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花开的声音赏生命的拔节——对课堂教学“去设计”与“精设计” 的探索与实践

发表时间:2020/7/24   来源:《教育学文摘》2020年35卷7期   作者:李例
[导读] 于小学语文教学研究中提出“去设计”与“精设计”相结合的课堂理念
        内容摘要:于小学语文教学研究中提出“去设计”与“精设计”相结合的课堂理念,探索总结顺应儿童认知发展规律的高品质课堂教学策略。阐明打造高品质课堂的决定性因素在于教师的自我塑造——专业、广博、创新。
        关键词:高品质课堂 “去设计” “精设计”
        追求日常课堂的高品质一直是我的职业目标和夙愿。我常常在心中描摹高品质课堂的标准:它是高尚的,本真的,丰厚的,和谐的,是灵动与创新的。高尚是课堂之基,本真是课堂之根,丰厚是课堂之本,和谐是课堂之脉,灵动是课堂之魂,创新是课堂之韵。
        然而,置身于如火如荼的课改热潮,目睹绚丽烂漫的教改画卷,跟跑一段段课堂引领风尚,我越发迷惑:究竟该“教什么”?“怎么教?”“怎么学?”
        最困惑的时候往往是自求进取最迫切的时刻。冷静反思困惑根结所在:迷信与迷惘。迷信名师;迷惘“教”“学”。时下,在目的趋同、花样繁多的学科培训中,学习者对名师容易陷入个人崇拜的误区——邯郸学步,迷失自我。因为公开教学和日常教学的备课条件大相径庭,课堂效果自然不能相提并论。学习名师的课最终要汲取理念精髓,而不是模仿形式。
        通常,教学的深层问题囿于教学之内求解,反而百思不得其解,因为问题就在于它本身。必要时,需跳出教育看教育,走出课堂观课堂。一段时期,我让自己的每个时间缝隙填满悦读带来的惬意,让灵魂到达脚步暂且无法企及的地方:跟三毛偷窥撒哈拉女人洗肠的情景;随雨果瞻仰巴尔扎克之死;了解程朱理学和王阳明心学的智慧哲理;欣赏钱钟书笔下的人生百态;思忖季羡林、饶宗颐、金克木等大师的博闻强识;听中外古典音乐赏评,学古诗词唱诵的技巧……随性随心,放飞灵魂去远行。通过思想典籍拜阅老庄孔孟、苏霍姆林斯基、雷夫等古今中外先哲大家,渴望他们的思想光辉,穿透我心中的迷雾,映照在自己的课堂上。
        如果你问,这一切给我的教学带来哪些启迪和改变?我还真的说不好。不过我清楚地知道,在我心中,教育的天地不再固化封闭成一座孤城,而是宇宙万物变迁,人类文明发展从属的一部分;备课的参考不再只是《教学参考》,而是生命认知与教学内容的微妙融入与转化;对教学本质的理解也豁然开朗:大道至简,回归原点。不再追随教学形式的繁荣,而是探寻教育的本质。对教学策略的认识和运用似乎也找到点儿拿捏自如、游刃有余的感觉:课改浪潮里,大家争论的“工具性”“人文性”“教学方式”“学习方式”等等问题,其实都归结为两个“读懂”:读懂教材;读懂学生。读懂教材,明确“教什么”,这是确定目标层面的问题;读懂学生,明确“怎么教”,这是解决策略层面的问题。基于课标、教师、学生及编者意图等因素的全面考虑,采用最符合学情的策略,高品质课堂也触手可及。
        于是,我对课堂教学便有了更深的反思和求索:以往,我们的语文教学是不是把简单问题复杂化了?我们总是不自觉地就站在“教”的中心上,从成人的高度和视角去追求设计的巧妙,教师在预设严密的教学流程里带领学生亦步亦趋地做线性推进,学生间没有深层的思维交互和情感碰撞,课堂不见生成。即使在公开课堂上偶见合作交流,多数也是虚假的繁荣。日复一日,学生陷入配合教学设计,跟跑课堂流程的轮回。教得高耗,学得低效。这就是为什么小学六年里,光有师指导的阅读课就历经1400多课时,最终,学生还是因为不会阅读导致读不会,不爱读。实际学情告诉我们,基础教育阶段的语文学习,教师不宜过度设计教学,而应遵循儿童的认知规律,简简单单学语文,扎扎实实打基础,快快乐乐多读书,不着痕迹地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在高品质课堂的实践探索中,我尝试了“去设计”与“精设计”有机融合的教学策略,让学习真发生,学生真成长。这里的“去设计”,不是不设计,而是顺应儿童认知的呵护与洞察。即以亲子共读的姿态,引导学生从原点出发,经历边读边思、边读边批画的个体自读过程。尊重、维护小孩子读书原本的生命状态,不以成人的设计干预和强制孩子的思维。“精设计”,即,顺学而后的点穴引导。课堂教学直指学生的“不能”之时、“不通”之处。落实语文要素,引导学生进行语言文字的赏析和运用,为儿童成为优秀的终身阅读者奠定坚实的基础。


