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随着心脑血管疾病高发人群的面积扩大,随之而来的是受心脑血管疾病影响而上升的致残率和死亡率比例,心脑血管方面疾病已经成为患者身体健康的严重威胁。与此同时在对心脑血管疾病进行药物治疗时,服药后的不良反应也成了另一大影响患者身体健康的问题,本文通过对心脑血管患者治疗过程的研究,以求找出患者服药后出现各种不良反应的生物命理原因,从而达到减轻药后不良反应和提高医嘱用药的安全性的目的。
关键词:心脑血管疾病;药物;不良反应;合理用药
1资料与方法
1.1资料来源
通过仔细分析近年来在本院治疗心脑血管疾病用药后发生不良反应的多例患者根据其实际临床病历,主要针对患者的药物处方、用药后身体发生的不良反应、不良反应产生诱因方面分析。数据采集中排除了非心脑血管疾病患者、合并了使用其他非心脑血管疾病药物治疗的患者,患者年龄30~70岁,病程0.5~4.5年。其中女性患者占比49%,男性患者占比51%。
1.2方法
通过对这些药后不良反应患者的临床用药记录依据,并分析其发生不良反应的病理类型以及分布范畴等特点。利用信息化的关联计算方法,通过对比研究发现不良反应与药品服用之间的关系。为了保证此次数据收集的质量符合效率和技术要求,提前对所有数据进行处理,采用维规约、特征子集选择的方式,由信息化程序自动排除无关的数据,再对所有的临床数据进行关联计算,以保证数据关联性的质量,从而为本次研究提供有效、准确的数据,对结果的准确性、科学性和可信性提供保障。数据采集中,对近些年心脑血管疾病用药后的不良反应、用药品种之间的关系建立了数据库,在用药品种支持度≥0.01情况下的不良反应现象建立数据分析表,使用Clementine11.1软件,根据采集的临床数据表格,研究药品不良反应和用药品种之间的关联关系,从而得出支持度的最终结果[1]。支持度指的是,服用某种药品后发生的不良反应次数与不良反应总次数比率。关联算法可以找出那些具有代表性和可信性的规率,一般情况下,具有较大的支持度和可信度,关联算法可以从大量数据中发现各项数据之间的关联性[2]。
1.3纳入及排除标准
1.3.1纳入标准:①保证所有患者均患有心脑血管疾病,接受心脑血管药物治疗出现不良反应;②患者临床资料及病史、检查记录等资料完善,检查前均告知患者,保证患者已了解且同意加入研究,并同意签订知情书,要符合医学伦理相关要求。
1.3.2排除标准:①经诊断合并心肝肾疾病或严重器质性病变患者;②精神障碍患者;③对研究药物有过敏史或过敏体质患者;④恶性肿瘤疾病患者和血液系统疾病患者;⑤孕期或哺乳期妇女。
1.4评价指标
1.4.1心脑血管药物类别划分:以国家药典标准为依据,然后进行相关细化分类。
1.4.2肝肾功能评价指标:通过患者转氨酶水平以及总胆红素是否高于正常人水平,分析其肝功能情况,如有异常即为肝功能问题;通过对患者生肌酐清除率和正常人进行对比分析,观察其肾功能情况,如有异常则为肾功能异常。
2结果
2.1药物不良反应表现以及患者药后个体差异化表现
研究结果表明心脑血管患者服用:尼莫地平、缬沙坦、特拉唑嗪、辛伐他汀等药物容易引发后续不良反应。
药后不良反应主要表现在肝肾功能异常、呼吸不畅、心律失常、低血压、心脏房室传导阻滞、晕厥、胃肠道出血、血小板减少、过敏性休克等方面。临床上最为多见的不良反应症状表现在肝肾功能异常方面,但其发病机制尚不明确。服用的药物不同所引发的不良反应症状和发生率之间也各有不同,患者合并使用药品的种类越多,出现不良反应症状的可能性也就越大,据此可知,心脑血管疾病患者药后发生不良反应症状具有一定的规律性特点[3]。并且由于个体间存在差异,会发生患者使用同种且相同剂量的药物但造成不同反应的现象。所以,实际临床操作中,对于心脑血管疾病患者的临床用药需要考虑个性化用药治疗,关注的重点不应仅考虑疾病内部的分子机制,也应关注个体差异原因所造成的药后不同的药理反应。
