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市中心城区生态本底评价浅析

发表时间:2020/7/24   来源:《建筑实践》2020年3月7期   作者:李杨
[导读] 本次评价是对成都市绕城高速内及绕城高速沿线500米范围内的生态环境做评价,以

        摘要:本次评价是对成都市绕城高速内及绕城高速沿线500米范围内的生态环境做评价,以30米精度的成都市中心区TM影像,结合生态系统物质空间中的经济空间和社会空间绘画,计算有具体位置的评价值,最后得出生物丰富度指数、植被覆盖指数、水网密度指数,并以直观的图的形式展现出来。
        关键词:成都市,中心城区,生态本底

1 成都市中心区格网处理分析
        成都市中心区生态本底评价方法是将成都市中心城区以300×300米的格网进行划分,对每个格网的生物丰富度、植被覆盖指数进行计算,最终得出整个成都市中心区的生物丰富度指数和植被覆盖指数。
        首先将获取的TM影像,通过卫星所应用的光学原理将成都市中心城区地表的不同物体进行识别,不同的物体在遥感卫星的不同波段会呈现出不同的颜色的,依据这个原理绘制出包含林地、草地、耕地、河流、湖泊、未利用地、城市建设用地、道路用地8类用地;其次经过人工识别,根据不同功能的建筑具有不同的建筑形态、用地形态等特点,将城市建设用地中的居住用地、公共服务用地、工业仓储用地划分出来。最后将获得的影像导入ArcGIS软件,将影像用300×300米的网格对成都市中心城区进行划分得到6739个网格(图1)。
                 
                                图1 成都市中心城区网格化分
2 成都市中心区格网评价的指标计算
2.1 生物丰度指数计算
        利用ArcGIS软件对每个网格进行ID编辑,对每个网格中各类用地的面积进行计算,得出每个网格中各类用地的面积,将每个网格的数据导出,得到一个包含ID的及所对应的网格的各类用地类型面积的Excel文件,利用Excel软件对每个方格的生物丰富度指数进行计算,得到每个ID所对应的生物丰富度值。生物丰富度计算方法
        生物丰富度指数=(林地的面积×0.28+耕地的面积×0.09+草地的面积×0.16+河流的面积×0.02+湖泊的面积×0.20+居住用地面积×0.09+公共服务用地面积×0.07+工业仓储用地面积×0.07+道路用地面积×0.01+未利用地面积×0.01)/90000m2
 2.2植物覆盖指数计算
        植物覆盖指数计算与生物丰富度指数计算方法类似,但不同用地所对应的权重值是与生物丰富度权重值不同,因此计算公式为
        植物覆盖指数=(林地的面积×0.31+耕地的面积×0.15+草地的面积×0.27+居住用地面积×0.09+公共服务用地面积×0.08+工业仓储用地面积×0.07+道路用地面积×0.01+未利用地面积×0.02)/90000m2
       
2.3 成都市中心区生态本地图示化
        利用Excel将网格化后的每个网格的生物丰富度进行计算,得到每个ID对应的生物丰富度指数,将Excel文件反馈到ArcGIS中。根据每个方格对应的生物丰富度数值大小,将生物丰富度从0到0.4分为20各等级,并将这些数值对应不同的颜色,颜色从红色随着生物丰富度值的增大逐渐到黄色,最后到绿色(图2)。
       
                图2成都市中心区生物丰富度指数栅格图
        同一方式,利用Excel将栅格化后的每个栅格的植物覆盖指数进行计算,得到每个ID对应的植物覆盖指数,将Excel文件反馈到ArcGIS中。根据每个方格对应的植物覆盖指数数值大小,将植物覆盖指数从0到0.4分为20各等级,并将这些数值对应不同的颜色,颜色从红色随着植物覆盖指数值的增大逐渐到黄色,最后到绿色(图3)。
         
