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孔子“因材施教”教育思想是教育过程中一条重要的教学原则和方法,对人类的教育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是我国教育史上的珍贵财富,值得我们珍惜和继承。如今研究孔子“因材施教”教育思想对人才培养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本文着重阐述其基本内涵、理论依据、基本策略、发展影响、教育启示,进而总结出对当今教育的启示,旨在更加深刻地认识孔子的“因材施教”教育思想。
关键词:孔子;因材施教;思想;基本策略
“因材施教”思想自从春秋时期孔子践行至今已有两千五百多年的历史,被我国历代教育家所继承和发展,并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和探讨,涉及理论基础、实践方法或者思想演进等多个方面,总结了许多宝贵的教育经验。以往对孔子“因材施教”具体方法或策略亦或是从智力或性格等单方面深入性研究,亦或是多方面的总结性研究,本文则从基本内涵、理论依据、基本策略、发展影响、教育启示等多方面对孔子“因材施教”教育思想进行了既全面而又深入的分析,并从中得出了对当今教育的启示。
一、“因材施教”的基本含义
首先,所谓因材施教,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教育者应该尊重和承认学生的个性差异,从学生的实际出发,使教学的深度、广度、进度适合学生的知识水平和接受能,同时考虑学生的个性特点和个性差异,使每个人的才能品行都得到发展。因材施教是教学中一项重要的教学方法,在教学中根据不同学生的认知水平,学习能力以及自身素质,教师选择适合每个学生特点的学习方法来有针对性的教学,发挥学生的长处,弥补学生的不足,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树立学生学习的信心,从而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其次,因材施教是一种教学模式,也是一种教学方法,教师从学生的实际出发,使教学的深度、广度、进度适合学生的知识水平和接受能力,同时考虑学生的个性特点和个性差异,使每个人的才能品行都得到发展。在学校教学中,学生的个体差异尤其明显,所以学校教育应以人为本,尊重学生个性差异,促进学生个性发展。通过对学生需要的引导,兴趣的培养,积极发展学生个性的独立性、创造性,教学应视学生具体情况予以个别对待、因材施教。
二、“因材施教”的理论依据
“理论是系统化了的理性认识。科学的理论在社会实践基础上产生并经过社会实践的检验和证明,是客观事物本质及规律的正确反映,其重要意义在于能够指导人们的行动。”[2](p73)“因材施教”是孔子诸多教育原则中的一条,在孔子本人的教育实践乃至孔子以后长达两千五百多年的历代教育家的教育实践中都得到了充分的验证,所以“因材施教”也有着一定的理论依据。人的身心发展的个体差异性是因材施教的心理学依据。
个体内差异是指每个儿童内部不同能力之间的差异。在他的发展的不同方面或不同阶段,差异比较明显。例如,某个儿童的成绩表明其阅读是一年级水平,而算术则是三年级水平。
只有因材施教,才可能使各种不同质地、不同性格、不同智力水平的人,都从自己不同的起点上,循序渐进。那么,孔子是怎样因材施教的呢?
