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笔者根据化学学科的特点,在高中化学课堂中开展科创和STEM教育,很好地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同时提高了实践动手能力。本文以利用创新实验教学为例,阐述高中化学课堂如何开展科创和STEM教育,从而培养学生创新能力以及保证学生的创新实践。
关键词:高中化学 开展 科创和STEM教育 策略
一、利用创新实验创设情境,培养学生创新意识
心理学原理告诉我们,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而情境教学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最好手段,在课堂中恰当地利用创新实验创设情境,造成问题悬念、矛盾冲突,能够激发学生学习欲望,培养创新意识和思维,提高动手操作能力。
如在“化学能转化为电能”的教学中,我先利用桔子水果电池,让学生体会化学的奥妙。实验时,我将水果电池的两极导线放在学生舌尖上,尽管电流很小,但这个敏感的部位还是有“麻麻的感觉”。这个奇妙的化学实验引起了学生的极大兴趣,大家都在“七嘴八舌”地议论起来。显然,学生们的探究欲望被激发了。我“趁热打铁”,接着让学生在一瓣橘子上分别插一小段铜片和锌片(相隔0.5cm),把铜片和锌片的另一端通过导线接触耳机的两极,这时耳机“嘎嘎”响起来。能够听到“嘎嘎”声,这说明了什么?我向全班学生提出了问题,并引导学生选择其他金属、水果、溶液自己动手试一试。学生摩拳擦掌,纷纷动起手来:有的用番茄、铝片和铜片;有的用橙子、铁片和铜片……学生结合我的引导,充分发挥创造性思维,不断地实验、探索、创新,不知不觉间就落实了教学的三维目标:既让学生在动手间掌握了知识与技能,又明确了过程与方法,并且很好地培养了学生协作、求实的精神。
又如课本中氨气和滴有酚酞的水形成红色的喷泉实验,颜色单一,令学生感到乏味。于是我重新设计了一个实验:烧杯中由盛一种溶液改盛几种互不反应的溶液:酚酞试液、石蕊试液、FeCl3溶液,而烧瓶中只盛满NH3。NH3与上述几种溶液反应生成不同颜色的产物而形成彩色喷泉(红、蓝、红褐),美丽的景色令学生们惊叫不已。我抓住机会,让学生思考并选择,还可用什么气体和溶液做此实验,会呈现什么颜色等。学生兴致勃勃,互相配合着做起了实验……。
利用创新实验创设新奇而又充满情趣的情境,能够诱导学生自己去思考、探究、并逐步解决问题。这不仅让老师摆脱了说教式教学的困境,而且能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创新意识,为学生形成创新思维和创新实践能力奠定基础。
二、创新实验演示,培养学生创新思维
化学教材中的常规演示实验和学生实验都是经过验证的,属于经典实验。但有些实验在实际操作中亦存在着这样那样的不足。为了更好地发挥实验教学的创新教育功能和适应教学改革的潮流,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引导学生创新改进实验,使操作更简单,现象更明显,从而把学生活跃性思维转化为创新思维,进而形成科技创新能力。
如在“铁与水蒸气反应”的实验中,棉花易燃不宜高温加热,我引导学生思考,能否寻找一种载体,既可以高温加热,又能使现象明显?学生议论纷纷:有的提出用小石块;有的说用粉笔头作载体;有的说应该采用颗粒状的粉笔为载体;有的提出干脆不用棉花直接进行实验……学生的思维在你一言,我一语中不断碰撞出火花。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我先让学生分析、筛选出几个载体,并引导学生逐个进行实验,进行比较。
最终学生得出采用颗粒状的粉笔为载体进行实验,效果最好。此过程是:①将粉笔研成颗粒状,用热水浸润;②将湿润后的粉笔颗粒与还原铁粉充分混合;③加热粉笔颗粒。几分钟后就可以观察到氢气肥皂泡不断冒出。显然该改进实验融入了学生的创新思维:采用粉笔颗粒为载体,能够高温加热;粉笔颗粒蓄水量多,表面积大,能使铁粉与水充分接触,产生氢气量足,反应速率快,现象明显。
实验的成功改进,给学生们带来很大的“成就感”,大大地激发了学习兴趣和创新精神,而且也使他们进一步了解了原有实验的设计意图、原理、实验步骤及仪器使用方法等,很好地达到了教学目标。因此,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应创造更多的机会让学生参与实验的演示和创新,充分发挥他们的聪明才智,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和思维。
三、创新实验装置,整合学科知识,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需要不断的强化和肯定,才能使课改实践持续发展,真正实现课改的终极目标——培养出创新型人才。创新能力源于创新实践,而自制教具活动,正是一种理论与实践,知识与能力相结合的活动。在教学过程中,我积极开展科创和STEM教育,通过引导学生结合所学知识,整合各学科及科学、工程等知识自制教具,将创新意识和创新思维转化为创新能力。
如为了更好地让学生理解和掌握电化学中的两个重要知识点——原电池和电解池的相关知识和规律,我引导学生根据原电池和电解池的原理和结构进行自制教具。我先根据实验室的原有装置,引导学生找出不足。“两个实验装置是分立的,如果能把它们做到一块去就能更好理解他们的区别和联系”,在学生们“七嘴八舌”议论中,一个创新点子就这样诞生了。接着我鼓励学生查阅资料、设计方案、综合运用知识……。学生们兴致盎然找来一大堆“零部件”:丢弃的PVC管、废弃塑料饮料瓶、水龙头、摩托车蓄电池、导线等。怎样才能把“两池”之间联系展现出来呢?它们之间如何转换呢?学生在设计、制作过程中不断涌现出新的问题,面对这种情况,我及时进行启发和引导,如基于化学原理和知识,怎样用工程学、科学原理进行设计,怎样用数学方法进行测量和固定,怎样用物理知识进行电路连接和制作等等。经过学生的努力,一个创新的实验装置便呈现在眼前:容器部分由PVC管、废弃塑料饮料瓶、水龙头等构成,电解液由漏斗进入,通过水龙头回收。水阀可控制电流的通断(切断电解液中阴阳离子的移动);电路部分由蓄电池、G表、导线等组成。其原理是通过双刀双掷开关控制,先让电解液发生电解,然后用产生的氢气、氧气和电解液形成氢氧燃料电池。
该实验装置所取材料,都是生活中一些常见的物品或废弃物,这让学生自然而然的受到了节能环保教育。同时该装置把原电池和电解池创新地“做”到一块去了,操作简便、现象明显,有利于学生区分和理解电化学“两池”的基础知识,更为重要的是学生在制作过程中整合了化学、物理、数学、工程学、科学等知识,不断地积累了直接经验,激发了创造性思维,提高了创新能力。
综上所述,创新化学实验在落实课程目标,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方面,有其得天独厚的条件。因此在高中化学课堂要充分借助创新化学实验,运用创造性思维,整合各学科知识,积极主动地进行化学实验开发、设计和创新,使实验教学趣味化、生活化,做到现象明显、环保高效,同时在其它化学知识中积极开展科创和STEM教育,从而让学生思维得到启发,能力得到发展,情感得到升华,核心素养得到培养,真正实现新课程的三维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