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深化,教育教学越来越重视学科知识与生活的关系,并且生活化教学区别于传统的教学模式,它不仅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能够为学生应用能力的提高起到至关重要的影响,因此,教师开展生活化教学是必要的。本文笔者对小学数学生活化教学进行分析与探究。
关键词:小学数学;生活化情境;生活化活动;生活化作业
小学阶段是学生学习数学知识的启蒙阶段,学生对数学是否产生兴趣都是从这一阶段形成的,而教师往往受传统教学理念的影响,以灌输的模式展开教学,使学生机械的接受数学知识,这样下去对学生兴趣的激发、思维的开拓等方面都会产生不利的影响。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开展生活化教学,并把生活化这一教学理念渗透于教学的各个环节中,使学生产生情感共鸣,并增加学生的参与意识,同时,达到有效教学的目的。本文笔者以小学数学作为切入点,从“创设生活化情境、展开生活化游戏、设计生活化作业”三个方面对生活化教学进行分析与探究。
一、创设生活化情境,激发学习兴趣
课堂是学生学习数学知识的主要场所,课堂氛围的好坏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效率,而目前仍然存在“一言堂”的教学模式,使课堂呈现出枯燥乏味的氛围,学生在这样氛围下逐渐丧失学习数学的兴趣。因此,教师作为教学的研究者,应为学生创设生活化的情境,并为学生营造出一个充满生机活力的课堂,这样不但能够直接的影响学生的参与程度,而且能够间接的影响学生的学习效果,从而使学生在学习兴趣的驱使下实现学习目标。
笔者在进行“分数的初步认识”教学时,为了使学生初步认识几分之一的意义,首先运用多媒体手段,播放一段视频:“小明和小丽分一块蛋糕,两个人商量着要分得公平,同学们能为我们想一个办法要怎么分这块蛋糕吗?”视频结束后,学生们对生活化的场景并不陌生,进而激发了他们的学习兴趣,于是学生们纷纷讨论视频中的问题,一段时间后,学生回答:“一人平均分一半”,在学生的回答基础之上,再次提出问题:“一半这个词用数学语言该怎么表示呢?”引起了学生的好奇心,随之展开分数的相关教学。因此,生活化情境不仅能够让学生产生共鸣感,激发其学习兴趣,还能够帮助学生积极的融入到学习活动中,从而实现学习目标。
二、开展生活化活动,增加参与意识
由于小学生注意力保持时间短,好奇心强,并容易被有趣的事物所影响,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及时抓住学生这一年龄特点与心理特征,并结合教材的具体内容,开展生活化的活动,让每个学生都主动积极参加到学习活动中,此外,通过活动的展开,不仅能够提高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还能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习惯。
笔者在进行“测量——毫米的认识”教学中,为了使学生初步形成毫米的感知,基于学生已经对米和厘米这两个长度单位概念具有一定的掌握,于是,以生活化活动的方式展开教学,首先组织学生进行分组,然后确定活动目标:“找到教室内的一个实物,估算它的长度,再用刻度尺测量这一实物的长度,小组分工合作并记录好数据”,随后,组织学生根据活动目标开展活动,学生都积极主动的参与到这一活动中,同时,笔者进行巡视,及时纠正学生运用刻度尺的使用方法,并在一段时间后,使学生体会到了毫米这一长度单位的应用价值。因此,通过这一活动的开展,不仅增加了每个学生的参与意识,还帮助了学生体会知识的形成过程。
三、设计生活化作业,增加应用能力
作业是反馈学生学习结果的重要依据,也是巩固基础知识的关键途径,目前教师往往只是以单一的书面作业作为其唯一形式,而忽视了数学知识的应用价值,造成了学生逐渐缺乏数学应用意识。因此,教师作为学生发展的促进者,应在书面作业的基础上设计生活化作业,这样不仅能够改变学生对数学理论化这一认知,还能够使学生发现数学知识的应用价值,从而增加学生的应用能力。
笔者在进行“小数的初步认识”教学后,进行生活化作业的设计并布置:“学生从家里寻找购物小票,或者从超市调查文具用品的价格,并做好记录”,这样不仅打破了单一的作业形式,使学生产生探究动机,还能够使学生结合生活中的实际案例,帮助他们加深对小数相关知识的理解,同时,运用课上对小数知识的理解,使理论与实践有机的结合,从而增加学生的应用能力。
综上所述,数学来源于生活,并运用于生活,因而,数学知识与生活具有密切的关系,生活化的教学不仅能践行这一理念,还能够帮助学生发现数学知识的应用价值。因此,教师作为教学的研究者,应转变传统的教育理念,为学生创设生活化情境,吸引学生的无意注意,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且应按照教材具体内容,组织学生开展生活化的活动,让学生通过活动的开展,体会知识的形成过程,同时,教师也应设计生活化作业,使学生发现生活中的数学问题,并以数学原理将之解决,从而增加应用能力。
参考文献:
[1]张洪梅.小学数学生活化教学的途径和策略探究[J].中国校外教育(34):42-42.
[2]郭省辰.小学数学生活化教学策略研究[C]//2014年5月现代教育教学探索学术交流会.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