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握好识谱教学的位置 --让学生自觉、自主的识谱

发表时间:2020/7/24   来源:《教育学文摘》2020年35卷7期   作者:李桂兰
[导读]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 指出;要“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
        摘要:《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 指出;要“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其教育效应主要不在于知识与技能,而是体现在情感层面上.因此,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促进学生个性的和谐发展是作为核心目标放在了第一位。
        关键词:识谱 小学音乐 学生兴趣
        在小学音乐教育中,学生鉴赏音乐、学唱新歌、练习演奏和创作等学习活动都需要乐谱来加以表达,因此,以往的音乐教学,历来十分关注音乐知识的传授和技能的训练,把识谱教学置于“中心”或“前提”的位置,为了突出它的重要性,教师在实际教学中常常把大量的时间和精力用于视唱练耳、读谱训练上。然而,对于普通学生来说。无论何种乐谱的学习,都存在着一定的技术难度。这种对识谱教学的过高要求和过分投入,操作行为上的机械、单一,不仅冲淡了学生对音乐学习的兴趣,也影响了学习音乐的积极性,更妨碍了音乐审美教育的整体落实,为此,新《音乐课程标准》适时提出了淡化识谱要求,降低识谱难度的新思路。这无疑改变了过去“识谱教学”的不良状况,呈现了音乐教学的崭新局面,识谱教学是课堂教学的重要内容之一,但我们不得不正视一点,能使孩子们在课堂上兴高采烈的往往是唱、玩、跳,一旦让他们识唱曲谱尤其对于低段学生,课堂气氛就会出现冷场。识谱单调枯燥,需要理解和记忆,学生易产生厌烦情绪,索然无味的课堂气氛,使情感美的陶冶无从谈起。
        相信绝大多数人在有生之年是不依赖乐谱来表现音乐和欣赏音乐的,仔细分析一下,我们的识谱教学之所以不受学生的欢迎,并抑制了学生们学习的积极性,是因为它违背了人的认知规律,要掌握它非一朝一夕之功,须有一个由音乐感知而到理性认识的反复训练过程。而旧的教学过程过分强调识谱,对于音乐这一感知性极强的学科来说,内在的情感因素和对人心灵的震撼力和感染力,往往让在枯燥的识谱中被磨灭,因此在新课程中我们只有改变老的教学模式,才能在课堂教学中增强学生学习音乐的主动性,充分体现音乐本身的愉悦性、感染性。 从而极大的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一、要摆正识谱在音乐教学中的地位
        我们绝不能把识谱作为主要的教学目的。 而应当作为音乐审美教育的一个工具,教学以来人们认为“识谱是打开音乐圣殿的一把金钥匙”,“不会识谱就不能学习音乐”,“不会识谱就无法进行音乐教学”等等。殊不知学生在没有学会识谱前一样能够听音乐和唱歌,就算是一些有造诣的音乐家,可以从乐谱中直接感受、理解音乐,但他们也是靠训练已久的内心听觉能力来感受、理解音乐的。而我们所面对的是从未接受过专业训练的小学生,如果把识谱教学摆在首要位置,那结果只会造成学生的负担,必将置学生于死记知识。苦练技术的氛围中,导致学生不愿唱谱,因此,我们应该把握好识谱教学的位置,没必要作为“重中之重”
        二、先唱歌后识谱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我经过二十多年的小学音乐教学,很多音乐基础较差的同学对先唱歌后识谱表现出较浓的兴趣,他们表示以这种万式学习不太困难,较易接受。可以激发学习兴趣。而且,先唱歌后识谱与先识谱后唱歌在教学目的上并不矛盾,都是为了通过提高学生的音乐基本技能,演唱水平。从而激发学生的兴趣,让学生感到这节课是轻松愉快、有所成就的,而且有表现自我的空间。

