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究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有效性策略

发表时间:2020/7/24   来源:《教育学文摘》2020年35卷7期   作者:范丽方
[导读] 教师认为小学语文重点是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观察力以及独立的思维模式
        摘要:教师认为小学语文重点是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观察力以及独立的思维模式。本文主要从生活化教学法、角色扮演法以及合作教学法着力,构建具有自主性、趣味性和互动性的教学语文课堂,让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享受语文学习的乐趣,增强小学生的语文综合学习能力。
        关键词:小学语文;语文课堂;教学有效性;教学策略
        在现阶段的小学语文教学中,部分语文教师将教学的重点集中在提升学生的文本识记能力上,忽视为学生提供独立的思考空间,导致学生产生语文是“只是需要记忆的学科”的错误认知。针对这种状况,小学语文教师应扭转自身的错误观念,根据具体的教学情况,灵活采用不同的语文教学方式,让学生在语文学习的过程中,真正感知语文学习的趣味性,运用自己的思考,从而语文学习中获得感悟和启迪,增强语文教学的有效性。
        一、运用生活化教学法,提升学生文本感悟力
        “语文是文字化的生活,生活是情景化的语文”,大部分文章源自于作者对生活的观察和感悟。小学语文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可以运用生活化的方式,开展此部分内容的授课,让学生细心观察文本描绘的生活中的景象,加深对文本内容的认知和感悟,提升生活化教学质量。
        例如,在讲授《秋天的雨》这部分内容时,教师运用生活化的方式,让学生观察生活中的秋雨,并思考生活中的秋雨与文本中描绘秋雨的相似和不同之处,从而更好地理解文本,感悟问题,体会文本中的文字美、意境美和情感美。在本堂课的授课过程中,教师运用小组合作的方式,让学生观察被秋雨染色的景物,并鼓励学生从个人观察的角度入手,对相关的景物进行描述以及联想课本描述的不同,提升学生的文本感知能力。教师会出设如下的问题,让学生思考:秋雨真的是魔法师给与各个景物颜色吗?秋雨下的景物与课本中的描绘有何不同?假如是你,你会如何写这些景物?文章中运用了哪些写作手法?通过生活化的实践,体会这种描绘好在哪里?而在学生的实践的过程中,教师会走进学生,并针对有问题的学生,进行启发性地引导,让学生的实践学习更具有方向性和科学性。在学生再次回到课堂后,教师提问学生。小碧积极举手说:“秋雨并不是魔法师,秋雨是无色无味的。它不能将各种景色染上相应的颜色。这是运用拟人的手法。”教师说:“谁来说一说,拟人手法的写作优势?”小悦起身说道:“这种拟人的手法更容易抒发作者的情感,也更能表现作者对秋雨的喜爱之情。此外,我发现秋雨不如夏雨下得急,下得大。它是润物细无声地播撒,悄悄地灌溉,给了秋天一种别样的韵律之美!”教师说:“除了观察到雨的不同,其他学生观察到达哪些不同的景物?”小秀积极地举手说:“我发现了作者没有描绘的景物——秋蝉。秋蝉声音特别低沉,好像是在奏响一曲哀歌。我还发现冬青的叶子依然特别翠绿,甚至在阳光的照耀下,发出银白色的光。”通过生活化的实践,以及相关问题的辅助,教师不仅让学生感受到秋雨的独特之美,而且还构建文本和生活实践的桥梁,提升学生的文本感知能力,获得良好的生活化教学效果。
        二、使用角色扮演教学,增强课堂教学趣味性
        教师认为角色扮演法可以将“躺”在课本上的文字,“活”起来,通过学生的演绎,让课堂教学更加具有趣味性。这种教学方法既能加深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又能展示他们的个性,让学生获得语文学习的成就感,增强课堂教学的趣味性。本文从角色扮演法着力,构建具有趣味性的小学语文课堂。


