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随着科技的发展人类面对大自然中出现的地质灾害有被动承受变为注重防治,因为经济发展而欣欣向荣的城市基建工作虽然反应了经济发展的繁荣,但是也给国家地质环境带来一定的压力,这就是虽然经济发展繁荣但是世界各地地质灾害频发的原因。本文在对岩土工程和地质灾害的内涵进行简单科普后,对于常发地质灾害的原因和气防治措施做了探讨研究。
关键词:岩土工程;地质灾害;防治;措施
地质灾害可以大致分为两个大类别:第一类不可控地质灾害是由自然因素引起的地质灾害,这些地质灾害不以人类的发展为转移;第二类可控地质灾害是有人类的一些不科学活动或者过度活动引起的地质灾害,这种人为产生的地质灾害是可以进行有效规避的。现在地质灾害频发的原因主要是人类的不当活动造成环境失衡,从而引发地质灾害。
一、岩土工程与地质灾害防治内涵
岩土工程作为土木工程中的一项重要建筑施工分支,是以基础施工工程和土力学为根本。因岩土工程是以改善岩石和图的分布与科学利用为目的,所以岩土工程不仅与地质有着密切联系,还是综合各项建筑施工的学科[1]。地质灾害的防治是利用科学的手段对人为或者非人为的地质灾害通过提前预测后,进行岩土工程施工改造,进行自然灾害的预防和避免。因为岩土工程自身所具有的涉及面广、技术水平高、作用明显等特点,所以在地质灾害的防治过程中广泛应用岩土工程不仅可以有效的防治地质灾害,而且也是对人民生命财产进行有效保护。现在的地质灾害防治中我们一直遵循着“以防为主、防治结合、综合考虑、全面治理”的原则。
二、地质灾害分类分析
1、滑坡及其原因
滑坡的概念就是:滑坡是指斜坡上的土体或者岩体,受河流冲刷、地下水活动、雨水浸泡、地震及人工切坡等因素影响,在重力作用下,沿着一定的软弱面或者软弱带,整体地或者分散地顺坡向下滑动的自然现象,滑坡也是岩土工程中极其常见的一种地质灾害现象。造成山体滑坡的原因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都有,自然原因主要是在雨季期间大规模的降雨导致山坡因为降雨的不断冲刷,从而导致滑坡现象;人为原因在于人类为了自己的生存或者经济发展对树木进行不科学无休止的砍伐,导致山坡等容易滑坡地带植被稀疏、水土流失严重、从而造成滑坡成为多发自然灾害。山体滑坡一般在强降雨或者暴雨多发离去的山区地带[2]。
2、地面塌陷及其原因
地表岩、土体在自然或人为因素作用下向下陷落,并在地面形成塌陷坑(洞)的一种动力地质现象称为地面塌陷。地面塌陷现象十分常见,塌陷的形状不一,其剖面形态具有坛状、井状、漏斗状、碟状及不规则状等,主要与塌层的性质有关,粘性土层塌陷多呈坛状或井状,砂土层塌陷多具漏斗状,松散土层塌陷常呈碟状,基岩塌陷剖面常呈不规则的梯状。造成地面塌陷现象的自然因素主要是地下岩溶活动的过于频繁从而造成地质不稳。造成地面塌陷的人为因素主要是过度抽取地下水和过度开采地下资源。
3、地下水位变化及其原因
地下水是重要的淡水资源,地下水位是指地下睡眠相对于基准面的高程,其中潜水面的高程称为“潜水位”;承压水面高程称为“承压水位”。随着科技的发展和对资源的保护,地下水位的变化、变化原因、变化规律也成为专业地质工作人员的重点观测内容,根据观测的时间地下水位可分为初见水位、稳定水位、丰水期水位、枯水期水位、冻前水位等。地下水位变化的自然原因主要是地震造成地势抬高、地下河道下沉;河流的改道;气候的变化等。地下水位变化的人为原因主要是人类对于地下水资源的过度开采。在矿产资源开采中如果与地下水接触不仅会导致各种设备的损坏,更严重甚至会威胁工作人员的生命。随着经济发展矿产的大量开采对于地下水的观测和地下河道的规避也成为了矿产开采的前期工作。
4、泥石流及其原因