                 图3 成都市中心区植物覆盖指数栅格图
3 成都市生态本底现状评价
3.1 生态本底整体评价
        本次调研分析是对成都市中心城区生态本底现状进行分析研究,通过对以“3S”技术按照300*300为标准图像分析所得的生物丰富度图、植物覆盖率图、水网河流图、交通路网图以及其他用地图与现有成都市功能布局综合对比分析,联系现有成都市整体功能布局、自然环境、基础建设等条件对成都市中心城区生态本底进行整体评价分析。
        成都市中心地带是成都市行政办公、文教、科研、会展、商业、居住等功能的核心区域,自古以来就承担着成都市生产生活主要职能,成都市的发展就是以核心点(天府广场)向外扩张建设。现一环路以内通过对旧有基础设施以及旧有城区进行更新改造,早已焕发出新的职能,引导成都市发展,但是大量的建成区导致中心区域物种较少,从生物丰富度图中可以明显观察到,呈红色其指数指标0.02~0.06左右;但是图中中心地带偏西区域有明显的绿色斑块,这里是成都市杜甫草堂、浣花溪公园、百花潭公园等居民游憩场所,大面积绿化以及保存良好的生态环境成为中心城区生物的主要栖息地,生物丰富度指数较高。
        成都市北部方向即人民北路沿线是成都市成都市商业居住集中区域,从图中显示为大面积红色斑块,但是周边区域仍辅以少量楔形绿地,即高速生态保护绿带,以控制保护、为发展留有余地空间,也有犀湖等湿地保护区域,因此,成都市北部区域主要以社会空间、经济空间为主,自然空间较少,生物丰富度指数整体较低。
        成都市东北方向即新都方向保存有大量生态控制区,区域内部有成都植物园、成都动物园、成都大熊猫博物馆等生态保护区域,生物物种保护好且物种类型丰富,所以绿色斑块面积较大且集中,绿化丰富,生态状况良好,生物丰富度指数较高。
        成都市东部以及东南方向即青白江、龙泉方向城市建设建成区较高,区域范围内主要以居住功能为主,辅以少量商业职能,该区域有有三圣花乡,荷塘月色,白鹭湾湿地公园等生态保护区,可以说是“成都之肺”,区域范围内景色优美,生态环境良好,生物丰富度指数较高。
        成都市南部以及西南方向即双流方向是成都市现有城市建设主要拓展方向,该区域与天府新区相连,也与双流相接,从图中可明显看出区域内部建成区面积较大,该区域靠近成都市航空运输交通枢纽——双流国际机场,大量货运物流流通使得该区域发展较为迅速,具有大量商业住宅、工业园区等建成区域,生态多样性被破坏,生物丰富度指数较低。
        成都市西部方向即温江方向是成都市居住、商业、工业集中区域,区域环境内既有西南财经大学此类植物覆盖率高区域,也有大面积的居住建成区、工业建成区如青羊工业园区等,从图中可以观察到生物丰富度指数在青羊工业区明显较低,然后向外逐渐升高,区域外围是生态保护绿带,植物覆盖率较高,生态环境良好,是成都市更新发展区域,生物丰富度指数处中间水平。
        成都市西北部即郫县方向是成都市居住、商业、会展、休闲娱乐集中区域,区域内部既有金沙遗址、一品天下等休闲娱乐区域,也有成都市高新区西部工业园区,人流集中,建设用地比例高,生态多样性被破坏较为严重,建成区周边有深入城市的生态绿楔,但是保护不到位,生物丰富度指数较低。郫县方向也是成都市大学集中方向,大学是植被覆盖率较高的区域,可以从图中明显观察有明显的生态绿楔,并且区域内有摸底河与清水河区域,水资源生态资源较多,因此看可以观察到生物丰富度指数也逐步向外升高。
3.2河流水系评价
        成都市河流水系由于历史发展以及现代化建设要求已经由过去货运物流功能逐步转向湿地保护、排洪减灾、调节城市生态环境、居民休闲娱乐区域,现有成都市河流水系属于岷江支流,主干河道有府河、南河、沙河、清水河以及江安河:南河也就是锦江,由西向东穿成都市中心,在合江亭与府河汇流,支流有摸底河,西郊河;沙河是成都市工业用水以及生活用水主要水脉,成都市居民生产生活依托河流,是成都市居民的“生命之河”;清水河流至杜甫草堂龙爪堰分水然后更名为南河;江安河绕成都市西部方向,顺金马河流向双流,沿途有江安河生态公园、四川大学江安校区,环境优美,水资源丰富。
        从图中可以观察到成都市河流水系呈斜“Z”字型,与成都市环城生态区相结合形成环城综合生态保护绿地。成都市环城生态区即一条为市中心城区提供绿色生态隔离空间的屏障。环城生态区规划有“六大湖泊八大湿地”,六湖”分别是指北湖、青龙湖、锦城湖、江安湖、金沙湖和安靖湖;“八区”是指北湖水生作物区、安靖水生作物区、龙潭水生作物区、青龙水生作物区、三圣水生作物区、锦城水生作物区、江安水生作物区和金沙水生作物区。成都因水而兴,因人而盛,水系河道对成都市风土民俗、自然环境、城市建设都有一定的影响,生物丰富度图中在建成区区域内部生物丰富度指数较高区域都是湖泊河流周边,如百花潭公园、浣花溪公园、江安河公园等区域,可以看到成都因水而成为了宜居宜业、宜商宜人的城市。
       
4.小结
        成都市生态本底社会空间、经济空间与自然空间比例较为合理,生态环境较为良好,生物多样性保持在一定水平,城市建成区内部也有一定比例生态绿楔,整体呈现“西密东疏、南北一致”的生态布局,为成都市生态环境保护、生态多样性恢复奠定了一定的基础。

参考文献
[1]祝廷成,卢文喜. 城市公园生态本底的研究——以长春市南湖公园为例[C]. 新世纪 新机遇 新挑战——知识创新和高新技术产业发展,2001.9:685.
[2]景冰琦,刘 琨. 简析成都市建设“世界现代田园城市”[J]. 四川建筑科学研究,2012.2:252-254.
[3]李红顺,卢国坚(吉林省长春市环境保护局). 长春南湖公园生态本底状况的研究 [J]. 西部开发与生态环境保护.
[4]牛冬瑜. 基于RS-GIS黄河三角洲陆域生态本底分析与评价[D]. 长安大学,2011.06.
[5]牛冬瑜,许金良,贾兴利. 面向公路选线的黄河三角洲生态本底状况评估[N]. 重庆交通大学学报,2013.12:1023-1029.
[6]吴琼,王如松,李宏卿,徐晓波.生态城市指标体系与评价方法[J].生态学报,2005.
[7]谢鹏飞,周兰兰,刘琰等.生态城市指标体系构建与生态城市示范评价[J].城市发展研究,2010.07.
[8]邬莉莎.基于“3S”技术的成都市主城区城市生态环境质量状况初步研究[D].成都理工大学,2012.
[9]张瑜. 生态城市规划中的用地评定方法与途径[D].苏州科技学院.2007
[10]周旭.我国生态安全评价研究综述[J].西华师范大学学报,2007.
[11]华西都市报.成都建设环城生态区,2016建成“6湖8区”[N],四川在线,2012.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