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目的:分析肝胆外科患者术后发生胆漏的原因与治疗。方法:在我院选择2012年1月—2019年10月收治肝胆手术治疗后胆漏患者82名,使用回顾统计将其分为两组(每组41名)。为总结分析术后患者胆漏原因及其治疗,将接受常规治疗组设为常规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增加生长抑素治疗组设为实验组,此过程中分析胆漏发生原因并比较治疗效果。结果:肝胆术后患者胆漏发生原因较多,实验组应用生长抑素后拔管时间缩短与引流量相对变少,治疗有效率明显优于常规组,组间数据对比存在显著差异(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肝胆外科患者经手术后发生胆漏的原因甚多,使用生长抑素可提升治疗效果,在临床中可广泛推广。
【关键词】肝胆外科;术后胆漏;原因及治疗
肝胆疾病在手术治疗过程中会容易受到许多因素的影响,进而发生胆漏,这也是临床上经手术治疗后常出现的并发症。在探究胆漏发生原因常有:拔管时间、操作不当与医源性损伤等。所以,为防止胆漏现象在临床上的持续发生,应明确分析胆漏发生原因,加以预防。而常用治疗手段中,药物治疗相对而言更加安全。进而本次研究便针对治疗问题展开实验并分析胆漏发生原因,已获得较好效果,详情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患者基本资料
选择我院2012年1月—2019年10月收诊肝胆手术治疗后胆漏患者82名,使用回顾统计将其分为两组,每组41例。在分析胆漏发生原因与治疗效果过程中,将接受常规治疗组设为常规组,在常规治疗上增加生长抑素治疗组别设为实验组。所有患者诊断评估后均满足研究条件,经护士长沟通明确实验目标,并签署知情同意书,增加患者临床治疗配合性。
不同治疗方法下:常规组男性病患19名,女性23名,平均年龄(55.4±4.61)岁,住院时间(18.9±8.0)d。实验组男性病患20名,女性21名,平均年龄(57.3±5.12)岁,住院时间(19.1±5.6)d。比较两组患者年龄、性别等基本资料,差异不明显P>0.05,没有临床对比意义。
1.2方法
肝胆术后探究发生胆漏原因有:
1、医护人员操作不当
患者在接受手术后放置引流管,但是有些医护人员的临床操作不当导致患者的引流管固定不善,进而在患者恢复过程中,T管引流可能有早期滑脱,导致胆汁进入腹腔。或是在为患者拔出T管的时候操作不规范、时机不正确,操作过于粗暴,致使胆汁进入腹腔。也有可能是在最初在放置T管的时候,选择的位置本身就不正确。
2、毛细胆管损伤:主要是由于患者个体差异,切除胆囊后胆囊床有毛细胆管存在,术中未予电凝,或是胆囊床未缝合或缝合不佳造成的,术后出现毛细胆管漏,引流管持续有胆汁引出。
3、胆囊管在手术过程中处理不当:实际操作中需使用生物夹或塑料夹夹闭胆囊管,但可能使用的型号不当,导致钳夹过紧或夹闭不全。另外,患者胆囊管脆弱、发生炎性水肿或者手术部位的结扎不当,造成闭合不完全,进而引起胆漏。
4、右肝管、胆总管等位置受到损伤:手术操作过程中由于患者局部炎症、肿瘤等因素,致使解剖部位炎症、水肿、出血,术中一旦出血,缝扎与钳夹会受到影响,造成胆道损伤,均可导致胆漏的发生。
胆总管缝合位置出现出血或坏死,开腹手术或LC手术使用电凝技术过度造成胆管壁灼伤也是导致胆漏发生的主要原因。
胆漏治疗方法:
实验组,常规治疗上增加生长抑素,生长抑素使用持续微量泵持续泵入,每日6mg。
1.3观察指标与数据标准
在不同治疗方法下,比对两组患者治疗效果,则为实际统计患者术后3天引流量与引流有效率,验证治疗效果,引流量与拔管时间数据越小,证明术后治疗效果越优秀。统计用药后的治疗有效率,书面统计为:总有效率=(有效+显效)/组数*100%,数据越高证明患者临床预后效果越好。
1.4统计学
数据利用统计学SPSS21.0软件处理每项观察数据,其中检测计数结果采用(%)表示,两组间比较用x2值进行分析;计量资料采用(x±s)标准,用T值检验,若P<0.05表示组间差异明显,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比对两组患者引流效果与拔管时间
常规组与实验组分别使用常规治疗与原基础上增加生长抑素,统计患者术后恢复状况。经统计得出常规组术后3d引流量(103.4±13.3)ml,实验组术后3d引流量(56.5±8.8)ml,组间比较T=18.8306;常规组统计得出术后首次拔管时间为(266.4±32.1)h,实验组术后首次拔管时间(159.7±22.2)h,组间比较T=17.5053,两组数据均差异明显p<0.05,有临床统计意义。
2.2比对两组治疗有效率
常规组使用常规治疗手段,实验组增加生长抑素治疗,随后统计两组患者治疗有效率。得出常规组治疗有效人数12例、显效人数17例、无效人数12例,总有效29例、占总比70.7%。实验组治疗有效人数15例、显效人数23例、无效人数3例,总有效38例、占总比92.6%。由此可见,实验组增加生长抑素治疗效果更佳,经统计对比得X2=6.6090存在差异,p<0.05差异具有临床统计学意义。
3.讨论
肝胆手术后引流管持续引流出胆汁便被称为胆漏。此种类型患者若并未使用引流管,手术后出现强烈腹膜刺激征,需及时引流出患者腹腔内的胆汁。因为进行肝胆手术中的患者多数处在应激状态,胆汁漏出量比较少,加之术后患者有血性的液体两者相混合比较难以发现胆瘘。随着患者休克状态的改善,肝脏创面出血逐渐减少,胆汁的分泌相对增多,所以胆汁引出体外的量逐步增加。而本次实验使用的生长抑素可以减少胆汁的分泌,同时患者胆道括约肌逐渐松弛胆汁排泄阻力相对也会减少,从而促进漏出部位的愈合。
统计结果得出,实验组临床治疗有效率要高于常规组,胆汁引流与拔管时间有所改善,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综上所述,为更好治疗肝胆手术后发生的胆漏,分析其发生原因, 手术和术后注意避免,可减少胆漏的发生。治疗过程中使用生长抑素,提升治疗有效率减少胆汁引流量,可推广于临床。
参考文献:
[1]张则才,吴涛,杨巧丽.肝胆外科手术后胆漏原因分析及治疗策略分析[J].黑龙江医学,2018,42(12):1165-1166.
[2]王大壮.肝胆外科手术后胆漏原因分析及治疗手段[J].医学食疗与健康,2019,(16):264,267.
[3]俸家伟.60例肝胆外科患者术后并发胆漏原因分析及临床 防治对策[J].系统医学,2019,4(18):89-91.
[4]王正建.试论肝胆外科手术后胆漏的原因及防治[J].养生保健指南,2019,(30):2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