泥石流是指在山区或者其他沟谷深壑,地形险峻的地区,因为暴雨、暴雪或其他自然灾害引发的山体滑坡并携带有大量泥沙以及石块的特殊洪流。泥石流具有突然性以及流速快,流量大,物质容量大和破坏力强等特点。发生泥石流常常会冲毁公路铁路等交通设施甚至村镇等,造成巨大损失。除了上述的自然原因,现在山区多发泥石流的主要原因还有人为砍伐树木的原因,植被稀少的山区在经历暴雨的冲刷后造成泥石流这种自然灾害的频繁出现。
三、岩土工程在地质灾害防治中的防治措施
1、滑坡防止措施
面对滑坡这种自然灾害主要以前期防治为主,由于造成滑坡的原因自然原因和认为原因都有,所以在用岩土工程进行滑坡防治时应该注意认真分析原因进行针对性的防治[3]。我国常用的防治滑坡的经济有效的措施主要有两个:第一个是通过坡体角度来提高坡体承载能力,从而降低山体滑动能力;第二个是通过在坡上完善排水系统在雨季时对于雨水的有效疏导从而进行山体滑坡的预防。
2、地面塌陷防治措施
为了防止因为地表塌陷带来不便,人们已经针对于不同类型的地表塌陷研究出了不同的地表塌陷防治措施。在工程建筑中为了防止因为地面塌陷而导致工程进度的延误,施工之前一般会使用“强击法”来强势土体,用来提升土体强度,这样不仅可以夯实土体又可以夯实松软泥土。面对地表中经常出现比较浅的塌陷情况,一般采用“填堵法”来进行处理。
3、地下水位变化防治措施
除了因为自然原因导致的地下河改道和下沉导致的地下水位下降外,影响低些水位降低的人为因素就是对地下水的大量抽取导致地下河道的干枯从而造成地表塌陷这一系列灾害的频频出现。对于地下水位下降的防治措施就是科学的抽取地下水。
4、泥石流防治措施
在各项自然灾害中泥石流最难防治,因为在一般情况下在基建选址时首先应该对泥石流多发地带进行排除,如果无法避免应该对易发生泥石流地区进行防治,降低暴雨多发时节出现泥石流的概率。通过对自然泥石流的研究发现,泥石流中除了有泥沙等小颗粒固体物质之外,还有很多较大的砂石固体物。由此可见,在泥石流的防治过程中应该对这些大型固体物进行拦截,以降低泥石流对于人民财产的伤害。因此面对无法规避基建建筑物附近易发泥石流的山区时,应该以岩土工程在易发生泥石流的下游地区筑建拦截大型固体的沙坝,这样在发生泥石流自然灾害时不仅能够降低泥石流的冲击力,而且可以减轻泥石流带来的危害。
四、岩土工程应用于地质灾害防治的注意要点
我们必须提高对于地质灾害安全防范意识,始终坚持防治的原则。用于防治地质灾害的各项岩土工程施工必须严格按照相关标准和施工流程去开展。岩土工程随着防治意识的不断提高而不断扩大,不可避免会受到地下水的影响,这样不仅会加大岩土工程的资金投入,而且加大了岩土工程的施工难度。因此在岩土工程中要以科学发展观做为施工根本思想指导,针对不同的地下水环境和相关防治工程来进行防治措施。除了传统的地下水治理疏干模式的防治方法之外,应该把绿色环保的理念渗透入每一个岩土工程之中,实现针对自然灾害防治的岩土工程可持续发展。
结束语
因为前期经济发展对地质环境保护的忽略,导致了现在脆弱的地质环境下各种地质灾害频频发生,这给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带来了很大的威胁。本文虽然对我国常发地质灾害进行了原因科普分析和措施研究探讨,但是随着岩土工程发展对于地质灾害的防治措施也会更加全面科学,只有在根本上把地址灾害的防治重视,才会促进岩土工程对地址灾害防治措施的不断优化。
参考文献:
[1]潘观平.浅谈岩土工程在地质灾害防治中的应用措施[J].建材与装饰,2017(51):234-235.
[2]杨露江, 陈功. 浅谈地质工程与结构工程的专业结合[J]. 科技风, 2017(8):160.
[3]李彦江. 水工环地质技术在地质灾害治理工程中的应用[J]. 中国金属通报, 2018, 995(8):161-1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