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兴趣是最能够激发学生学习潜能的教育因素,兴趣培养是落实素质教育的重要途径。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改变传统的教育观念,加强对学生数学学习兴趣的培养,使学生形成积极向上的数学学习态度,可以在自身主观能动性的激发下参与到数学学习活动中来,从而取得更好的课堂教学效果。因此,探索小学数学学生学习兴趣的有效培养策略十分重要。
关键词:小学数学;兴趣培养;教学策略
数学是一门较为抽象的知识,而小学生由于认知能力等原因,对于数学知识的理解尚不充分,而在以往的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往往会使用灌输式的教学手段,导致学生对数学的学习兴趣难以形成,种种原因最终导致了小学数学教学质量不高的情况。因此,为了实现小学数学课程改革,小学数学教师要转变好教学思想观念,加强对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使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性得到充分的培养,改善传统教学中存在着的问题,让兴趣引导学生更高效地学习。
一、丰富课堂导入的形式
学生在课堂上的注意力是很难集中的,因此,要想使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兴趣,教师一定要抓住课堂教学刚开始的几分钟时间,利用生动活泼的课堂导入去集中学生的目光。教师要改变传统教学中一味灌输知识的教学形式,在课堂导入环节积极与学生进行互动,让学生可以自然而然地融入进来,从而发挥出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作用,让学生自然地对教学内容产生学习兴趣。
比如,在学习“平移现象”这一节内容时,在课堂导入环节,我先对学生说道:“现在,让我们全体起立!”学生都不明所以,之后,我让学生在座椅的间隙进行直行,并且要求学生的身体不能拐弯。在学生都参与了一番操作之后,我再让学生思考刚才的行动,并且引出平移的概念;再比如,在学习“折扣问题”这一节内容时,我通过对话的方式询问学生在生活中购买过的打折商品,引起学生的表达欲望,为接下来的教学奠定好基础。这样,通过形式多样的课堂导入方法,如多媒体导入、谈话导入、操作导入等去与学生进行互动,可以更好地激发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并且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
二、有效使用小组合作模式
学生之间是有着一定的差异性的,在实际的教学中,为了使学生可以更好地参与进来,并且培养学生良好的数学学习兴趣和合作能力,教师可以结合学生的差异性展开教学,让学生在小组合作的形式下参与学习活动。
小组合作的学习方式可以更快速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学生产生主动表达的欲望,并且还能够在这个过程中使学生了解自己的不足,有助于弥补传统课堂的不足。
比如,在学习“测量并计算圆柱的体积”这一节内容时,在学生已经掌握了圆柱的体积公式之后,为了检验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我组织学生展开了一次课堂实践活动。首先将学生分成了几个小组,然后告诉学生本次活动的目的在于为蜜蜂们设计一款圆柱形的蜂蜜包装,并告知学生确定好了的体积,学生则需要设计出具体的底面积和高。这样,可以让学生在构思与实践当中更深入地掌握本节课的知识,从而加深学生的印象,让学生感受到本节课的学习价值。因此,教师一定要充分地利用好合作学习的优势,让每一个学生都参与到数学的探究活动中来,体会数学学习的乐趣与成就感,从而使学生形成良好的数学学习兴趣。
三、提高课后作业的开放性
课后作业是影响学生数学学习态度的关键性因素,在素质教育的环境下,小学数学教师要改变传统教学中一味给学生布置大量功课的教学观念,认识到这种教学方式中存在着的巨大问题。教师要积极结合学生的思维特点,给学生布置开放性的课后作业,引导学生探索生活中的数学问题,让学生学会使用观察的目光看待生活,拉近学生生活与数学知识之间的距离,从而使学生自觉地形成良好的数学学习态度。
比如,在学习“轴对称图形”这一节内容时,我给学生布置了观察类的任务,鼓励学生对自己的家庭进行观察和思考,了解其中涉及到的轴对称知识,让学生想一想为什么生活中会出现这么多的轴对称现象,并且举出一些实际的例子出来;再比如,在学习“存钱利息问题”这一节内容时,我给学生布置了调查类的任务,让学生在家里面访问家长,了解家里的主要存钱方式,与家长一起分析这些存钱方式的利弊,从而加深学生的印象。这样,通过更加开放的课后作业的布置,可以大大改变学生对待数学的态度,使学生充分地感受到数学与现实生活有着十分密切的联系,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获得更加高的课下学习效果,提高小学数学教学的质量。
本文针对小学数学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策略展开了一番叙述。小学生正处于形象思维发展的关键年龄阶段,在小学数学教育教学过程中,教师一定要摆脱应试教育观念带来的功利心理,使用符合学生身心发展需求的有效教学策略,促使学生能够用积极的态度面对数学学习活动,提高学生在教学中的参与程度,在兴趣的指导下展开学习活动。
参考文献:
[1]韩伟. 激发小学生数学学习兴趣的实践研究[D].鲁东大学,2014.
[2]姚永妃. 新课程背景下小学数学有效教学策略的研究[D].广西师范大学,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