        例如,在讲授《陶罐和铁罐》这部分内容时,教师运用角色扮演法授课,为学生提供具有展示个性的学习空间,使他们在深入研究文本基础上,发散个人的语文学习思维,联想文本中主人公的语言、动作和神态,从而达到丰富语文教学方法,激发学生语文学习兴趣的目的。在讲授本文的过程中,教师从以下几点着眼。第一点,整体感知语文文本。教师和学生一块齐读文本,并鼓励学生勾画描写陶罐和铁罐的句子,为下一阶段的语文教学奠定基础。第二点,研读文本。在阅读结束后,教师让学生挑选喜欢的角色,让学生之间自由组合,深入研究各自的角色,并展开相关表演内容的探讨。在此时,教师走入学生的讨论中,针对有问题的学生进行适时引导,增强他们的表演真实性和趣味性。第三点,开展角色表演。在大部分学生练习结束后,教师邀请学生表演。在众多学生的表演中,给教师印象最深的是小陈和小洛的表演。小陈傲慢地说:“你这个没用的陶罐,一摔就碎了,没有实际的用处!”说完后,鼻子发出“哼”的一声。小洛说:“大家只是分工不同,没有什么可以比较的!”通过运用角色扮演法,讲授此部分内容,教师既为学生提供自主学习的空间,也让他们在学习的过程中,提升文本的解读能力,获得良好的小学语文角色扮演效果。
        三、巧用小组合作授课,提高学生诗词探究力
        学生思维的差异性是小组合作开展的重要前提。小学语文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可以运用小组合作法,开展此部分内容的授课,让学生在相互交流的过程中,更为全面地认知文本,感知问题,运用自身的思维方式,全面地诠释问题,提升对文本的感知能力。
        例如,在讲授《惠崇春江晚景二首》这首诗时,教师运用小组合作法,开展此部分内容的授课,让学生在相互交流的过程中,更为全面地认知诗词,感知诗词,提升对诗词内容的探究能力。具体教师从以下几点着眼。第一点,扫除学习障碍。教师运用多媒体,展示此首诗的创作背景,并重点介绍此首诗的重难点词汇,提升学生对整首诗的感知能力。第二点,创设问题。为了激发学生的小组讨论的热情,教师创设开放性的问题,并注重从哲理以及诗词的意境两个角度,创设如下的两个问题。问题一:春江水暖为何鸭先知?此句诗蕴含了哪些哲理?问题二,“正是河豚欲上时”这句诗营造了何种意境?你是如何感知的?第三点,适时引导。为了保证古诗词教学的秩序以及及时解决学生在学习中的卡壳问题,教师时时关注学生的讨论动态,并针对有问题小组,进行启发性地引导,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提升整体的合作教学质量。第四点,展示成果。在大部分小组讨论结束后,教师邀请学生分享探究成果。小于说:“‘春江水暖鸭先知’是因为鸭子最先游入河中,它了解河水是否回暖。从这句诗中,我们得出实践出真知的道理。在日常的生活中,我们不仅要学习知识,而且还应运用具体的实践证明,真正地夯实所学知识。”小燕说:“‘正是河豚欲上时’前面的诗句句意为蒌蒿满地芦芽短,展示的是初春的景致,与河豚欲上的动静相辅相成。此句是对虚写与上一句的实写相互补充,营造出春意盎然的勃勃生机的景色。”教师运用合作教学法,并适时地对学生的思维进行引导,让学生更为科学和全面地感知诗词文本,更为全面地诠释文本,提升学生的诗词探究能力。
        总而言之,小学语文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应注重构建语文知识、学生思维、教学方法的连接点,让学生在语文学习的过程中,真正地思考,观察生活;真正地品味文本内容,从中获得思考之后的启迪,并将其融化到学生的思维意识中,促进学生正确价值观的形成以及语文思维能力的提升,获得良好的语文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张云静.提高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几点思考[J].学周刊.2016(26)
        [2]王倩.活跃课堂气氛,提高教学效率——浅谈如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营造良好的课堂气氛[J].中华少年.2017(29)
        [3]陈春芬.活跃课堂气氛 提高教学效率——浅谈如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营造良好的课堂气氛[J].考试周刊.2018(16)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