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文地质因素对地质灾害的影响简析

发表时间:2020/7/24   来源:《建筑实践》2020年3月7期   作者:张文星
[导读] 我国是一个国土辽阔的国家,但是,在地质灾害的诸多复杂形成原因中,占比最
        摘要:我国是一个国土辽阔的国家,但是,在地质灾害的诸多复杂形成原因中,占比最大也是影响范围最广的即为水文地质因素。自然界中以各种形态存在和分布着的水资源会伴随气候因素或人为活动而出现异常变化。大部分水资源处于地质空间中,地表和地下水的流动和涨落多数是由降水或渗透水形成。在研究地质灾害的形成原因及影响因素时要充分考虑到水文地质环境中各种自然现象所带来的影响。本文通过分析地质环境中水资源的科学利用和活动监测方式,结合地质灾害的成因及形成过程来探讨水资源的合理应用路径。并给出相应的优化和改善对策,进而更加有的放矢的预防地质灾害,保护自然界的水文地质环境。
        关键词:水文地质因素;地质灾害;影响;防治措施
        引言
        在地质学中,水文地质是一门重要的分支学科,主要分析研究地下水的各项参数,进而为科学、合理的利用地下水资源,防止地下水对工程建设造成不利影响提供有效的参考依据。贮存于地下的地下水对于工农业用水以及城市用水发挥着无可替代的作用,然而也会受到很多因素干扰,导致地质灾害发生。尤其是近年来,伴随经济社会的高速发展,对于水资源的利用持续增加,过度开采地下水与不合理应用,引发地下水出现严重失衡,加重了地质灾害的发生频率。为此下文,针对水文地质因素对地质灾害造成的影响及防治措施进行分析探讨,以供参考。
        1水文地质因素对地质灾害的影响
        1.1地下水位变化引起的矿山危害
        近年来,随着我国采矿业的快速发展,人工采矿在很多地方引起了地下水位的巨大变化。一旦地下水位超过矿山土壤的承载能力,就会导致地质灾害。地下水位的变化主要是由地下水位的上升和下降引起的。当地水位上升到一定程度时,会造成土壤酸化和碱化,矿山建筑物将被腐蚀,从而造成安全隐患;当地水位下降到一定程度时,当地土壤含水量减少,植物生长受到抑制,甚至萎蔫、停止生长,给当地的环境带来负面影响和经济损失。
        1.2导致地面出现沉降
        由于水文地质的影响,出现地面沉降的情况相对较多。导致这种情况出现的原因主要是因为地下松散等因素引发地壳不规则变形,在局部区域内形成地表沉陷。沉降出现原因可分为自然因素与人为因素。人为因素主要是对地下水的过度开采,导致地下水位下降明显,进而导致地表沉降。自然因素主要是各种类型的构造活动导致地面出现沉降。从沉降发生的情况来看,人为因素是导致沉降发生的主要原因。
        1.3砂土液化和岩溶塌陷
        所谓砂土液化,主要是指临界出现地震之后,含水量过大的细砂土、疏松土等在一瞬间被破坏,进而呈现出液化流动问题。饱和砂土如果出现振动,一般都都会更紧密,从而提高孔隙水压,最后在振荷载作用下让土粒悬浮,从而接近液体。在沉积颗相对较粗的地区,提升了液化土层孔隙水压力,并且超出盖层强度,地下水会带着砂粒冲出覆盖层,并且喷出地表,出现喷水冒砂这类地质灾害。而岩溶塌陷,主要是指覆盖溶蚀洞穴上面的疏散土体,在外在动力或是人为因素影响之下,出现突然性的地面变形现象,进而出现塌落与沉陷的现象。导致塌陷活动直接性原因除了洪水、干旱以及地震这类自然原因之外,经常还与抽水、排水以及蓄水等这类人为因素有十分紧密关系。地下水运动是塌陷出现的关键所在,地下水流动与其水动力变化是岩溶塌陷出现关键因素,地下水径流汇聚与强烈地段,遭到水文地质影响,遭到一定水流冲刷力,并且对稳定溶洞地质地层构成形成破坏,进而削弱了土地抵抗能力,出现塌陷现象。


        2水文地质灾害的防治处理措施
        2.1灾害监测
        为了有效降低地质灾害造成的不利影响,事先预防工作非常关键,通过针对地质灾害问题,构建完善的检测体系,提升监测水平,保证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的认真落实,强化水文地质工程监测工作,对各类工程以及工作人员加强监管,以免不科学、不合理的施工工序,破坏到原来稳定的地下水文系统。
