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深度融合的今天,微视频作为一种新出现的教学资源,备受广大教师的青睐,且在学科教学中正在实现灵活的运用。在本文中,本人将就如何在课堂导入、新知讲解和课后总结等环节有效地应用微视频,构建有效的道德与法治课堂进行详细说说明。
关键词:微视频;初中道德与法治;应用对策
微视频最早是在Toutube上提出的,是指一种视觉传播媒介。从教育学角度来说,所谓的微视频是指一种围绕教学所需所制作的,能提升学生们学习质量的视频资源。在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活动实施过程中有效地应用微视频,可以丰富教学资源,点燃学生们的学习兴趣,帮助学生们有效地掌握所学,提高教学质量。那么,我们要如何运用微视频组织道德与法治教学活动呢?
一、应用微视频导入课堂
导入是课堂教学活动的起点,有效的课堂导入可以营造出轻松自由的课堂氛围,还可以增强学生们参与课堂的积极性,驱动学生们自主、合作、探究,打好建构有效课堂的基础。在传统的初中道德和法治课堂导入活动实施过程中,许多教师习惯应用温故知新、直接讲解的方式,不成想,枯燥的知识学习使学生们在一开始就失去兴趣,严重影响新知教学活动的开展。为了解决此问题,我在组织道德与法治教学活动的时候,进行了教学反思和探索,发现,微视频不失为一种有效的导入方式。
以《以礼待人》为例,在组织导入活动的时候,我先围绕着“礼貌待人”这个主题,为学生们播放了提前准备好的《晏子使楚》微视频。短短两分钟的微视频,为学生们形象地展现了楚王三次侮辱晏子,想显示楚国的威风,却被晏子机智反击的故事。性格鲜明的人物形象,剑拔弩张的场景,一经展现就吸引了学生们的注意力。在观看的时候,不少学生对楚王的无力行为进行批评,赞叹晏子的智慧和勇敢。在学生们进入积极的学习状态之后,我提出了这样的问题:微视频中的故事告诉了我们什么呢?我们要如何与他人相处呢?在微视频和问题的双重作用下,学生们自然而然地对以礼待人进行探究,顺利地走进新知活动。
二、应用微视频突破重难点
新知教学活动的实施首要地引导学生们建立对所学的理解,扎实地掌握重难点知识。道德与法治该学科,是一门讲“道理”的学科,这些“道理”是对为人处世的高度概括,对于大部分生活经历有限的初中生来说,很难深刻地感知所有的“道理”。尤其在教师灌输知识的过程中,学生们会对这些“道理”产生排斥,如此不利于课堂教学的有效实施。学生作为道德与法治的参与主体,作为社会生活的一份子,其有责任践行“道理”。
此时就需要教师为学生们创设切身体验的机会,使学生们在自主性的发挥下,经历社会生活,透过生活现象挖掘其中的“道理”,加深理解,从而突破重难点的限制,尤其树立良好的道德认知,为有效地参与社会生活奠定坚实的基础。
以《服务社会》为例,这节课教学的实施旨在引导学生们了解服务社会的意义,学会服务社会,奉献社会,践行亲社会的行为。围绕此重难点内容,我在组织教学活动之前,先从网络上寻找《感动中国》这个节目中的感人事迹,接着,将芳兰振蕙叶、李万君、梁益建、中国女排等故事制作为微视频。在课堂教学实施过程中,我将微视频播放给学生们,同时学生们在观看的时候,思考这些人物的行为带给自己怎样的感受。感人的画面使得大部分学生陷入沉思,对服务和奉献社会进行深思。在学生们自主性的发挥下,这节课的教学重难点自然而然地可以获得突破,提升课堂教学质量。在教学实施之后,我鼓励学生们联系实际,谈一谈如何服务和奉献社会,借此将道德认知转变为道德行为,促进学生们道德品质的发展。
三、应用微视频总结知识
新知教学的结束并不意味着道德与法治教学的结束。在讲授了新知内容之后,教师还需要引导学生巩固和应用所学知识。但是,在传统的道德与法治教学实施过程中,一些教师会使用练习的方式训练学生,不成想,将学生们带入了题海中,得不偿失。道德与法治教学的实施旨在引导学生们反思自我,践行道德行为。由此,在组织了教学活动之后,教师需要使用适宜的手段引导学生们反思,领悟人生内涵。一般情况下,我会发挥微视频的作用,向学生们展示极具道德内涵的视频,使学生们在观看中,畅谈所获。
比如,在组织了《善用法律》之后,我立足当前频繁发生的校园暴,为学生们播放了《放学后的屋顶》微视频,使学生们在观看中,思考,如果自己是电影中的主人公,将会怎样做。借此使学生们对所学的知识进行灵活运用,加深对所学的理解。同时,学生们还可以意识到校园暴力的残忍、危害,学会用法律的武器保护自己,也学会约束自己的行为,给予他人以尊重和保护。
总之,在组织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活动的时候,教师要立足信息时代的发展特点,灵活地运用微视频,导入课堂引导学生们进入新知学习状态,展现新知鼓励学生们在切身体验中有所感悟,总结所学驱动学生们升华道德认知,实现道德品质的发展。
参考文献:
[1]韦孟华.在道德与法治教学中进行微视频的创作与应用[J].基础教育研究,2018(14):54-56.
[2]刘德东.用PPT及微视频搞活初中道德与法治课教学[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7(17):34-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