三、“因材施教”的基本策略
(一)因智力差异而施教
孔子从学生智力水平的客观实际出发,把学生分为“上智”、“中人”、“下愚”三个等级。“生而知之者,上也;学而知之者,次也;困而学之,又其次;困而不学,民斯为下矣。”(《论语·季氏》)孔子认为“唯上智与下愚不移”意思就是只有上等的聪明“上智”之人与下等的愚笨的“下愚”之人是不可改变性情的,教育对“中人”则起重大作用。孔子的众多弟子智力水平各不相同、参差不齐,有“闻一以知十”的颜回,也有“闻一以知二”的子贡,因此孔子对他们的教育方法也不相同,这就是因智力差异而施教。
(二)因志趣差异而施教
《论语·先进》中记载“德行:颜渊、闵子骞、冉伯牛、仲弓。言语:宰我、子贡。政事:冉有、季路。文学:子游、子夏。
”孔门弟子三千,贤人七十二,兴趣、爱好、特长各有不同,或善于“德行”,或善于“言语”,或善于“政事”,或善于“文学”,孔子尊重学生的个性,发挥学生的特长,因兴趣差异而施教,设立“德行”、“言语”、“政事”、“文学”四门科目进行分科教学,使广大弟子成了各方面的贤才君子。子路愿意拥有“千乘之国”,做到“比及三年可使有勇,且知方也”冉求只想管理“方六七十,如五六十”的小国,做到“比及三年,可使足民”;公西华则只想“宗庙之事,如会同,端章甫,愿为小相焉”,而曾点的志向是“暮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论语中这个记载反映了孔子对学生志向差异的关注。
(三)因年龄差异而施教
孔子的弟子三千有余,下至少年孩童,上至耄耋老人,年龄跨度可见之大,不同年龄的学生在认知水平,领悟能力等方面有明显的差别,所以针对学生不同年龄的特点,孔子相应提出了不同的建议:“少之时,血气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壮也,血气方刚,戒之在斗;及其老也,血色既衰,戒之在得。”(《论语·季氏》)人在年少的时候,血气尚不成熟稳定,所以要力戒女色;青壮年时期血气方刚旺盛、好勇斗狠,所以要力戒争斗:到了老年时期,血气已经衰弱,所以要力戒贪得。这就是因年龄差异而施教。
(四)因性格差异而施教
在孔子看来,人的性格可以分为三种类型:“狂者”、“中行”、“狷者”。“狂者”积极进取、敢作敢为;“狷者”遇事退缩,不敢作为;“中行”之人不偏不倚,不偏于狂,也不偏于狷,属中庸之人。他说过“柴也愚,参也鲁,由也彦。”“师也过,商也不及。”又如“由也果”、“赐也达”、“求也艺”等这就是典型的因性格差异而施教。
(五)因能力差异而施教
孔子对学生的能力了如指掌,深知不同学生的能力大小、能力表现的方向等都存在差异。
例如在《论语·公冶长》中孔子这样评价他的弟子:“由也,千乘之国,可使治其赋也。”“求也,千室之邑,百乘之家,可使为之宰也。”“赤也,束带立于朝,可使与宾客言也。”
在有一千辆战车的国家,子路可以做管理军事的人。冉求可以在有千户人家的公邑或者在有一百辆战车的采邑做总管。公西赤穿上礼服站在朝堂上,可以接待贵宾与外国的使者交谈。这些无不反映孔子对学生才能差异的洞察。
四、“因材施教”的发展影响
孟子作为孔子学说的嫡传人物,继承发扬了因材施教的教育思想,强调对不同情况的学生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他说:“君子之所以教者五,有如时雨化之者,有成德者,有达财者,有答问者,有私淑艾者。”对学生有的应及时点化,有的应成就其德行,有的要发展其才能,有的可答其所问,不能入门者则可以间接地受教,甚至“予不屑之教诲也者,足亦教诲之而已矣”拒绝教诲,足以成为人的警策,事实上也成为一种教导。因此,“教亦多术”,一切因人而异。
五、“因材施教”的教育启示
我们从孔子运用“因材施教”的教学经验中,至少可以得到两点启示:
第一、教育和教学要从学生的实际出发,要根据学生们的特点及当时要解决的问题做出恰当回答,做到有的放矢,因势利导。
第二、既要坚持共同要求和统一标准,又要善于发现和培养学生的某些专长。
六、结束语
综上所述,孔子“因材施教”思想历经两千多年而不衰,有着顽强的生命力,并且得到了不断发展和完善,是教育研究永恒的命题,当前研究孔子的“因材施教”这一思想有助于我国深化教育改革和推进素质教育的实施,有助于发现并解决教育教学过程中的问题,相信随着研究的深入,“因材施教”的作用还将进一步发展和深化。
参考文献
[1]朱熹.四书集注章注,论语集注,卷十三[M].北京:中华书局,19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