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地质灾害是现阶段经常出现的自然性灾害,往往会给周边的环境带来巨大的伤害,所以现阶段需要进一步增强地质灾害的防控工作。而在地质灾害的控管工作当中,水文地质、工程地质和环境地质条件是其中的一个重要环节。水文地质、工程地质和环境地质调查和勘测可以更好的应用于地质灾害的管控之中,需要对此展开更多的关注。
关键词:矿产勘查;水工环;地质灾害;防治措施
地质灾害得出现与水工环得地质条件之间存在着本质的关系。对水工环地质中的物质进行有效检测是为了帮助人们更好地对自然灾害的发生条件及其演变发展的趋势进行了解,此技术被运用在地质灾害防治工作中具有一定的依据,拓宽了灾害的可控范围,有效地降低自然地质灾害对社会发展造成的负面影响,为我国社会的快速可持续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1水工环地质与自然地质灾害治理工作的关系分析
(1)水工环地质是基础。自然地质灾害的出现与当地地质得构造特征之间存在着直接的关系,所以,对水工环地质进行研究是治理自然灾害的基础环节。通常情况下,地质灾害的出现往往会破坏地质结构,极大地影响水文地质、环境地址等。因为水工环地质体系之间有着较为紧密的联系,在对地质灾害进行治理的过程中需要对水文、工程以及环境地质之间所存在的联系进行探究,以此来更好地对地质灾害进行治理。(2)水工环地质是条件。在不同的区域内,地质构造以及地形状况都存在一定的差异性,所以,水工环地质条件也会存在一定的差异性。为了对地质灾害发生的原因进行研究,往往需要将区域的地形状况、地质构造等作为入手点,探索诱发自然地质灾害的真正原因。区域内水工环地质的变化状况能够较好地反映出区域内地质灾害出现的根本原因,这样可以采取针对性的措施应对地质自然灾害。
2常见的地质灾害的主要类别以及特征介绍
2.1滑坡、崩塌和泥石流
此种类型的地质灾害所发生的核心因素为相关环境的整体地质结构的演变对于本地区地质应力分布产生了明显的影响。通过结合大量此类事件的发生背景来解析,相关工程施工的不规范以及对于自然资源的过度开发是造成此类问题发生的主要人为因素。
2.2地震
地震灾害是对于周边环境以及人民生命和财产安全带来影响极大的地质灾害。地震灾害产生的核心因素是周边地区的地壳发生了不规则的剧烈运动。地震灾害往往会表现出极强的破坏性和突然性,地震灾难防控的最大阻力便是提前的预知较为困难。
2.3地面塌陷
地面塌陷问题所造成的破坏力也是极为强大的,造成此类现象产生的核心因素是工程的开展不科学,所以往往对于相关区域的地质架构产生了极大的损坏。正因为工程开展的操作不得当以及不科学的规划最终导致了周边环境的土壤状况发生了恶化,特别是在岩溶地带,此类现象发生频率相对较高。
2.4地裂缝
地裂缝也是地质灾害中最常见的状况,其核心展现为地区性的断裂问题,较为严重的情况下极有可能会引发大规模的破坏性影响。往往相关区域的地下水的利用没有开展科学的规划,过度以及不合理的开发地下水资源,大概率会造成此区域的地质结构稳定性进一步削弱,从而极易发生区域性的地裂缝灾害。
3我国矿产勘查中水工环地质灾害的防治措施
3.1地面塌陷、滑坡和泥石流地质灾害的防治措施
矿山开采过程中,由于当地地形地势复杂、开采不规范或过度开采等自然或人为因素,矿山泥石流、滑坡地质灾害频频发生。
想要将这些地质灾害的破坏程度有效降低,就必须要加强日常监测和预警,并制定相应的防范和应急对策。在具体操作过程中,我们应该充分利用现代化高科技术进行定期监测,并有计划性地合理开采矿山资源,并严格按照国家相关要求和规范约束开采行为。同时还要做好开采区域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做好地质灾害高发区域的全面监管,不断提高工作人员的安全防护意识,并在确定的安全范围内设立醒目的警示标志。