        曾经教学二年级《欢庆》一文的课堂情景,至今记忆犹新:
        原文:
        欢庆
        田野献上金黄的果实,
        枫林举起火红的旗帜,
        蓝天飞着洁白的鸽子,
        大海奏起欢乐的乐曲。
        十三亿孩子欢庆这美好的日子,
        十月一日——
        祖国妈妈的生日。
        课文篇幅短小,浅显易懂,预设教案聚焦生字新词,要上一节读文识字课,可实际的课堂状况却出我意料。
        开课导入:同学们,老师猜想啊,大家感到最快乐的事,莫过于过生日,是吧?你的生日是哪天?愿意告诉我吗?
        生1:我的生日是#月#日。
        生2:我的生日在冬天。
        生3:老师,巧了,今天就是我的生日……
        师:是吗?太好了!你们都记住了自己的生日,那——祖国妈妈的生日是哪天?你们知道吗?
        生(异口同声):十月一日——
        师:是的!在国庆节到来之际,今天,咱们为祖国妈妈和###(生3)一起过生日,好吗?
        生:好!
        师:全体起立,让我们先为祖国妈妈献上一首《生日快乐》。
        生:激情满怀地合唱。
        师:请生3替祖国妈妈吹蜡烛!(掌声哗然)再为妈妈献上一首热情奔放的诗朗诵——《欢庆》。
        同学们深深地陶醉在庆生的热烈气氛中,一人开口,众人诵,对祖国妈妈的无限热爱之情,溢于言表……
        我被学生的热情感染了,突发灵感,再掀高潮:金秋十月,硕果累累,红枫似火,白鸽翻飞,海涛阵阵,清风飒爽……好一派喜庆祥和的节日气氛!我们岂不挥起手中的画笔,为祖国妈妈再献一幅“欢庆图”?
        一部分学生到黑板上作画,其他学生给书上的文字配插图。一会儿工夫,黑板上出现了蓝天、白云、朝阳、鸽子、麦穗、枫叶、大海和各民族小朋友同歌共舞的欢庆图。同学们以黑板上的自创画做背景,分组到台前领诵、合诵了。悄然不觉中,大家已经把诗歌背诵下来了。更让我觉得不可思议的是,最后检测生字新词的读写,正确率为98%。
        课后,我陷入深深的沉思:这节课,本想给学生安排一顿简单的快餐,竟衍生成一席丰富的盛宴!直抵学生心灵的谈话式导入,勾起他们对自己生日的回味,进而迸发出对祖国妈妈生日的激昂欢庆!师生沉浸在纯情的自然的情感互动中,交流,绘画,朗诵,没有一个环节经过深思熟虑的精心设计,自然也没有一个环节是精雕细琢后的完美展示,但这节浑然天成的阅读课恰恰是自带瑕疵的理想课堂:不求高潮,高潮迭涌;不谋热烈,热烈有余;生字新词,读中掌握。师生在平等的心灵沟通中,在欢快的学习情境中,在和谐的互动氛围里,生成了一节生命成长课。从预设到生成的过程,恰恰是课堂由薄到厚,自然丰盈的过程。归根结底,是“去设计”与“精设计”交融互补,游刃弹伸的过程——“去设计”,以信任和鼓励调动学生的潜能,使他们身心舒展地完成力所能及的事情;“精设计”,聚焦文本要素,直指课堂目标,诱发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力。二者巧妙结合,高品质课堂花开莲现。
        我深知,高品质课堂的境界遥无止境,我愿带上全部的挚诚和热爱,与学生同心携手,经历一段段有故事的生命历程和课堂之旅,于万紫千红之中,听花开的声音,赏生命的拔节。
       
        参考文献:
        1.《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2.《高品质课堂的实践探索》李铁安教育科学出版社2013
        3.《静悄悄的革命》佐藤学(李季湄译,长春出版社,2003)出版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