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兴趣为导向,构建小学数学高效课堂

发表时间:2020/7/24   来源:《教育学文摘》2020年35卷7期   作者:林秀梅
[导读]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只有拥有了稳定且持久的学习兴趣
        摘要: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只有拥有了稳定且持久的学习兴趣,新知识在学生的眼里才会变得有趣,教师通过对课堂形式的创新,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再加上不断的反思和改进,可以帮助学生进一步的探索。兴趣为导向的行为,突出对学生学习兴趣的激发和培养,这是达成有效教学目标的前提和基础。本文就针对如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以促进高效课堂的有效构建与生成这一问题展开论述,以供参考。
        关键词:小学数学;兴趣;教学探究
        传统数学教学多以灌输式教学模式为主,课堂气氛沉闷压抑,学生学习兴趣低迷,进而难以取得理想中的教学效果。因此,要想使小学数学教学尽早走出低效化的樊篱,教师就应以兴趣为导向,做到一切从学生的学习、生活和思想认识实际出发,对传统课堂教学的理念、模式、过程与方法进行大胆革新,以最大限度地满足学生的学习需要和教学的实际需要,使数学课堂重焕生机与活力,从而构建出高质量、高效率、高收益的数学课堂。
         一、生活情境导入,提高课堂教学吸引
        一节课的成败与否,关键在于导入环节设计得是否成功。因此,在小学数学教学当中,教师可以适当设置具有生活气息的课堂导入,以便在提高课堂教学吸引力,聚焦学生注意力的同时,还能唤醒学生的生活体验,使学生自觉融入相关知识的学习和探究活动中,这是达成有效教学目标的前提和基础。
        例如,在教学“分数的意义”内容之初,笔者就拿出了一个苹果,并对学生说道:现在老师想将这个苹果分给四位同学,大家觉得怎样分才公平呢?随后,笔者演示了不平均的分法,并询问学生们的看法,以引导学生认识到要平均分。之后,笔者继续问道:如果要平均分,每个同学能分到多少呢?待学生回答完毕,笔者运用多媒体出示了相关图景,将学生的眼球带进了新的知识当中,在进行划分和计算后,通常得不到整数,于是,笔者向学生提出问题:得不到整数,那么用什么来表达呢?随后,引出分数的相关知识。借助情境的学习,分数的大概意义已经有所展露,然后笔者与学生一同探究分数的意义。如此,通过依托生活场景导入新课,既唤醒了学生的生活体验,又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创设悬念问题,引发学生求知欲望
        人人都有好奇心,小学生亦是如此,而悬念则是引发学生心理期待的最佳载体。基于此,在小学数学教学之初,教师不妨结合小学生的思维水平和自身教学的习惯加以创新,悬念式问题情境在实际中的应用不多,而且广受学生接受,是现阶段教学效率最高的教学方式之一。学生对新事物的好奇会通过表情表现的极为明显,在授课过程当中,教师通过悬念式情境教学时,要紧盯学生们的表情变化,当他们开始紧张,大脑进行高速运转时,引出知识点,这样他们的记忆能力才能够充分激发。
        例如,在教学“三角形的面积”这部分内容之初,笔者就先是利用课件展示了红十字会前往灾区救援的画面,并出示了三角形的纱巾。基于此,笔者向学生问道:为了开展救援工作,假设需要制作10000条纱巾,那么在生产纱巾的时候,我们需要知道哪些条件呢?待学生发表了各自的想法之后,笔者继续说道:其实,要想准确地计算出10000条纱巾的价钱和用料,我们必须要知道的是一块纱巾的面积。

图中的纱巾是什么形状的?学生齐声答道:三角形。于是,笔者顺势引入了新课:三角形面积的计算方法。三角形的面积公式是固定的,没有任何知识拓展空间,所以,教师就需要让学生明白三角形面积公式是如何得来的。笔者首先在黑板上任意画出一个三角形,让学生计算它的面积,然后问学生,边长乘以高是什么?学生一脸茫然,再问边长乘以边长是什么?学生回答是长方形面积,如果把三角形的高看成边长呢?然后笔者引导学生把三角形补成了长方形,这样三角形面积公式的由来就清晰地呈现在学生面前了。
         三、合作探究学习,提升学生主动参与
        鉴于数学学科的抽象性和逻辑性较强,仅凭教师一味地枯燥讲解,非但不能令学生快速理解和掌握所学的数学知识,甚至还会在极大程度上导致学生对数学学习产生抵触情绪。此时,若能通过多种感官,让学生在合作探究中发挥主体作用,不仅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自主意识,而且还能够充分发掘学生的数学潜能,使课堂教学收获事半功倍之效。
        例如,在教学“分类与整理”内容时,为了激发学生学习的自主意识,笔者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充分利用手头现有的一切学具来对其进行分类。在这一过程中,有的小组是按照颜色来进行分类的,有的小组是按照用途来进行分类的,还有的小组是以新旧程度为标准进行分类的。最后,笔者让各小组派一个代表来汇报本组的分类方法,以促进全班学生之间的互动交流,相互学习。如此,通过引导学生合作探究,不仅激发了学生学习的自主意识,而且还使学生体验了分类结果在不同标准下的多样性。
         四、目标布置作业,彰显数学学习效应
        新课改倡导教学理念的更新,聚焦学生能力的发展,注重学生应用意识的培养。基于此,教师应当努力挖掘教材潜在的智力因素,适当组织实践活动,以彰显数学学习的有用性,使学生在对所学知识进行创造性运用的过程中不断发展数学思维,提高探究能力,从而达到培养学生应用意识,弥补课堂教学不足的目的。
        例如,在教学完“认识方向”部分内容后,为了使学生体会生活中方向辨认的用途,培养学生初步的空间观念,笔者就让学生在课下画一画家中的布局构造,以及家具、家电的摆放位置,同时,在旁边标注出具体的方位。在课堂上,笔者让各个小组分别派一名代表到讲台上对自己绘制的家庭布局图进行介绍和讲解。如此,通过布置生活化作业,不仅加深了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理解掌握,而且还丰富了学生的学习和情感体验,培养了学生初步的空间观念。
        总而言之,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兴趣激发是核心,自主激发激发是重点,能力培养是主线,只有紧紧围绕这三个关键点,并在坚持以生为本的前提下展开教学,才能充分调动学生内在的积极因素,使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数学教学中得到培养和发展。
       
        参考文献:
        [1]孙成振.浅析如何有效培养学生对小学数学的兴趣[J].学周刊,2020(05):57.
        [2]陈国华.浅谈新课改背景下小学数学高效课堂的构建[J].课程教育研究,2019(48):138-139.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