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目的]观察耳穴压豆治疗心肾不交型失眠症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64例心肾不交型失眠症患者,选用相应的耳穴压豆治疗4周。采用自身对照方法比较治疗前后的临床症状评分和匹茨堡睡眠质量指数量表(PSQI)评分。[结果]临床治愈30例,显效25例,有效1例,无效8例,总有效率为87.5%;64例患者临床症状评分、PSQI指数治疗后与治疗前相比有明显改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耳穴压豆治疗心肾不交型失眠症疗效较好,值得推广。
关键词:耳穴压豆 失眠症 心肾不交型
失眠是一种常见病、多发病,尤其中老年人深受其扰,使用镇静剂(苯二氮卓类药物)后虽可维持睡眠,但副作用较大且依赖性较强。笔者在近3年的工作中,更愿使用操作简便、价格低廉、接受度高的耳穴压豆治疗失眠,尤其对于轻症的更年期女性患者来说,收效甚好。现将临床观察的64例患者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 观察病例共64例,均为2018年10月~2019年10月来北京市和平里社区卫生服务站就诊的失眠患者。其中男性28例,女性36例;年龄最小41岁,最大75岁,病程最短3周,最长20年。
1.2诊断标准
1.2.1 西医诊断:本研究失眠的诊断[1]通常指患者对睡眠时间和(或)质量不满足并影响日间社会功能的一种主观体验。
1.2.2 中医辨证标准 参照《中医内科学》及《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中心肾不交证。主症:心烦不寐,入睡困难,心悸多梦;次症:头晕耳鸣,腰膝酸软,潮热盗汗,五心烦热,咽干少津。舌苔:舌红少苔,脉细数。
1.3纳入标准 (1) 符合西医诊断标准及中医辨证分型心肾不交者;(2) 年龄≥18周岁且≤75周岁;(3) PSQI评分≥7分者;(4) 1周内未服用任何治疗失眠的药物者。
1.4研究方法 根据中医辨证,纳入的64例病例为心肾不交型。选穴上主穴为神门、心、肾、皮质下、内分泌、肝、三焦。方法:嘱患者取坐位或卧位,在取穴的区域内探查敏感点,后用75%的酒精棉球做常规消毒,镊子取王不留行籽贴于敏感点上,嘱患者每日按压4~5次,每次3~5分钟,手法由轻到重,使之产生酸、麻、胀、痛感。2~3天更换一次。4周为1疗程。
2 疗效观察
2.1观察指标 参照《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2]。64例受试者于治疗前后记录临床症状积分。
2.1疗效标准 参照《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2]制定。治疗疗效分为:痊愈、显效、有效、无效。临床痊愈:临床症状积分下降≥95%。显效:临床症状积分下降≥70%且<95%。有效:临床症状积分下降≥30%且<70%。无效:临床症状积分下降<30%。治疗前后评价,并进行统计分析。
2.2统计方法 采用SPSS22.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x±s)表示,采用t检验,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2 治疗结果
2.2.1 临床疗效 64例中临床治愈30例,显效25例,有效1例,无效8例。有效率为87.5%。
2.2.2 患者治疗前后临床症状积分比较 患者临床症状积分治疗前为(14.12±3.95)分,治疗1个疗程后为(6.24±4.11)分,治疗前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2.2.3 患者治疗前后PSQI评分比较 PSQI中各项指标评分及综合评分治疗前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注:与治疗前相比,P<0.05
3 讨论
中医耳穴压豆疗法,通过辨识证型,选取相应穴位进行刺激,进而达到调理脏腑的目的。神门、皮质下是睡眠调节中枢区域的对应刺激点,通过传入和传出的神经信号在中枢区域的整合来调节睡眠;心、肾、脾、肝对应调节各器官功能;内分泌对应人体内分泌系统,参与调节睡眠调节相关的神经递质的释放。各组耳穴相互配合,从不同的途径实现睡眠时间和质量的全面改善,并能够很好的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评分及PSQI指数。耳穴压豆治疗值得临床应用推广,并期待挖掘耳穴压豆的更多应用。
参考文献
[1] 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睡眠障碍学组.中国成人失眠诊断与治疗指南. 中华神经科杂志,2012.45(7):534-540.
[2] 郑筱萸.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M].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 (试行),2002:5.
[3] 周仲英.中医内科学[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7,2:146.
作者简介: 刘瑶 1987-),女 ,籍贯:河北保定,民族:汉族,学历:硕士,现为北京市东城区和平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中医全科医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