2.2药后不良反应原因分析
目前心脑血管疾病在临床治疗阶段,尚未发现根治该病症的有效手段,再加上患者接受临床治疗时用药情况复杂,所以在临床特征表现具有复杂性特点。所以在实际临床用药过程中,如果仅根据患者病变部位及病症存在情况,直接进行药物治疗,患者发生不良反应的机率必然会提高[4]。患者药后发生不良反应的具体临床症状为,患者接受临床阶段治疗时,遵循医嘱服药后,其身体机能出现的不良反应症状,患者在心理和身理方面同用药之前相比,存在较大差异。因此,可以认定这种不良反应症状的主要诱因是患者药后所造成的。本次研究还发现很多患者药后出现的不良反应症状,多数患者肝肾功能和呼吸系统方面存在一定的健康问题,并且服用药物种类复杂,所以造成发生药理反应上的差异。由此可知,心脑血管疾病的治疗,还需要根据患者个人的实际用药情况,结合综合疾病本身的分子机制等进行考虑,要重视患者个体在用药之后的不良反应。本次研究可知,对心脑血管疾病用药后出现的各种不良反应情况,要综合考虑其产生的原因,在患者用药期间需要进行详致的照顾观察,也可以利用合理手段来预防不良反应的发生,从而降低或避因药后不良反应影响患者。
3对策
本次研究结果发现,肝、肾功能异常,呼吸困难以及心律失常等均是心脑血管药物的常见不良反应。其中尼莫地平、缬沙坦、特拉唑嗪、辛伐他汀等药物更易引发患者药后的不良反应,上述药物属于不同种类的抗心脑血管药物,药理机制也有着明显的区别,当患者联合用药种类越多,出现不良反应的几率也就越大,合理用药显得非常必要。针对心脑血管疾病药后所诱发的各类不良反应症状,可通过以下途径进行控制,来提升用药合理性:
3.1个体天生差异会导致同一药物用以不同患者反应亦不同,所以建议临床用药要关注患者的个体差异,结合患者实际情况,制定一份合理科学的、符合患者实际的药物治疗方法,从而减少不良的反应几率。
3.2发展靶向药物载体。在患者心脑血管发生症状位置导入药物,其能够提升局部病灶的药物浓度,减少其他正常组织血药浓度,从而降低不良反应发生率[5]。常见的靶向药物载体有微球、固体纳米粒等,能够通过血脑屏障进入病灶,缓解病情。
结语
心脑血管疾病作为临床常见病,它的特点是发病率高、病程长、致残率高,对患者生活质量造成阻碍,威胁人类健康。心脑血管疾病的治疗对于患者来说,可以提高其生活质量,并且就人类社会而言,也具有十分重要的社会意义。目前为止,药物治疗是心脑血管疾病防治的主要手段,临床应加强合理用药,增强药物治疗靶向性,减少和避免药物发生不良反应,对患者疾病实现更好的治疗。
参考文献
[1]杨会珍。心脑血管疾病药物不良反应的临床分析及其合理应用对策[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20,14(10):205-206.
[2]王飞.心脑血管疾病用药与药物不良反应的相关性[J].中西医结合心血管病电子杂志,2017,5(20):81+84.
[3]王晓茹.心脑血管疾病用药与药物不良反应的相关性[J].中国医药指南,2017,15(03):57-58.
[4]薛彦宁.心脑血管药物不良反应200例分析及合理用药对策[J].西南国防医药,2016,26(03):290-292.
[5]冯变玲,杨世民,张抗怀,蓝夏璐,魏芬.心脑血管疾病用药与药物不良反应间的关联关系[J].中国新药与临床杂志,2011,30(01):75-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