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随着素质教育的呼声越来越高,对学生的全面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小学阶段的学生不仅处于知识启蒙的时期,还是身体快速成长的阶段,体育学科的教学也必须要引起教师的重视。在现代化的体育课堂中,教师需要转变教学观念,在课堂中实施多元化的教学,依据学生的不同需求进行教学,满足学生不同阶段的需求,还可以开展趣味教学,改善课堂氛围,让学生积极参与到体育课堂的学习中,强健他们的体魄。此外,教师还要主动改善与学生之间的关系,以方便教学活动的开展,教学策略的制定更加符合学生发展的需要,从而有效提升体育课堂中的教学效率。
关键词:小学体育;学习兴趣;多元教学;课堂氛围;改善关系
在传统小学阶段的教育教学过程中,受到应试教育观念的影响,体育学科的教学由于没有相关的考试,一直没有受到应有的重视。体育教师只是简单带领学生进行活动,大部分时间则由学生自由活动,受到教师不重视态度的影响,学生自然而然对体育的学习产生了轻视的心理。针对这种情况,体育教师应该转变教学观念,合理制定教学策略,培养学生产生对体育学习的兴趣,引导学生在体育课堂中刻苦学习,强健自己的体魄,促进学生综合发展,从而有效提升体育课堂的教学效率。
一、多元教学,充分满足学生的需求
小学阶段的教学时间跨度较长,学生在每个阶段的学习中会产生不同的需求,而且每个学生的成长环境不同,体质基础也有差异,面对学生之间存在的差异化情况,体育教师要予以充分的尊重。在现代化的体育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采用多元化的教学,根据学生的不同需求灵活教学,发挥学生的潜力,满足学生的需求,促进学生的成长,从而有效提升体育课堂的教学效率。
例如,以“足球”运动为例,教师应用多元化的教学,可以充分满足学生的需求。在课堂开始,我通过简单询问后发现,学生都有各自喜欢的足球训练项目,如果进行统一训练的话,会有不少学生不能参与自己的喜欢的项目。对此,我将学生按照相同的爱好进行分组,实施分层教学,分别给不同的小组的学生讲解技巧,满足了大部分学生的需求。这样,通过在课堂中根据学生的不同需求实施多元化的教学,让每个学生都可以接触到自己喜欢的项目,满足了学生的需求,从而有效提升了体育课堂中的教学效率,
二、课堂氛围,营造积极向上的环境
体育课堂是锻炼学生身体最直接的场所,学生的体育活动都在课堂中开展,通过长期的教学实践可以发现,小学阶段的学生没有形成成熟的学习思维,自制能力较差,容易受到周围环境的影响。体育教师要重视课堂氛围的营造,让学生在积极向上的环境中受到影响,以积极主动的心态投入到体育锻炼中,有效增强自身的体魄,从而有效提升体育课堂的教学效率。
例如,以“跑步”运动为例,教师利用教学活动营造出积极向上的课堂氛围,可以对学生产生积极影响,让学生主动参与到学习中。在课堂开始,我对学生说:“同学们,跑步是我们生活中最常见的运动之一,在正式开始今天的学习之前,我们先来进行一个有趣的比赛。”讲完后我给学生讲解两人三足的规则,之后让学生以两两一组的形式进行比赛,激发出学生的求胜欲,营造出积极向上的课堂氛围,在这种环境中激发出了学生的潜力。这样,通过在课堂中开展竞赛,营造出积极向上的课堂氛围,使学生积极参与到学习中,发现了学习体育的乐趣,增强了他们的体魄,从而有效提升了体育课堂的教学效率。
三、改善关系,加强师生之间的交流
教师是学生学习道路上的引导者,对于学生的学习和成长都有着直接的影响,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关系也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教学的效果。在现代化的体育课堂中,教师可以主动加强与学生的交流,在设计教学活动时从学生的角度出发考虑,处处为学生的成长着想,以此来改善师生之间的关系,为接下来教学活动的顺利开展奠定基础,从而有效提升体育课堂的教学效率。
例如,以“武术基础”教学为例,教师应该主动加强与学生的交流,以此来达到改善师生之间关系的目的。在课堂开始,我对学生说:“同学们,中国功夫一直在国际上享誉盛名,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些简单的武术基础。”我讲完后教给学生“扎马步”、“弓步”等几种基础动作,让学生自由练习。在学习练习的过程中为,我走下讲台参与到其中,和学生共同练习,对一些动作不标准的学生耐心讲解,与学生交流练习心得,加强了与学生的交流,进而改善了与学生的关系。这样,通过在课堂中,耐心给学生讲解,加强对学生的交流,有效改善了师生之间的关系,学生转变了对体育学习的态度,产生了学习体育的兴趣,从而有效提升了体育教学的效率。
总之,学生的兴趣培养是现代化体育教学中的重点,体育教师应当采取灵活多变的教学方法进行授课,在制定教学策略之前充分考虑学生的个性特点,并以此为根据设计教学活动,满足学生的需求,让学生感受到体育学习的乐趣,还要改善师生之间的关系,方便以后教学活动的开展,从而有效提升体育教学的效率。
参考文献:
[1]郑爱萍.论浅小学体育教学中培养学生体育兴趣的策略[J].中国校外教育,2017(36):158.
[2]张天胤.小学体育教学学生运动兴趣培养探究[J].中小学教学研究,2017(12):46+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