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养结合型养老设施建筑设计要点探析

发表时间:2020/7/24   来源:《建筑实践》2020年3月7期   作者:颜丙亮
[导读] 本文以医养结合型养老设施建筑设计为研究对象,首先对医养结合型养老进行简述
        摘要:本文以医养结合型养老设施建筑设计为研究对象,首先对医养结合型养老进行简述,而后罗列出此类养老建筑目前存在的几大问题,并针对这些问题提出相应的解决措施与设计要点。希望能够为我国医养结合型养老设施建设提供有价值的借鉴。
        关键词:医养结合;养老设施;建筑设计
        引言:我国人口老龄化问题日益突出,并受到人们的重视。随着我国医疗条件的不断丰富、医疗水平的不断提高,医养结合型养老模式及机构应运而生,其融合了传统养老模式和机构的功能及优点,但仍然存在部分弊端,需要得到解决。
        一、医养结合型养老的概述
        (一)概念
        医养结合型养老是当下十分流行的一种养老模式,这样的养老模式以护理为主、医疗为辅,为老人提供生活照顾、医疗保健、康复调理等服务。它是医疗服务技术和养老保障模式的有效结合,实现了“有病治病、无病疗养”的养老保障模式创新,老年人不需要长期住院,也不需要往返于家庭、医院和养老机构中,这样有效缓和了医疗机构和养老机构相互独立、自成系统的局面。
        (二)途径
        第一,由养老机构运营管理,在养老建筑中添加医疗机械,强调“以养为主”,医疗水平较低;
        第二,由医疗机构运营管理,在医疗机构中添加养老护理,强调“以医为主”,例如康复医院;
        第三,由养老机构和医疗机构共同运营管理,养老机构与医疗机构合作,为老人提供远程会诊、预约挂号等服务;
        第四,医养一体化运营,在养老机构内部添设基础医疗服务的同时也与医疗机构达成长期有效的合作,对接有效,以防紧急情况的发生。
        (三)医养结合型养老设施建筑的分类
        医养结合型养老建筑是指为有需要的老年人提供饮食起居等服务的建筑,现下主要为养老院。根据服务对象、内容和功能,医疗结合型养老建筑大致可以分为“机构型养老建筑”、“居家型养老建筑”以及“社区型养老建筑”三类。机构型养老建筑通常为养老院,为不同年龄阶层的老人提供具有针对性的照料,有较为专业的医疗保健及康复护理等;居家型养老建筑通常指老年人的家,由社会和家庭成员共同提供养老服务;社区型养老建筑通常指老年活动中心,为有需要的老人提供与社区相关的服务以及简单的医疗辅助。
        二、医养结合型养老设施建筑的现存问题
        (一)功能配置不全面
        医养结合型养老建筑与其他养老建筑不同,其完善的医疗功能设施和配置是它总重要也是最突出的优势。此类养老建筑不仅要考虑到老人,也要考虑到工作的医护人员,医护人员在为老人们提供专业医疗服务的同时,也该为他们提供舒适的工作环境。但就目前情况来看,有的养老建筑在配置医疗护理的功能空间这一方面较为混乱,同时医护人员的基本需求得不到保障。功能配置缺乏、功能缺失,导致老年人无法得到高水平或是全面的护理,工作效率较低。
        (二)空间设计不优化
        医养结合型养老建筑主要服务对象是老年人,那么此类建筑在前期设计工作时就需要考虑到老年人的思维特点、行动特征、生活习惯等方面。但目前许多此类建筑的设计者没能认识到这一点,只是以自身生活经验为借鉴,以符合时代潮流发展的观赏性和艺术性为重点,未能结合老年人的生活需要,空间设计比较不合理。如果老年人尤其是失智或失能老人,住在空间设计不合理的养老建筑中,出行受到限制,复杂的空间布局会让他们迷失,不够人性化,对他们的服务反而起到了消极作用。
        (三)设计与管理存在差异
        医养结合型养老模式逐渐兴起,对应的设施建筑也应运而生。其设计融合了人性化、无障碍化等,在医疗和养老领域已经取得进步。

优秀的前期设计需要妥当的后期管理,但是,许多机构打着“医养结合”的旗号,将重点放在对外宣传而不是落实服务质量上。更有黑心机构利用巨大优惠将老年人骗进机构,却不对他们负责,没有提供承诺的照料,但这只是少数。大部分机构只是在细节和软性管理上有所欠缺,无法满足老年人实际的需求,也没能让他们有良好的体验感。