        同时有效监控施工过程,构建完善而又全面的检测系统,动态的开展监测,遇有问题发生时及时应对,保证施工工作的顺利进行。对各类施工人员加强监管,降低水文地质条件受人为因素造成的不利影响。开展施工过程当中,还应当强化培训工作,让工作人员对科学施工的重要性有一个更加充分的了解,提高其技术能力与施工工艺,以免对水文地质条件造成破坏。尤其是对一些地质灾害高发区域,强化相应的检测工作,更加凸显出其重要性,要充分重视监测技术水平提升的重要性,工作人员必须要保证强烈的责任心,并科学合理的预判地质灾害的发生情况,并针对性的通过一些有效措施运用,降低地质灾害的发生。
        2.2合理实施治理工作
        在处理与控制地质灾害时,要有目标地工作,要制定相关的措施,对已经产生的灾害做全面分析,寻找出其中的原因,从而制定治理方案,尽量降低损失。在实际工作中,在国家倡导走稳定发展道路之下,环保部门要做好水污染的治理工作。地下水作为珍贵的水资源,在资源体系中有着非常重要的地位。若是地下水被污染,人们生活必定会受到一定的影响。所以,要采取高效的措施,处理好地下水污染。政府部门除了要做好监管工作,构建先进管理体系之外,还要提高防治工作质量,合理运用科学技术,提升治理水平。除了治理水污染之外,还要重视水资源的开发,我国疆土辽阔,物产资源丰富,水资源也相对充足。但是因为我国地理分布与气候上的区别,让各个地区的水资源分布不太平衡。部分地区水资源少,但是对水资源的需求量很大,这样就会出现水资源过度开发的情况,进而致使地质灾害出现。还有一些地区因为降水过度,而让地下水位过高,对地壳结构产生冲击力,进而产生地质灾害。因此,相关部门要结合地区真实情况,实施科学开采计划和方案,以此来保障水资源可以被循环使用。
        2.3合理利用自然资源
        适度的开采和利用自然资源能在不影响生态平衡的前提下带来大量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还有助于改善和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在我国农业发达的地区,农业耕作和灌溉对于地下水资源的依赖性较高。而过度的开采和使用会导致相应区域内地下水资源的短缺,如此持续下去会对当地的水文地质环境造成较大影响。作为不可再生资源,水资源的利用必须秉持可持续发展理念。通过绿色环保化的应用方式,严格控制资源的开采和利用程度。人类活动对于自然资源的开采量达到一定程度时必须采取及时有效的补救措施。例如,对地下采空区进行填补或增加人工湖等,还原原始地区的水文地质环境。如果只顾盲目开发和利用而疏于对当地水土环境的保持与维护就极易因地质活动而造成严重的自然灾害,威胁到人们的生命和财产安全。
        2.4科学合理开发利用地下水资源
        从当前各种类型地质灾害发生的原因来看,很多情况下均与地下水不合理开采有着直接的关系。从当前国内地下水资源情况来看,饱和状态仍旧存在,地下水给地质构造带来的冲击仍旧较大,也增加了地质灾害发生的概率。在地下水资源开采的过程中,全面做到科学合理开采利用,可实现对地质灾害发生的较好预防。在具体实施中,各个地区应持续做好地下水超采治理工作,同时,对于农业灌溉用水、工业生产用水等消耗水量较大的方面,全面做好规划,在农业生产中持续推广喷灌、滴灌。对工业用水进行科学、合理、重复地利用,从而降低水文地质因素对地质灾害发生带来的影响。
        结语
        地质灾害的发生不断影响着人们的正常生活,因此必须加强对水文地质情况的调查,并依据实际情况进行相应的科学预防治理。
        参考文献
        [1]任敬存,刘占宁.分析水文地质因素对地质灾害的影响[J].低碳世界,2019,9(1):78-79.
        [2]陈初雨 . 浅析水文地质因素对地质灾害产生的影响 [J]. 农家参谋 ,2019(22):179+190.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