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数感主要是指关于数与数量、数量关系、运算结果估计等方面的感悟。建立数感有助于学生理解现实生活中数的意义,理解或表述具体情境中的数量关系。但在实际教学中,一提起数感,总感到它是比较玄乎的。甚至有人质疑,像“数感”这种因人的感觉而异的、较“虚”的东西有必要作为第一个核心概念提出来,一些老师也感到,数感作为课堂教学目标不好把握。这些情况说明,有必要加强对数感的认识。
关键词:课堂教学 数感认识 数感培养
(一)数感的认识
基于义务教育阶段数学课程内容的范围并根据学生的实际,在教学中要把握数感的三条主线。
(1)数与数量
在小学低段,儿童对数的感悟是从数数学习辨认各组实物对象的多少开始建立的,学习用数表示多少的第一步就是数数,随着学习年级的增高,学生经历了更多的对数意义的感悟,如对分数、小数、负数、等的感悟,并形成对数的理解,这是一个逐渐形成展开的过程。
(2)数量关系
它是培养学生数感的另一个层次,即不同年龄段的学生在理解了所学数的意义后,他就具备了理解一定数量关系的基础,如学生在学习小数概念后,就建立起整体与部分之间关系的感悟,依赖于具体情境或图形,会分辨两个小数的大小。随着他们数感的增强,学生年级的升高和数系的扩充,学生对数量关系的感悟也会逐步提升,最后达到对具体问题所涉及的数量关系的整体把握。
(3)运算结果估计
《课程标准》在“数与代数”部分多处提到估计的要求。如,“在生活情境中感受大数的意义并能进行估计”“能结合具体情境,选择恰当的单位进行简单估算,体会估算在生活中的作用”,“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能选择合适的方法进行估算”“会根据给出的有正比例关系的数据在方格上画图,会根据其中一个量的值估计另一个量的值”。所以,对运算结果的估计反映的是学生对数学更为综合的数感。
(二)数感的培养
1、对学生数感的培养采取了以下措施:
(1)重视低学段学生对数感的建立,并在数感培养上处理好阶段性和发展性的关系。
《课程标准》在第一学段目标中,明确指出:“在运用数及适当的度量单位描述现实生活中的简单现象,以及对运算结果进行估计的过程中,发展数感。”教学要选择适合学生年龄特征的方式,提供实物,联系身边具体事物,观察操作、游戏等都是较好的方式,如刚入学的儿童在认识10以内数的时候,应该通过实物、图片等,将数与物对应起来。然后,结合具体教学内容,逐步提升和发展学生的数感。在第二学段应结合学生所熟悉的现实素材感受大数的意义,比如讲解15万这个数,在学生头脑里面没有这个慨念,你就用一袋15斤大米,里面有多少颗来形容它,当然去数是不可能的,只能对它进行估算;用日常生活的问题,既风趣又幽默建立起对大数的数感。
(2)结合现实生活情境和实例,培养学生的数感。
由于现实生活情境和实例,与学生的实际生活经验密切相连,不仅能够为学生提供真实自然的数的感悟环境,也能让学生在数的认知上经历由具体到抽象的过程,逐步发展学生关于数的思维, 理解现实生活中数的意义,理解或表述具体情境中的数量关系。
(3)让学生经历数的活动过程,逐步积累数感经验。
在具体的数学活动中,让学生动脑、动手、动口,多种感官协调活动,来强化他们的感知思维,积累丰富的数感经验。如让学生调查:你家人的身高,体重是多少?从你家到学校的路程大约有多远?你到学校大约要多长时间?你家住房有多少平方米?操场的面积有多大?学校共有多少学生?
2、探寻提高学生数感的策略
(1)在生活体验中培养数感
数学家华罗庚曾经说过:宇宙之大,粒子之微,火箭之速,化工之巧,地球之变,日用之繁,无处不用数学。
这是对数学与生活的精彩描述。数学教学必须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景和感兴趣的事物出发,使他们有更多的机会从周围熟悉的事物中学习数学和理解数学。 例如,一年级在“0”的教学时,我启发学生:你在生活中哪些地方见过“0”?学生的积极性一下子调动起来:“电话上有0”、“车牌上有0”、“三角板和直尺上有0”、“温度表上有0”、“计算机上有0”、等通过联系这些身边的事物,学生体会到了0除了表示没有以外;“0”还可以在温度表、方向图上表示分界点;在直尺上表示起点;在日历、电话、车牌上与其它数字一起组成号码。说明学生已经把数同生活联系起来,真正理解了数的意义。这样在培养了学生数感的同时也提升了学生的数学素养。
(2)在实践操作中增强数感,俗话说“实践出真知”。学生只有在实际操作中,动手做数学,用数学,而不是听数学,死记数学,这样才能真正理解和感悟数学知识,来增强数感。例如,在教学“比较轻重”时,我设计了以下操作活动:
① 看一看
我先拿出一个苹果和一颗葡萄,问:“它们谁重谁轻?”学生回答“苹果重葡萄轻。”我问:“你是怎么知道的?” 学生说:“因为一个苹果比一颗葡萄大了很多。”我点点头,称赞道“你的眼力真好!”
② 掂一掂
我又拿出两个一模一样的墨水盒子,问:“猜一猜这两个盒子,谁轻谁重?”这时大家就有不同意见了。这时有同学提议想用手掂一掂,我同意了这位同学的意见,他说出了结果。我问:“一样的盒子,为什么这个会重一些呢?”他说:“这个盒子里有一瓶黑水。”我让这位同学打开让大家看一看,确实另一个盒子是空的。
③ 称一称
我接着又拿出两个大小差不多的苹果和梨。问:“它们谁重谁轻?”这时同学们就迷惑了,有的进行猜想,争执不下。我趁机说:“这样吧,为了更准确地知道到底谁重谁轻。咱们来称一称。”我指了两名同学上台,他们把苹果和梨分别放在天平上称出重量,知道了梨比苹果重。这样通过看一看、掂一掂、称一称一系列操作活动让学生“触摸”了数学,获得了亲身感受,增强了学生的数感,为以后的学习奠定了基础。
(3)从观察比较中诱发数感
任何一个数学问题都包含一定的数学条件和关系,要想解决它,就必须依据问题的具体特征,对问题进行深入、细致、透彻的观察,然后认真分析,才能对问题有灵敏的感觉、感受和感知的能力,并能作出迅速准确的反应。
(4)在估算运用中优化数感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估算在日常生活与数学学习中有着十分广泛的应用,培养学生的估算意识,发展学生的估算能力,让学生拥有良好的数感,具有重要的价值。”因此,必须加强学生估算能力的培养。
(5)在科学训练中形成数感
数学基础知识在发展过程中始终起着奠基和主导作用,没有知识,就无法形成数感;反之,数感越健全,知识也就越扎实,而且知识更易活化。经常将相同、相似和相异的数学内容放在一起,让学生细心地比一比、看一看、想一想,悟一悟其中的联系与区别,在比较中加深对易混知识的辨别能力。
改善数感教学的模式,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全面提高学生的学习素养,初步形成一套有一定现代教育理论支撑的教学策略和教学方法。所谓“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水滴石穿非一日之功”,数感也绝非一朝一夕形成的,作为教师,我们要认真吸收新课程理念要努力钻研教材,创造性地运用教材所提供的素材巧妙设计教学环节,在课堂教学中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的数感。
参考文献:
【1】王珊珊. 在课堂教学中如何培养小学生的数感[J]. 新课程:教研版, 2012(10):25-25.
【2】陈辉.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数感[J]. 神州, 2019(9):141-1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