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明确老年人骨质疏松症引起的疼痛、脊柱变形及脆性骨折的发病特点,为社区医生科学防治提供指导意见,避免老年患者误入康复保健误区,贻误最佳防治时期,最终导致脆性骨折发生而危及老人的生命健康。
关键词 骨质疏松症 骨密度 风险 防治策略
随着我国人均寿命延长和社会老龄化的到来,城乡老年人因患骨质疏松症而发生的疼痛非常普遍,其表现主要体现在全身游走性疼痛、腰背痛或周身骨骼疼痛,负荷增加时疼痛加重或活动受限,严重时翻身、起坐及行走都有困难。在发生疼痛的同时,还常常发生因脊柱变形而出现的身高变矮、驼背、畸形和伸展受限。最为严重的是发生身体一处或多处骨折,危及生命。由于老年人几乎都生活在城乡社区,因此,社区医生必须熟悉掌握骨质疏松症特点,以便于为老年人更好的服务。
1.老年骨质疏松症疼痛特点
1.1 腰背疼痛或全身骨骼痛。在我国,有骨质疏松症引起的腰背疼或骨痛占患病率的68%左右,有些患者还伴有四肢麻木、不宁、浑身无力等症状。全身骨骼是承受全身重力的支架,而脊柱是全身重力的支柱,背伸、前屈及旋转是其主要功能活动,因此,腰背部肌肉最易疲劳,特别是背伸肌更易疲劳。青壮年正常人在日常工作生活中,其肌肉收缩产生的正常活动而引起的疲劳,由于其骨骼骨量正常,承重能力没有下降,疲劳的肌肉能很快自行调节,休息时肌肉完全放松,血流量及代谢恢复正常,很快从疲劳中恢复过来。但骨质疏松症患者则不同,由于骨量下降疏松,脊柱承重能力不足,使静止休息下的背部肌肉人在收缩活动,持续处于紧张状态,容易出现腰背部疼痛。
1.2 负荷增加时疼痛加重或活动受限,严重时翻、起坐及行走都有困难。随着骨质疏松程度加重,年龄的增长,腰背痛将出现持续疼痛,常伴有多处骨关节痛、软组织抽搐痛或神经放射痛。如长时间保持一定姿势(如久、久站)不变,可使疼痛加重。在用力或持重物时可诱发疼痛加重。
2. 人老骨质疏松使脊柱变形,发生身高变矮、驼背、脊柱畸形和伸展受限。
2.1 人体的脊柱椎体是松质骨,很容易因骨质疏松而改变形态。骨质疏松患者的钙大量丢失,骨小梁萎缩,骨量下降,导致骨结构松散,骨强度减弱,使脊柱的承重能力减退。这时即使承受本身体重的重力,也可使椎体逐渐变形。若多个椎体前缘压缩变成楔形,脊柱随之前倾,腰椎生理前凸消失,出现驼背畸形。
2.2 随着年龄增加和活动量减少等因素,人体各组织、器官会出现退行性变。椎体间软组织的退变使椎体间隙变窄,因骨质疏松引起骨结构松散,强度减弱,原有呈立柱的椎体(高度约2cm)受压变扁,使每个椎体可减少约1—3mm。人体24节椎体压缩变扁和椎间隙变窄,可使身高缩短约3—6cm.。由此发生身高变矮。
3. 脆性骨折
3.1脆性骨折,即骨质疏松性骨折,是指低能量或非暴力骨折。如在站高时跌倒或因日常活动而发生的骨折,或轻微的动作及损伤即可引起骨折。脆性骨折的特点:外伤史不明显;骨折发生的部位相对比较固定,如胸腰椎椎体压缩骨折、髋关节股骨颈骨折或股骨粗隆间骨折、尺桡骨远端骨折;腰椎压缩骨折有时发生后感觉不到明显的疼痛。绝经妇女一生发生脆性骨折的危险性约为40%左右,高于乳腺癌、子宫内膜癌和卵巢癌患病率的总和;男性一生发生脆性骨折的危险为12%左右,高于前列腺癌的患病率。
3.2 人一生骨量的演变规律:20岁前获得大于90%的骨量;30岁前骨量达到最高峰值;女性在50—70岁时腕部发生骨折是个难题;70—80岁时髋部和脊柱骨折是最大的难题;贯穿绝经后年代的难题是骨盆和肋骨骨折。
4.老年骨质疏松症社区临床诊断策略
4.1 本文阐述的老年骨质疏松症是指原发性老年骨质梳松症(即II型)。其社区临床诊断主要是依靠年龄、性别、体重、功能活动、疼痛特点及发生脆性骨折等情况做出初步判断,然后在通过亚洲人骨质疏松症自我评估量表,在社区医生指导下,患者自己简单判断是否疏松,最终确定其骨质疏松症的风险级别,由风险级别来进一步指导其诊治。
