、气管切开置管),VT:8-10ML/KG,PR10-12次/min,PEEP4-5cmHO2,吸气流量>30L/min,设置上下报警限,适时于湿化器内加入蒸馏水,调节温度,监测患者血气指标,待患者病情稳定、神智清楚、血气分析指标恢复正常后撤机。
        研究组实施急诊呼吸机阶段性治疗,①第一阶段:徒手呼吸支持法,协助患者取复苏体位(仰面平卧),清除口鼻腔异物,保持呼吸通畅,视患者病情给予心肺复苏术,躁动者给予安抚,确保身体躯干与头部保持同一轴面,双手置于身体两侧,颈部受伤者可协助抬高下颌;②第二阶段:给予鼻导管或面罩给氧,无法自主呼吸或吸氧不佳者可给予气管插管治疗;③第三阶段:建立人工气道,机械通氧,注意监测氧疗效果,适时调整;④第四阶段:简易呼吸机支持法,患者保持头部后仰,托起下颌,氧流量保持在8-10L/min范围内,扣紧面罩的同时规律性挤压呼吸囊,患者有自主呼吸时顺时挤压呼气囊,待达到一定潮气量时松开气囊,协助患者自主完成呼气动作。
1.3 观察指标
        比较两组患者呼吸复苏率、稳定呼吸恢复时间及治疗期间恶性事件发生情况(低血压、氧中毒、呼吸道感染、休克)。
1.4 统计学处理
        使用SPSS20.0处理数据,并用t、检验,P<0.05表示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呼吸复苏情况及恶性事件发生情况
        研究组患者呼吸复苏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显著(P<0.05);恶性事件发生率低于对照组,无明显差异(P>0.05)。见下表:
比较两组患者呼吸复苏率及恶性事件发生率(n/%)

2.2稳定呼吸恢复时间
        研究组患者稳定呼吸恢复时间(41.3±6.9)min早于对照组(53.8±6.4)min,差异显著(t=8.295,P=0.000)。
3 讨论
        急危重症患者多伴有脏器功能衰竭问题,呼吸衰竭作为常见病症,是因多种原因导致的肺通气及换气功能障碍,作为生理功能及代谢紊乱临床综合征,需要积极治疗原发病,纠正酸碱失衡、心律紊乱、低氧血症,保持呼吸道通畅,进而改善急诊救治效果,减少能量消耗,强化呼吸肌功能。机械通气作为医院必备抢救设备,是延长患者生命,争取治疗时间的重要工具,急危重症患者给予呼吸支持可维持适当肺泡通气量,改善气体交换效能,降低呼吸作功,但常规通气治疗用于患者呼吸复苏中的效果不甚理想,多数患者因通气时间过长损伤机体,增加医治难度,影响后续身体恢复[2]。急诊呼吸机阶段性治疗坚持规范化分阶段给氧治疗,从徒手呼吸支持逐渐过渡至机械通气,在保证急诊患者正常氧气供给的同时减少有创通气对患者机体的损害,可防范有创机械通气并发症,维持机体健康。实践证实,研究组呼吸复苏率高于对照组,稳定呼吸恢复时间早于对照组,差异显著(P<0.05);恶性事件发生率低于对照组,但无明显差异(P>0.05),即急诊呼吸机阶段性治疗急危重症病人不仅能提高自主呼吸复苏率,加速稳定呼吸恢复时间,还能减少恶性事件。张芳, 荣阳, 荣根满[3]等学者研究结果与笔者相符,证实本研究的科学性及可行性,但忽视对其安全性的研究,笔者研究发现呼吸机分阶段治疗较之常规机械通气疗法可规避不良事件,在弥补研究不足的同时,证明急诊呼吸机阶段性治疗的优势,可为后续医疗提供客观理论支持。总之,急诊呼吸机阶段性治疗急危重症病人安全可靠,值得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李瑞平. 急诊呼吸机阶段性治疗急危重症患者68例分析[J]. 医学信息, 2016, 29(8):210-210.
[2]董知国. 急诊呼吸机阶段性治疗急危重症患者的疗效观察[J]. 中国医学工程, 2017,25(3):65-67.
[3]张芳, 荣阳, 荣根满. 急危重症患者的急诊呼吸阶段性治疗分析与临床研究[J]. 中国医药指南, 2017, 15(27):66-67.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