遇到一首新歌时,不是急着讲解歌曲的创作背景、不是急着分析歌谱,而是先让学生听录音或听老师声情并茂的演唱,让学生完整的感受音乐、让学生感受音乐内在的美,于是孩子们就产生了一种强烈的共鸣和求知欲,从而更自觉、更主动的识谱。
        先唱歌后识谱就是在学生唱歌时,注意培养学生兴趣的同时对难点进行逐一解决,为学生进一步识谱作伏笔,是在学生非常愉快的情况下进行的,当学生能够熟练的唱歌以后再识谱时,歌曲的难度已大大降低了。比如歌曲中有很多附点节奏、切分节奏及音程的大跳,如果我们先教会学生唱这首歌,再让学生识谱时,那些有难度的地方学生很快就能够唱准,问题迎刃而解,识谱时难度的降低,学生很快就能学会歌曲,大大提离了学习效率,提高了教师的教学质量。同时减轻了学生的学习负担,提高了教学质量。学生通过唱法学习唱歌,用“模唱唱名”的方法学习唱谱,从而建立起比较牢固的“唱名音乐感”。不用乐谱只用听唱的方法学习“唱名”,减少了学习识谱的难度。这样是符合儿童的生理和心理发展规律的。这种“先唱歌后逐步过渡到识谱”的方法符合学生认知音乐的规律。
        三、结合器乐教学培养和增強学生的识谱能力
        乐器进课堂是识谱教学的最佳实践活动,学习乐器演凑的过程也是识谱的过程,使学生不仅能正确地演奏出乐谱中各种音符,还能通过反复的听音训练,潜移默化中建立孩子们准确的音高概念,有效地增强识谱能力。学生对于器乐的学习兴趣犹如学唱歌一样浓厚,但器乐的操作与学唱歌相比要有-定的难度,所以在器乐的选择上,我们可以选择一些比较容易操作的器乐,比如打击乐器、小木琴、铝板琴、口风琴电子琴等,例如,我在教学《春天在哪里》的这首歌中,通过歌曲的欣赏,意境的创设、激情的演唱等一系列音乐实践活动,使学生对歌曲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和强烈的表现欲望。此时让学生采用多种形式表现歌曲,学生马上就会想到手中这些乐器来表现,随之产生的演奏动机,能主动地参与识谱的过程。当优美的旋律从乐器中洋溢出来时,学生的愿望得到了满足,情感得到了升华,识谱也就成了一种自然的演化。这样把“识谱教学~作为一个审美感知和审美发现的过程,帮助学生把乐谱看成是已经得到审美感受的一种图象,学习乐谱也就成了学生的自觉行动。通过这种音乐的实践,激发学生的兴趣,让他们在不知不觉中掌握所学的知识,把枯燥单调的听音变得生动有趣,实践证明,以生动的音乐为载体,在学生感性积累和认知音乐的基础上进行“识谱教学”,其效果是理想的。不仅加深学生对曲谱的认识,而且还培养了他们的识谱能力。
        总之,“识谱教学”要在更新观念的基础上找准找好自己的目标定位。通过老师的不断探索和实践,使新理念、新教材在具体的贯彻、实施中发挥出应有的作用。我们不能把识谱作为教学的目的,而应作为培养学生音乐能力的一种辅助手段。极大地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培养学生的识谱能力,争取最佳的识谱教学效果,使学生学的轻松、玩的开心,真正的体现玩中学、学中玩的新课程理念,把理性的识谱从感性入手来教,利用识谱这个学习音乐的好工具,培养学生的音乐感知能力、表现能力、鉴赏能力、创造能力,让每个孩子真正的走进音乐。
        参考文献:
        [1]张承佳. 探究提高小学生音乐识谱能力的策略[C]. 广西写作学会教学研究专业委员会.2019年教学研究与教学写作创新论坛成果集汇编(一).广西写作学会教学研究专业委员会:广西写作学会教学研究专业委员会,2019:838-841.
        [2]陈小兰.小学低年级识谱教学游戏化的实践研究[J].黑河教育,2019(06):73-74.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