4.2 风险级别按以下计算方法确定:
( 体重—年龄)x 0.2 , 结果取整数。该结果<-4为骨质疏松高风险人群;该结果在-4~-1之间为中等风险人群;该结果>-1为低风险人群。
5 老年骨质疏松症防治策略
防治骨质疏松症的目标是避免初次骨折或再次骨折。即当骨密度降低但无骨折时就要进行干预,防止发生第一次骨折;第一次骨折后要防再次骨折。预防和治疗包括基础措施、药物干预和康复治疗三部分,也可称“三阶梯”。此防治原则充分体现了社区防治策略,作为一名社区医生要完全熟悉这方面的知识,更好的为社区老年患者科学服务。下面就“三阶梯”防治法简要介绍如下:
5.1 基础措施:目的是降低骨质疏松的危险因素。包括调整生活方式和给予骨健康基本补充剂。骨质疏松症可控危险因素:(1)缺乏锻炼及跌倒(2)吸烟饮酒或饮咖啡(3)营养摄入不均衡,钙摄入不足,维生素D缺乏(光照或摄入少)(4)低体重(5)服用影响骨代谢的药物等。通过调整生活方式,如均衡膳食,防止跌倒,体育锻炼,戒烟限酒,慎用药物等,可以把骨质疏松危险因素降到最低。骨健康基本补充剂包括钙剂和维生素D。其中钙剂可减缓骨的丢失,改善骨矿化,推荐每日量为800mg—1000mg。我国老年人每天饮食中得到的钙为400mg,应补充500mg—600mg,但要避免超大剂量补钙。最好的钙剂是含量高的钙制剂,如能在胃肠道自然溶解不需要胃酸条件的牛奶中的钙和枸橼酸钙,适合老年人等胃酸低的人群。维生素D可以促进钙吸收,降低骨折风险,老年人推荐剂量为400—800IU/天,治疗骨质疏松量为800—1200IU/天(1mg=40IU)。在此要特别提醒的是在补充钙剂和维生素D的最好方法是从均衡的食物中摄入,市面补充剂为付的原则。
5.2 药物干预:骨质疏松症治疗強调不同作用机制的药物联合使用的原则。目前有三类药物供选择,一类是抑制骨吸收的降钙素、雌激素等;二类有可促进骨形成的药物有钙剂、维生素D、甲状旁腺激素等;三类是其他药物有植物雌激素、中药等。联合后疗效协同,对老年人能够降低甚至逆转骨改的丢失。比较认可的药物联合是钙剂、维生素D、骨吸收抑制剂的“三药联用”,也称为“海陆空”联合。这种联合并不增加副作用,在增加骨密度的同时降低骨折风险。
5.3 康复治疗:骨骼健康离不开运动,不同年龄段的科学运动对骨骼健康保健作用不同,儿童期可增加骨量,成人期能获得骨量并保存骨量,老年期会保存骨量并减少吸收丢失。运动可以提高骨密度和预防跌倒,以达到预防脆性骨折的目的。骨骼要保持最大的骨密度,必须要有适当的压力和张力,负重运动如步行或跑步,即使骨有了压力,又使骨有了张力,因此每天的运动锻炼使体格变得强壮,大大降低跌倒的风险,脆性骨折就不可能发生。社区医生必须实施告诫有条件的老年人尽快动起来,科学动起来。预防老年人骨质疏松症骨折从防止跌倒开始!
总之,骨质疏松症是一种退化性疾病,随着人类寿命的延长和老龄化社会的到来,骨质疏松症已成为危害人类健康的主要疾病之一。但患者在早期常无明显的症状,往往在发生骨折后通过X线或骨密度检测才发现已有骨质疏松。这种悄悄来临的特质,使得骨质疏松被冠以隐形的杀手。城乡社区是老年人生活的家园,为他们做好医疗保健是社区医务人员天职所在,只有熟悉并掌握骨质疏松防治知识,才能科学地指导社区老年人康复保健,才能更有效的杜绝老年人步入健康保健的误区。
参考文献:
[1]李燕燕,林可可.运动干预对老年骨质疏松症病人骨密度及临床症状影响分析[J].护士进修杂;2015年06期
[2]陈旸;程涛;徐峥宇;柴益民;;骨质疏松症对老年桡骨远端不稳定型骨折术后功能和影像学结果的影响[J];中国骨质疏松杂志;2013年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