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臂丛神经损伤的核磁共振诊断分析 》

发表时间:2020/7/24   来源:《医师在线》2020年14期   作者:周志平
[导读] 对臂丛神经损伤的核磁共振诊断分析。
        【摘要】目的:对臂丛神经损伤的核磁共振诊断分析。方法:随机选取我院2019年3月-2020年3月期间治疗的臂丛神经损伤患者86例,并对86例患者的核磁共振影像学资料进行分析,研究臂丛神经损伤后MRI的表现特征和核磁共振的诊断价值。结果:经过诊断后,臂丛神经前段损伤表现为神经根离断或消失、迂曲或增粗,且有神经根袖形态异常,诊断阳性率为83.58%;臂丛神经前段损伤表现为神经干增粗,邻近结构出现紊乱和水肿,诊断阳性率为88.65%。结论:对于臂丛神经损伤患者进行诊断时,核磁共振影像技术能够清晰的看到神经的损伤状况、提高诊断的阳性率,值得在临床上推广。
        【关键词】臂丛神经损伤;核磁共振成像技术;诊断价值
       
        臂丛神经是支配上肢的重要神经,由脊髓神经根前支组成,控制上肢的感觉和运动功能。当患者经历车祸、重物压伤、骨折、胎儿难产等情况时都有可能造成臂丛神经损伤,导致患者上肢运动和感觉功能发生障碍,具有高致残性的特点。臂丛神经损伤的部位不同,临床表现也有所不同,上臂丛损伤的临床表现为肩不能外展、不能屈肘和向桡侧伸腕、上肢桡侧感觉障碍、肱二头肌减弱或消失等;中臂丛损伤的临床表现为腕下垂、前臂、手和腕伸展受限等;下壁从损伤的临床表现为肌肉萎缩呈爪形手,上肢内侧出现感觉障碍等;全臂丛损伤的临床表现为上肢完全麻痹并下垂、肱二头肌和肱三头肌反射减弱或消失等。此外,还有部分患者可伴随Horner征,即眼睑下垂、瞳孔缩小等症状。对患者的日常生活和生命健康产生不利影响,所以,需要进行核磁共振成像技术诊断,做到早诊断早治疗,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1]。本文选取2019年3月-2020年3月期间治疗的臂丛神经损伤患者86例,研究臂丛神经损伤的核磁共振诊断分析,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从我院随机选取2019年3月-2020年3月期间治疗的臂丛神经损伤患者86例,所有患者均自愿参与本次研究,意识清醒并签署知情同意书。这86例患者入院后均进行手术治疗,并在手术过程中利用机电检测确诊为臂丛神经损伤患者。包括男性患者46例,女性患者40例,年龄最小为23岁,年龄最大为66岁,平均年龄为(44.50±6.00)岁。损伤原因:重物砸伤患者有20例、高处跌落患者有22例、机械卷伤患者有13例、交通事故伤患者有31例。
1.2 诊断方法
        首先,为患者选择仰卧位体位,保持患者头先进的方向。然后,86名患者均采用飞利浦Achieva 1.5T磁共振成像系统进行扫描,设定磁场采集中心为第6颈椎水平,并将颈部线圈、脊柱阵列线圈和体部阵列线圈进行联合使用。最后,设定扫描参数,臂丛神经节前段扫描参数:TE 1.3ms,TR 4.5ms,宽带62.5kHz,层厚0.8mm,视野18cm x 18cm,像素矩阵320 x 256。臂丛神经节后段扫描参数:TE 102ms,TR 500ms,宽带62.5kHz,层厚2mm,视野18cm x 18cm,像素矩阵320 x 256。
1.3 评价标准
        计算86例患者进行核磁共振诊断的诊断阳性率。
1.4 统计学分析
        运用统计学软件SPSS20.0对上述数据进行检测,其中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表示,并进行t检验;计数资料表示为(n%),作X2检验,两组数据组间对比差异性显著(P<0.05),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臂丛神经节前损伤的核磁共振表现
    使用核磁共振成像技术进行诊断后,可以发现臂丛神经前段损伤表现为脊髓变形或移位、神经根离断或消失、迂曲或增粗、走向怪异,且有神经根袖形态异常增粗。
2.2臂丛神经节后损伤的核磁共振表现
    使用核磁共振成像技术进行诊断后,可以发现臂丛神经前段损伤表现为神经干增粗,神经干连续、中断,神经走行僵直,邻近结构出现紊乱和水肿等。
2.3臂丛神经节损伤的核磁共振成像技术诊断阳性率
        86例患者经核磁共振成像技术诊断共计有237条神经损伤,包括臂丛神经节前损伤112条,臂丛神经节后损伤125条。86例患者经肌电检共计有275条神经损伤,包括臂丛神经节前损伤134条,臂丛神经节后损伤141条。经过计算后臂丛神经节前损伤诊断阳性率为83.58%,臂丛神经节后损伤诊断阳性率为88.65%。如表1。

3.讨论
        臂丛神经损伤具有高致残率的特点,属于神经外科范畴。以上肢运动、感觉功能障碍或丧失等为主要临床症状,对患者的心理和生理产生负面影响,降低患者的生活质量。目前临床上治疗臂丛神经损伤的主要方法有一般治疗,止痛或营养神经的药物治疗,神经松懈术、神经缝合术、神经移植术、神经移位术等手术治疗,但手术时机对手术效果有十分重要的影响,越早发现并进行救治,手术成功率越高,患者的预后效果越好。为了提高手术成功率,需要采取有效的诊断方式,缩短疾病诊断时间。核磁共振影像技术是一种是一种全新的影像学检查技术,能够将人体内部结构进行成像,能够很好的分辨软组织。在对臂丛神经损伤患者进行诊断时,能够很好的显示臂丛神经节前、臂丛神经节后以及神经周围组织结构的改变,对早期诊治有重要作用[2-3]。本研究表明,经过诊断后,臂丛神经前段损伤表现为神经根离断或消失、迂曲或增粗,且有神经根袖形态异常,诊断阳性率为83.58%;臂丛神经前段损伤表现为神经干增粗,邻近结构出现紊乱和水肿,诊断阳性率为88.65%。
        综上所述,对于臂丛神经损伤患者进行诊断时,核磁共振影像技术能够清晰的看到神经的损伤状况、提高诊断的阳性率,值得在临床上推广。
参考文献:
[1]丁川,王龙胜,郑穗生, 等.3.0T MRI在臂丛神经损伤中的诊断价值[J].安徽医学,2018,39(1):31-33.
[2]张海龙,关兴.臂丛神经损伤MRI表现特征及诊断价值[J].母婴世界,2018,(23):55.
[3]张嫣,陈文俊,汪小丽, 等.婴幼儿臂丛神经损伤的MRI诊断[J].实用放射学杂志,2018,34(5):749-752.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