        (四)和医疗衔接不紧密
        当前我国大部分医养结合型养老机构与专业医疗机构的衔接都不够紧密,尤其是“社区型养老建筑” 和“机构型养老建筑”。随着年龄的增长,老年人或多或少存在慢性病或是突发病,这对医疗配置以及和医疗结构之间联系的要求较高,要做到能够在日常生活当中调理慢性病,在遇到突发病时能够利用绿色通道及时将其送往周边医疗机构进行救治。但目前许多养老机构无法做到这点,或是存在欠缺,耽误老年人的治疗。
        三、医养结合型养老设施建设的设计策略
        (一)丰富功能配置
        医养结合型养老建筑不同于普通的养老机构,它需要兼顾老年人的日常生活照料和医疗照顾管理,这对于功能配置的要求比普通养老机构的更加高。因此,在功能配置方面要做到,首先,明确建筑中的功能区块,例如检查区、康复中心、食堂、洗浴中心等,合理分配功能区和日常生活区,这样利于老年人的日常活动,也便于工作人员进行管理工作;其次,根据老年人需求购进设施,并进行合理分配、定期检查处理。
        (二)优化空间结构
        老年人和普通成年人不同,他们对于环境的感知能力较弱,需要较长的时间适应新环境。因此,医养结合型养老设施建设在进行前期设计的时候必须考虑到空间结构问题,必须使空间结构符合老年人的使用需求。此类建筑不适合复合式或综合性设计,太过复杂的空间结构会使老年人感到迷惑。应该将空间根据功能不同清晰地分为检查区、治疗区、生活区等,这样不仅能够为老年人提供一个简单舒心的生活环境,也便于工作人员进行照料工作,提高工作效率。
        (三)科学设计与管理
        老年人对于居住环境的舒适度以及功能性要求较高,因此必须对养老建筑进行科学的前期设计和后期管理。首先,在设计方面,应进行适老化设计,满足老年人的体感需求,重点强调安全和便捷。确保有良好的通风条件和日晒条件,做到冬暖夏凉。用地的范围以及周边道路的安排也要清晰明确,方便老年人的日常出行;其次,在后期管理方面,实施方式和管理模式之间要做到均衡恰当,充分考虑老年人群体的希求,合理购置与分配器械资源,制定科学合理并且人性化的管理制度,保证医护人员或是日常工作人员能够尽职尽责地照料老人,以此提高“医养结合”养老模式的科学性和高效性。
        (四)智慧智能型养老
        当代科技快速发展,网络信息技术走进千家万户,可以将其融入到养老设施建设中,为老年人提供更加亲密、科学的服务。利用数据库、5G 通信网络等与相关政府部门、医疗机构进行实时联系,对老年人进行健康管理或是远程监控,这样有利于三方面的发展。首先,利用科技手段方便老年人与外界尤其是子女的联系,这样利于老年人的心理健康,减少孤独感;其次,远程监控可以对老年人进行实时关注,当老年人出现突发状况的时候可以及时得到帮助;最后,利用网络平台整合医疗康复、医疗服务等信息,能够为老年人提供最科学合理的治疗和照顾,有效解决了医疗衔接不通畅的问题。
        四、结语
        综上所述,医养结合型养老模式已经成为了当代养老模式的主流,但医养结合型养老机构和建筑还在初步探索中,还有较大的进步空间。该领域工作者在进行设计过程中,必须做到分析和熟知老年人的特点,结合大部分老年人存在的生理心理问题,做到人性化、适老化、科学化设计。只有解决了对应的几大问题,才能促进我国医养结合型养老稳定而又高速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纪伟东,张菲菲,韩晓琳,秦浩. 医养结合模式下养老机构建筑设计分析[J]. 建筑与文化,2018(03):116-117.
[2]周颖,何之凡,曹含嫣.医养结合型养老设施的建筑设计方法——以吉林伊通民族医院附属养老中心为例[J].新建筑,2017(01):65-70.
        [3]金莹,王禹杰.医养结合型养老设施建筑设计策略探讨[J].门窗,2016(10):149.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