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新课改倡导“自主、合作、探究式”的教学,在这一背景之下,教师必须弱化对课堂的主导作用,凸显学生的自主能动性,利用好课程教学这一载体,助推小学生获得科学素养。在新课改的悲剧之下,我们必须创新教学方法,提高自己的教学能力,构建有效的课堂教学,助力小学科学教育的发展。
关键词:小学科学;发展;教学方法;实践
对于完整的教学活动来说,教学方法的选择是其重要的组成部分,若是这项工作没有做好,必然会对最终的教学效果造成一定的影响。小学科学作为一门课程教学,旨在激发学生的探索欲望,帮助学生去了解我们生活的环境,做好科学启蒙教育。为了实现这一目标,我们需要不断更新自己的教学理论和方法,以高效率教学支持学生高效率学习。
一、设计体验活动,激发学生探究兴趣
一些知识都源于生活,也应该服务于我们的生活。特别是对于科学这门课程来说,要想激发学生们的探究意识,就需要以生活为本源去设计一些体验活动,引导学生去观察生活中的现象,再次去体验一些现象,从而帮助学生们去发现问题、产生质疑,在好奇心的驱动下主动去思考、探索,解决问题,有效激发学生的科学探究欲望。
例如,教科版小学四年级《生活中的静电现象》,为了让学生们体验静电现象,了解到生活中的静电现象,教师可以设置一个“体验活动”环节,借助一些简单的工具来模拟生活中的现象,增加学生们对本节课知识的感性认知。活动一:用梳过干燥头发的塑料梳子慢慢接近碎纸屑,观察有什么现象发生。活动二:用梳过干燥头发的塑料梳子再一次靠近头发,观察又会有什么现象发生。面对真实、直观的实验现象,请学生们回答问题:两个活动各发生了什么现象?如何去解释这两种现象呢?借助这样的体验环节,引出了本节课的学习主题——静电现象,让学生们知道了生活中静电现象随处可见。教师:“学生们,日常生活中你还发生过类似的形象呢?你知道为什么发生如此现象吗?”带着这样的探究兴趣,师生一起住的去研究生活中的静电现象,走进了本课的学习之中。
二、开展合作交流,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在新的时期下,要求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与人合作、与人交流的能力,才能让学生学会学习,掌握学习的方法,才能适应这个知识更新换代加速的社会。为此,在小学科学课堂学习中,教师要实施合作教学学习,给予学生们更多思考和展示的空间,以开发学生的潜力,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提升学生们的科学素养。
例如,教科版小学五年级《在阳光下》这一单元,本节课的一个教学难点是引导学生们去正确认识太阳与地球的关系,并能够举出实例去说明太阳是地球最主要的能量来源。为此,在课堂学习过程中为了增加学生对太阳的了解,我设置了一个“我们知道的太阳”讨论交流活动。教师:“太阳每天出现在我们的生活中,你对太阳曾经有过哪些好奇?关于太阳你有哪些认识?你和太阳有没有发生过一些特别的故事?”提问之后,我鼓励学生们各抒已见,回忆自己的生活经历以及学过的一些知识说一说。在这样平等、融洽的交流讨论中,学生们对太阳的整体情况有一个初步的了解,这种了解既是科学的也是人文的,不同于教师直接告诉他们,这些都是他们通过自身总结归纳到。这样的课堂凸显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有利于调动学生自身的能动性,埋下创新思维的种子。
三、注重实践探究,培养学生动手能力
学习离不开思考,思考不仅仅需要大脑,也需要学生们动手操作。科学学科的特性是实践性,只是坐在教室里听老师讲课是远远不够的,学生们必须要有一种觉悟,能够摆脱教材和课堂的束缚,自己参与到实践之中,在观察、实验设计、动手操作、得出结论等一系列的实践活动中,自主掌握相关科学知识和技能。
例如,在教科版三年级“种植我们的植物”这一课学习中,要想帮助学生去掌握播种技能,了解到植物的生长变化,我们需要开展实践学习,引导学生们去亲自去种植水仙花,去参与植物从种植、萌发到成长的全过程,学生们才能感受到凤仙花漫长的生长过程,也在这个过程中要求学生坚持管理、观察、记录,做一个严谨、认真、负责的小小种植家。在本次实践活动中,学生们要设计适宜的实验,做好种子的萌发过程的观察和记录工作。在亲自参与实践中,学生们记住了“选种、放土、下种、浇水”的播种方法,了解到了植物生长过程中的一系列变化,树立用事实阐述观点的意识,同时其动手操作能力也得到了提升。
总之,在新课改革理念下,作为教学活动的引领者教师不仅仅要注意传授学生基础知识和技能,更要设计体验活动以激发学生探究兴趣,开展合作交流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注重实践探究以培养学生动手能力,教会小学生们如何去思考、如何去探究,才能真正构建高效的小学科学课堂,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参考文献:
[1]邹飞.试论新课程背景下小学科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发展对策[J].科技风,2019(27):19.
[2]缪六梅.刍议基于新课程标准的小学科学教学优化措施[J].名师在线,2018(31):39-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