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绿地系统对桐乡市海绵城市建设的影响

发表时间:2020/7/24   来源:《建筑实践》2020年7期   作者:张雅敏
[导读] 现阶段,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城市内具备雨水下渗能力的自然土壤表
        摘要:现阶段,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城市内具备雨水下渗能力的自然土壤表层逐渐被不透水的建设用硬质铺装替代,大大增加了城市原有排水系统的排水压力。传统快排水系统对水的再利用程度低,管网设计不合理、缺少调蓄设施等现状导致城市水资源出现匮乏和内涝的两极分化问题。在城市发展的大背景下,合理运用城市绿地系统,根据不同的地貌和生态现状,将自然和城市有机结合,将雨水管理渗透到景观设计中,可以更好地改善城市的水环境,为人居环境注入水弹性。
        关键词:城市绿地系统;桐乡市海绵城市建设;影响
        引言
        对于海绵城市建设来说,海绵型绿地是其得以实现的重要载体,对于海绵城市水安全、水资源、水生态目标的实现,海绵型绿地是其一大重要构成内容。在城市绿地系统中,海绵型绿地还是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内容,具有极为重要的功能,包括防灾功能、生态功能、景观功能、游憩功能等。在城市生态建设中,海绵型绿地是必然要求,同时也是当前我国城市雨洪管理的重要发展趋势。针对各种类型、不同地区的城市绿地,要想进行具有创造性、针对性的设计,还存在一定的问题。当前亟待解决的问题就是怎样根据城市绿地的属性,对海绵型绿地设计目标进行细化,对绿地功能兼容性进行增强,对海绵型绿地设计方法进行改进等。因此,对海绵型绿地设计的若干关键问题进行深入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1桐乡市海绵城市建设情况
        近年来,桐乡市以巩固国家园林城市创新成果为行动目标,结合“海绵城市”“城市双修”建设,重点建设庆北、城西田园、东南出城口、留良公园4个综合性公园,进一步提升凤凰湖、植物园、凤鸣公园与新世界公园4个中心城区综合性公园。在城市公园内,着力于城市水弹性建设,突出城市绿地的生态性、滨水性、便民性,强化绿地与河道、休闲步道、景观廊道相融相生。在城市公园中,根据实际情况建设不同的城市海绵系统:沿路设置雨水渗漏沟;在每一栋建筑设置房屋屋顶雨水收集渗漏沟;在树木灌木旁留置用于雨水引流和浇灌的管道;公园内应用透水停车位,采用透水性结构层加高承载现浇植草地坪模具整体浇筑,内设排水盲管,降低地下水压力等。以上列举的城市绿地海绵系统可以有效防止水体快速流失,及时补充地下水,缓解城市内涝,维护城市水平衡,落实推进桐乡市海绵城市建设。
        2海绵城市的概念和内涵
        海绵城市的理念最早出现在西方,国际通用术语为“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构建”,以暴雨时预防洪水,干旱时释放储水为目标,对城市进行的一种雨洪综合管理。“2012低碳城市与区域发展科技论坛”中,国内首次提出“海绵城市”概念,以缓解城市内涝、消解径流污染负荷、节约水资源、保护和改善城市生态环境为目标,在传统的雨洪管理基础上,实现源头减排、过程转输、末端调蓄的全流程控制。海绵城市的内涵主要有低影响开发和生态雨洪管理2点。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LID)是上世纪90年代末发展起来的雨洪管理和面源污染处理技术。通过在场地开发建设中,采用屋顶绿化、下沉式绿地、植草沟、透水路面等分散、小规模的源头渗蓄控制措施,使场地开发后维持或尽量接近开发前的水文循环特征。生态雨洪管理是改变过去传统的快排式防涝模式,通过采取“渗、滞、蓄、净、用、排”等措施,达到净化、利用好雨水,减轻排水系统压力,减少城市洪涝灾害,控制径流污染,修复水生态系统的多个综合性目标。
        3城市绿地系统对桐乡市海绵城市建设的优化
