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观察中医,西医治疗新生儿黄疸的疗效。方法:将240例患儿随机分成2组各,对照组采用静脉输液、蓝光光疗,治疗组给予纯中药,采用经方黄芪建中汤加味。结果:治疗后2组经皮测疸红素及静脉血胆红素含量均较治疗前明显降低,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p<0.05);治疗组上述2项指标含量下降较对照组更为显著,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中医经方治疗新生儿黄疸效果显著。
[关键词]新生儿黄疸;纯中医疗法;中西医结合治疗;黄芪建中汤
新生儿黄疸是新生儿因胆红素在体内积聚引起的皮肤或其他器官黄疸,若新生儿血中胆红素超过5-7mg/L,即可出现肉眼黄疸。近年来随着新生儿监护病房(NICU)的建立和发展,早产儿的成活率越来越高,临床上80%的早产儿和60%的足月儿出现黄疸。生理性黄疸除黄疸体征外不伴有其他表现,一般消褪快,且不遗留后遗症。病理性黄疸则可引起全脏器损害,甚至遗留有后遗症[1]。高胆红素血症的早产儿由于各个系统发育不成熟,黄疸所致的危险性更高,可引起呼吸暂停[2],可发生胆红素性神经损害。如何预防、治疗显得尤为重要。笔者曾就《建中法治 疗早产儿高胆红素血症探讨》一文发表于2015年《新中医》第1期。笔者于2016年10月至2018年10月期间采用小建中汤加味,纯中药治疗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取得了较好的疗效,总结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观察病例均为本院儿科患者,将260患者按筛选条件随即分成两组,每组120例,胎龄32-38周,出生体重(3.75±1.28)kg;ABO溶血26例,感染因素32例,新生儿窒息42例,葡萄糖-6-磷酸酶缺乏症14例,母乳性黄疸42例,红细胞增多症6例,头皮血肿16例,不明原因的62例。2组一般情况相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诊断标准
参照《实用新生儿学》[3]新生儿病理性黄疸诊断标准拟定:1)出生24天内出现黄疸,血清胆红素>102ummol/L;2)足月儿血清胆红素>220.6ummol/L,早产儿血清胆红素>255ummol/L;3)黄疸持续时间>1周,或黄疸退而复现;或进行性加重;4)血清胆红素每天上升>85ummol/L;5)血清结合胆红素>26ummol/L(2mg/L)。具备上述任何1条均可诊断为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
1.3 中医诊断标准
参照《中医病证诊疗标准》[4]自行拟定:① 24h内出现黄疸,发展快,黄色明显;②黄疸出现迟,持续不退;③血清胆红素、黄疸指数显著增高者;
1.4 排除标准
① 重症感染及羊水吸入综合征;② 不同时龄儿出现黄疸达到换血指标的病例者1;③ 先天性胆道梗阻;④新生儿严重呕吐、腹泻致水电解质紊乱者;⑤家属及患儿依从性不好,不配合诊疗者,中途停止诊疗或转上一级医院诊疗者均视为脱落病例。
2 治疗方法
2.1对照组 入院当天即采股静脉血,采用CS-600B型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测定胆红素值,同时用经皮测黄疸仪(南京理工大学科技咨询开发公司研制,型号: JH20-1C)监测,予以5%碳酸氢钠注射液静脉滴注,2ml/kg加3.5倍5%葡萄糖注射液静脉滴注,每天1次,连用3天。枯草杆菌二联活菌颗粒每次1支,每日3次,口服1周。有感染者给予美洛西林钠舒巴坦钠注射液静脉滴注,75mg/L,每日2次;考虑母乳性黄疸者停母乳喂养3-5天;其他给予相关对症治疗。根据光疗指征给予光疗照射(宁波戴维医疗机械有限公司单面光疗箱),采用间断光疗,每次光疗时间8-12h,每次光疗至少间隔10h,连用3-5天,蓝光照射期间注意补充水分、钙剂及维生素B。
2.2 治疗组 给予我院拟定的黄芪建中汤加味方,药物组成:黄芪、桂枝、赤芍、白芍、黄芩、苍术、佛手、麦芽、生姜、炙甘草等药物组成。上述传统饮片剂量,由 仪器换算成康仁堂免煎颗粒剂剂量并分装成4小袋,分4次口服,每次1小袋,每次用10-20ml左右的开水冲化,待温后喂服。
2组患儿均在治疗后5天后观察疗效。
3 治疗项目与统计学方法
3.1 观察项目 2组治疗期间观察经皮测黄疸指数及静脉血胆红素含量。
3.2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3.0统计学软件进行处理分析,计量资料以(x±s),采用t检验。
4 疗效标准与治疗结果
4.1 疗效标准 显效:治疗后患儿精神状态良好,皮肤巩膜黄疸消退,总胆红素降至正常值。有效:治疗后患儿精神状态良好,皮肤巩膜黄疸明显减轻,总胆红素未降至正常值。无效:治疗后皮肤巩膜黄染无明显变化,总胆红素水平变化不大或增加,患儿精神状态改善不明显,或出现不欲吸乳等症状。
4.2 2组治疗前后经皮测胆红素含量比较 见表1。治疗后2组经皮测胆红素含量较治疗前明显降低,差异均有显著意义(p<0.05);治疗组经皮测胆红素含量下降较对照组更为显著,差异有显著意义(p<0.05)
与治疗前比较,①p<0.05;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②p<0.05。
