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陶行知先生曾经指出学校教育本身就是习惯的养成过程,因为只有让学生养成了良好的学习习惯、行为习惯、思维习惯与意识习惯,才能更好地让学生通过学习实现自我发展。因此,小学数学教师要积极优化小学生的学习习惯,监督与鞭策小学生摒弃不良的行为习惯,从而不断改善小学生的学习效益,为构建有效课堂做准备。本文将从通过家校合作培养学生的预习习惯、通过课堂指导培养学生的思考习惯、通过小组互助培养学生的解题习惯三个角度来分析小学数学教师应该如何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关键词:小学数学、学习习惯、养成教育
传统的小学数学教学一直都在不断追赶教学进度,小学数学教师会不停地讲解数学知识,小学生也不得不在高密度的数学课堂上像一个“容器”一样全盘接收所有的数学知识。然而,这就导致小学生在数学课上无法积极思考、表达,难以及时丰富数学探究经验。如此,必然会限制小学生数学素养的形成。其中,习惯养成教育至关重要,它会让小学生在数学学习过程中产生一些下意识的反应,便于小学生在数学课上实现自主进步。因此,小学数学教师要积极推进习惯养成教育,帮助学生及时内化数学知识,切实改善小学生的自主学习与思考效益。
一、通过家校合作培养学生的预习习惯
课前预习标志着小学生进入到一轮新的数学学习过程之中,可以让小学生在数学课上灵活调配个人精力,使其在数学课上变得更加自主、能动。但是,小学生的行为自制力较差,如果放任不管,难以保证小学生可以自主完成课前预习任务。因此,小学数学教师要与学生家长沟通,由家长每日监督小学生预习数学新知,切实丰富小学生的自主预习经验,使其能够及时养成良好的课前预习习惯。
就如在“长方形和正方形”一课教学中,笔者就与家长分享了本节课的导学案,让家长初步了解了本轮数学教学活动所要传递的数学知识。然后,家长便要监督、辅导小学生完成课前预习任务,让小学生自主阅读数学教材,重点观察教材中的例题与题目解法,使其自主生成数学知识,初步内化本课数学概念,掌握长方形、正方形的图形结构。为此,家长要为小学生营造良好的预习氛围,不可看电视、玩手机,还要及时在学生提问时帮助学生整理数学学习材料,从而切实优化预习成效。如此,小学生便能体会到预习进步,这就可以很好地消除学生的抗拒心理,使其自主完善数学预习活动。
二、通过课堂指导培养学生的思考习惯
由于过去的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数学知识众多,教师的知识讲解行为也十分密集,所以小学生在数学课上的自主思考也不多。渐渐地,小学生会习惯被动接受,而这显然不利于培养小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对此,小学数学教师要通过课堂指导来监督小学生的课堂学习行为,尽量突出小学生的自主思考能力,让小学生在思考与探究中形成良好的数学认知能力,从而切实优化小学生的数学学习习惯。
就如在“升和毫升”一课教学中,笔者就准备了带有刻度线的量杯,鼓励小学生自主测量各类容器可以承受的液体承载量,借此丰富了小学生的动手实践经验。由于小学生都很喜欢这个数学实验,所以他们都主动参与了测量活动。但是,由于小学生一直都没有在课堂上主动表达的经历,所以当笔者鼓励小学生自主阐述实验结论时,本班学生都沉默了。对此,笔者一直在鼓励学生,还尝试肯定了小学生的动手操作行为,希望小学生可以形成学习自信。在笔者的引导与激励下,本班有一些学生认真阐述了动手操作过程,使用升与毫升这两个容积单位进行了数学表达。对此,笔者也会赏识学生,由此激励学生,告诉学生要善于思考、勇敢表达,不要总是被动等待。
三、通过小组互助培养学生的解题习惯
解题活动是小学生必须要完成的自主学习任务,也是提升小学生解题能力的必经之路。但是,并不是所有的小学生都养成了良好的解题习惯。相反,大多数小学生在解题时都会表现出各种各样的行为问题。对此,小学数学教师要积极丰富小组合作教学活动,通过生生帮助与互相监督来帮助小学生优化解题习惯。
就如在“混合运算”一课教学中,笔者就将6个学生分成一组,要求他们合作探讨做作业的时间地点,同时完成课后作业任务。在做作业时,小学生要认真观察同伴的解题行为,比如有的同伴会使用草稿纸来演算混合运算步骤,由此保证试卷整洁;有的同伴会在解完题之后自觉检验每一道题目的答案与解题思路,自主订正作业;有的同伴会在做作业的时候标注习题的难度水平,先做自己会做的题目,再重点分析高难度水平的题目。在观察与模仿活动中,小学生也可以及时形成良好的解题能力。
总而言之,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渗透习惯养成教育并不仅仅只为了在短期内提高学科教学效率,还是为了促使小学生的可持续发展,使其能够终身受益。因此,小学数学教师要客观分析小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的行为问题,全面渗透习惯养成教育。
参考文献
[1]李红蕾.浅谈如何培养小学数学学习的良好习惯[J].数学学习与研究,2018(18):94.
[2]冯超.谈如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渗透独立思考的思维习惯[J].学周刊,2018(20):68-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