        3.1影响桐乡市城市绿地规划的类型
        在传统城市规划理念中,绿地类型、绿地功能在选择的过程中较为单一。

普通绿地类型仅从绿地系统的美观性考虑,选择范围较小,如城市道路绿地多为草坪、地被植物、低篱、中篱的排列组合,有时也有中高篱、高篱。传统城市规划由于缺少对城市内部水生态环境的考虑,对绿地类型的选择也就没有深层次的规划和构思。绿地本身就具有一定的涵养水能力,传统的绿地搭配方式在正常水量的情况下,也能维持对周围水环境的渗透、过滤及净化作用。桐乡市地处东部沿海地区,受亚热带季风气候的控制下夏季高温多雨,6月梅雨气候常带来丰沛的降水,此外,7月和8月台风等气候因素造成短时间内降水量猛增。在这样的自然环境下,传统简单的绿地组合的局限性就会暴露出来:雨水大量流失,雨量过大时还会给人们出行造成不便。因此,结合海绵城市建设理念,为桐乡市城市绿地规划注入新的活力就显得尤为重要。
        3.2设计目标
        根据工程所在城市关于海绵城市的专项规划,同时对工程区域中水质保障需求、内涝防治标准进行有效结合,本文提出了本工程的海绵城市建设目标,即:区域内涝防治设计重现期为20a一遇,年SS总量去除率为50%、年径流总量控制率为85%,同时确保能够获取较好的环境品质与景观效果,力争建设成为我国具有代表性的海绵城市项目。根据调查结果,本道路工程规划红线范围以内具有绿化带,约4m宽,要想仅仅依靠道路规划红线范围中的绿化带来实现设计目标,几乎是不可能的,同时本条道路还肩负着一项重要任务,即对上游客水进行传输,共同实现内涝防治。在多个不同专业设计人员经过共同深入讨论以后决定,根据周边地块的竖向情况,人行道路面选用透水铺装,将道路红线范围中4m宽的绿化带设计成为生物滞留带,将道路红线外侧15m宽的绿化带设计成为雨水径流行泄通道,根据雨水管渠系统2a一遇的设计标准,以确保设计目标的实现。
        3.3透水铺装与生物滞留设施
        在道路规划红线范围内,根据绿化带实际情况,将其设计成为雨水花园、斜向停车、生物滞留带,共有40个停车位,停车位与道路路面进行顺接,沿着坡向对雨水花园进行构建,以对部分道路雨水进行净化与滞留。通过利用道路规划红线范围内的雨水设施,年径流总量控制率能够达到85%,对于超标雨水,会溢流进入市政管网。为有效保护道路路基,所有雨水设施都是选用侧壁防渗。道路径流污染物含量在雨季初期偏高,融雪径流流量在冬季比较小,针对以上特点,在本次设计的生物滞留带入口设置了预沉淀区,以使雨水在经过渗滤处理以后再向市政污水管网中排放,以对融雪剂对道路绿地植物造成的影响进行降低。
        3.4影响桐乡市城市绿地规划的技术
        对比传统简单的绿地系统规划,海绵城市理念下的城市绿地系统规划要求更严格,需要结合良好的技术措施。通过植物类型、密度的合理使用、管道的布局、渗透材料的科学选取来实现对雨水径流量的控制和雨水再利用等,提高城市绿地规划技术。
        结语
        为提高城市雨水管理水平,将绿地作为重要载体,构建绿色雨水基础设施是一种极为重要的方法。通过准确把握海绵性绿地设计目标、绿地特点、功能定位等,能够对海绵城市理念进一步落实。为对城市绿地进行有效保护,将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充分发挥出来,应建立健全生态体系,在绿地规划建设全过程应贯穿海绵城市理念。中国地域辽阔,不同地区之间存在较大差异的地域条件,不同类型的绿地具有不同的功能,在未来时间中应进一步探索各类绿地的海绵设计。
        参考文献
        [1]马青山.海绵城市对城市绿地规划建设产生的影响[J].中华建设,2018(3):104-105.
        [2]费凡.城市综合性公园规划设计中的生态手法研究[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18.
        [3]庄振,李少勇.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的可操作性[J].中国园林,2008(7):92-94.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