4.2 2组治疗前后静脉血胆红素含量比较 见表2。治疗后2组静脉血胆红素含量均较前治疗前明显降低,差异均有显著意义(p<0.05);治疗组静脉血胆红素含量下降较对照组更为显著,差异有显著意义(p<0.05)
与治疗前比较,①p<0.05;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②p<0.05。
5 讨论
现代医学认为,新生儿黄疸病因复杂,有生理性和病理性之分,病理性黄疸常见原因为ABO溶血、感染、新生儿窒息、头皮血肿、新生儿颅内出血、母乳性黄疸等。光疗原理是未结合胆红素在光的作用下,转变成水溶性的异构体,经胆汁和尿液排出。光疗治疗新生儿黄疸疗效确切 ,但可出现发热、腹泻、皮疹、核黄素缺乏、低血钙,甚至损害眼部视网膜等。西药治疗应用5%碳酸氢钠注可提高血pH值,以利于未结和胆红素与白蛋白联结,降低静脉血胆红素的含量。枯草杆菌二联活菌的代谢产物_乙酸与乳酸可维持肠道酸性环境,使肠腔内渗透压增加,水分分泌增加,肠蠕动加快,能有效促进肠内结合胆红素的排泄,减少胆红素的肝肠循环量,减少肠道胆红素的吸收。
在改善肝功能、促进胆红素排泄方面,在基层无特殊药物应用,白蛋白药源紧缺,又因其为血制品,在基层应用较少。光疗虽有一定的疗效,但随着光疗次数的增加,其负面作用亦在增加,迫使部分患儿不得不停止光疗。再次基层医院大多数无法开展换血疗法,故中医中药对新生儿黄疸治疗显得十分重要。
新生儿黄疸属于中医学的胎黄,胎疸等范畴,其治疗张仲景早就提出了“脾黄说”,立固护中焦法。诸如《金匮要略·黄疸病脉证并治》[5]就有“男子黄,小便自利,当与虚劳小建中汤。”“脉沉,渴欲饮水,小便不利者,皆发黄。”“诸病黄家,但利其小便。”《桂林古本伤寒杂病论》[6]曰:“诸黄家,但利其小便,五苓散加茵陈蒿主之;假令脉浮,当以汗解者,宜桂枝加黄芪汤。”“诸黄,小便自利者,当以虚劳法,小建中汤主之。”等条文的记载。篇中将其病因病机高度概括为湿、热、瘀、虚,同时也给出了相应的治法、方药,使后世医者治疗黄疸有法可依、有方可循。
胆红素的生成和排泄,无论中医学还是现代医学理论,都是在多脏器参与下共同完成。对于虚劳黄疸,张仲景提出小建中汤主之,在这里只又给出了一个大法,即后世医家所称之“建中法”。 新生儿“成而未全……全而未壮”,出生后各个脏器发育不成熟,外感之因极易伤肺损脾胃,致肺失宣发,脾失纳运,而且患病时无特异性症状可循。认真分析其黄疸病机与医圣所述之虚劳黄疸病机相一致。仲景用小建中汤,治疗从中焦脾胃入手,通过建立中气,使气血生化有源,达到补益阴阳之目的。胃脾得健,人体气血阴阳、津液的斡旋作用得以恢复,体内之阴阳由不调而达到协调,偏寒偏热的症状亦随之消失桂。桂枝辛甘性温,温通经脉,助阳化气,白芍以降甲木,桂枝升乙木[7],苍术运脾化湿,麦芽助肝疏泄。芍药在《神农本草经》载:“主邪气腹痛,除血痹,破坚积,治寒热疝瘕,止痛,利小便,益气。”黄芪疗百疾,补诸虚,益气化瘀通滞,黄芩清降胆火,赤芍活血祛瘀退。诸药合用,使木调土运,轴轮并转,疾病痊愈。本方药性平和,与小儿阴阳稚嫩,脏器清灵,生机勃勃的特点相符合,且集温阳、运脾、活血、利尿于一炉,即可促进小儿肠道正常菌群的建立,又可增加胆红素的肠肝循环促进胆汁排泄,用于治疗新生儿黄疸,退黄迅速,疗效确切。
我国最早的儿科专著《颅囟经》上卷提出三岁以下小儿体属“重阳”,明代儿科世医万全认为小儿脾常不足,在治疗方面提出“首重保护胃气”的观点,江育仁教授提出“健脾不在补贵在运”,认为现代小儿脾胃病脾运失健者居多,应以运脾法为主治疗。现代药理研究证实温阳健脾药物具有促进胃肠正常消化、吸收、蠕动,提高机体免疫力[8]。小建中汤治疗新生儿黄疸,无论从理论上,还是临床实践上,疗效均优于单纯西医常规治疗,疗效肯定,值得临床推广。
[参考文献]
[1] 黄瑛,新生儿病理性黄疸对机体的损害及防治进展[J].实用儿科临床杂志,2011,26(2):83-85.
[2] 李艳红,舒肝宁注射液治疗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疗效观察[J].新乡医学院学报,2010,27(4):384-385.
[3] 金汉珍,黄德岷,官希吉。诸实用新生儿学[M].3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3:266-269.
[4]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ZY/T001.1~001.9.94 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S].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4:86
[5] 李克光。《金贵要略》[M]2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359-373.
[6] 张仲景 刘理想 潘秋平整理,桂林古本伤寒杂病论 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2014.6第一版,111
[7] 彭子益.圆运动的古中医学[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7:18-21.
[8] 孟仲法.小儿感染后脾虚综合征辩证施治探讨[J].中医杂志,1998,5:3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