3.2地震灾害防治措施
对地震灾害进行防治措施,首先要划分地震带来的伤害程度,地震主要分为主要灾害和次生灾害,次生灾害为地震过后引起的额外附加灾害,是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因为地震所引起的关联失衡,包括火灾、水灾以及疾病。由地震灾害之前动物会出现的反常行动,灾害部门能够从整体角度上得知地震即将来临的讯号,从而加强对地震多发地区的实时监测管理,在水工环地震灾害防治措施中,必须最大程度实施提高地震监测与预防工作,进一步降低地震灾害给人类造成的威胁深度。针对地震出现之前的微观信号,利用专门的先进检测设备进行收集,根据动物的异常反应,利用现代化科技手段进行追踪把控,迅速精准的监测到地震出现之前的警示讯号,从而提前做好相应的防治措施。水工环地震灾害防治过程中,重点为对地质的磁场和重力进行监测,从而增强对地质预防治理的管控程度,其中纬度活动较大是阻碍该种方法的最大难度。对地震发生的危险做出正确的判断后,要做好相应的震前预案,多使用框架结构提高建筑抗震能力,做到科学合理的救灾,从而对群众聚居地做到合理的把控。
3.3地面塌陷治理
对地面塌陷这一灾害的治理也需要依托于水工环地质调查技术来对灾害展开有效分析,提升治理工作的针对性以及有效性,此技术方案能够较好地体现出预见性的优点。由于地面塌陷的问题比较常见于岩溶的地带内,因此需要强化对此类区域的水工环地质调查工作,对地质变化状况进行深入了解,分析地面坍塌灾害出现的几率。在对地面塌陷灾害进行治理的过程中,需要重点研究区域内地质结构的变化状况,结合不同层面上的作用力进行调查测量,从而达到良好的灾害预警效果。
3.4矿层裂缝防治措施
在对矿层裂缝的治理过程中,应采取积极避让的治理方式,重点在于对地下水的合理开发,地下水缺失严重会造成矿层裂缝,工作人员要提高地下水的使用效率,划分工业活动区域开采地下水,定制合理的开采方案,避免局部地下水开采过量的情况发生,从而导致矿层裂缝的产生。在容易出现矿层裂缝的地区进行施工时,开工前要进行详细的地质环境检查,了解矿层裂缝的准确位置,精确绘制与矿层裂缝之间的安全差距,避免地裂缝带来的损害,在了解准确位置的基础上,还要掌握矿层裂缝的发展趋势。针对已经出现的矿层裂缝,要寻找塌陷的裂痕点,对危险性较高的建筑设施进行拆除处理,避免矿层裂缝的进一步扩大,对已经被影响的矿区实施科学加固以及快速处理,必须进行填埋与夯实处理,并且提升检察强度,注重防水的处理措施,有效规避地裂缝的重复发生。
4结语
总而言之,在矿山区域开展相应的水工环地质勘探工作,不仅能够为矿产资源的有效开采奠定基础,还能够保证矿产资源开采过程中的安全性。因此,矿山企业和相关勘查单位要对水工环地质的勘探工作加以重视,通过利用科学的勘探技术提高勘探工作效率和质量,进而保障矿产勘查工作的顺利与安全。与此同时还应该加大矿山周边宣传力度,让全民积极主动参与到矿产勘查中水工环地质灾害防治工作当中,真正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存与发展。
参考文献
[1]汪洋,黄永华.矿产勘查中水工环地质灾害防治措施分析[J].世界有色金属,2019(16):247+250.
[2]刘燕燕.水工环地质在矿山地质灾害活动中的应用[J].世界有色金属,2019(16):275+277.
[3]张素云.地质环境问题对矿产勘查的影响[J].世界有色金属,2018(20):142-143.
[4]李艳菊.新时期矿产地质勘查工作手段和方法[J].世界有色金属,2018(18):225+2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