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建筑空间设计分析

发表时间:2020/7/27   来源:《基层建设》2020年第9期   作者:冯立杰
[导读] 摘要:校园建筑是学生进行高效学习的重要基础,在开展中小学建筑空间设计的过程中既要保障其基本的教学功能性,还要保障建筑的基本性能需求。
        身份证号码:41071119760925XXXX  上海颐景建筑设计有限公司
        摘要:校园建筑是学生进行高效学习的重要基础,在开展中小学建筑空间设计的过程中既要保障其基本的教学功能性,还要保障建筑的基本性能需求。本文从科学规划以及安全性两方面内容入手,阐述了中小学空间设计的原则,并详细分析了新时代背景下,中小学建筑空间的设计理念以及设计策略。
        关键词:中小学;建筑;空间设计
        引言:
        近些年来我国在教育方面的投入逐渐加大,使得基础教育条件得到了改善,在该背景下,在对中小学建筑进行设计时应综合考虑各方面因素,并结合实际情况,不断优化中小学建筑空间的设计,使其能够与当下现代化、信息化教育发展情况相适应,进而为中小学生提供更加人性化的建筑空间。
        1中小学建筑空间设计原则
        1.1科学规划原则
        在实际开展中小学建筑空间设计的过程中,应严格践行科学规划原则。由于中小学建筑空间主要是为了能够方便师生开展教学活动,所以设计务必要从师生的需求出发,并遵循相关标准进行合理的规划设计。
        1.2安全性原则
        安全性原则指的是在进行建筑空间设计时应从具体的情况出发,保障好每个环节设计的安全性。现如今我国社会发展已经迈入全新的阶段,教育领域开始成为我国当前重点关注的部分,尽管如此,可在中小学建筑空间设计方面,却未能引起足够的重视,致使常常出现由于建筑设计问题而导致的安全事故,严重危害了教师与学生的安全。在中小学建筑空间设计中,安全性是最为关键的设计原则,无论是建筑物结构还是设计的安全性都密切关系到建筑物的使用年限以及实际质量。因此,设计人员应着重考虑建筑空间的安全以及规范性设计比如增加防火性能以及房屋抗震性等设计,唯有真正提升建筑空间的安全程度,才能够顺利实现设计目标,满足中小学师生的实际需要[1]。
        2中小学建筑空间设计
        2.1理念
        2.1.1空间智能集成化
        近几年来我国现代化、信息化进程逐渐推进,5G时代背景下,中小学校园实现了网络的全面覆盖,无论是哪一个教学空间,学生都可以充分利用数字化的终端设备进行学习。基于此,在对中小学建筑空间进行设计时务必要综合考虑教师与学生的实际需求,将原有的较为封闭的教学空间逐渐拓展开来。在空间智能集成理念下所涉及的智能化教学空间能够转变传统教学中教师讲、学生听的教学模式,并打破原有讲台之下整齐排列学生桌椅的布局,为学生提供一定程度的课堂自由。为了能够强化中小学生的互动学习、合作学习以及自主学习,可以移动不同类型的桌椅,再进行重组,进而形成多种类型的空间。包括多人授课空间、小组讨论空间、2人协作学习空间以及供个人进行自主学习的自习室等,这种多样化的学习空间可以实现对于学生个性化空间需求的满足,使建筑空间的功能得以最大限度发挥。另外,当前中小学生的生活条件逐渐提升,在该背景下,其对于学习空间环境的舒适度有着一定的要求,部分学生喜欢在较小的空间中学习,部分学生喜欢使用电子产品进行高效学习,基于此,设计人员便可以适当增加一些地毯、沙发以及电子设备等,打造出一个良好的非正式学习空间。
        2.1.2空间混龄流动化
        教育领域的信息化发展逐渐冲破了以往较为封闭落后的办学体系,通过数字平台,中小学校可以为学生拓展更多高质量的教学资源,进而打造出开放、科学的新型教学空间格局。年龄、课程以及地点不会再成为限制教学的因素,所以中小学建筑空间也会呈现出空间混龄流动化的特点,主要体现在同年级与跨年级教学组团并存上,并成为了未来中小学建筑空间的发展趋势。各种灵活的教学空间单元组合形成了同年级教学组团,而信息设备集成则为教学组团所开展的全方位信息化教学提供了根本保障。同年级教学组团可以同时开展个人自主学习、展示交流、实践活动、小组研讨以及集体授课等活动,教学空间能够在采用信息化教学手段的背景下实现由原本单一个体向集体组团的空间扩张,组团功能空间在配置上能够在学生实际需要的基础上进行灵活转变。这使得师生以及生生之间的互动得以增加,与此同时,在将自主学习的权力赋予学生之后,也能充分调动起在学习方面的主观能共性,积极地参与到学习当中。
        2.1.3空间人性舒适化
        对于中小学建筑空间来说,其既具备着知识传播的职能,同时还能够实现情感以及信息的传递与交流,是促进学生身心发展以及健康成长的重要载体,所以设计师在开展中小学建筑空间设计的过程中务必要注重其舒适化和人性化程度。

更加舒适、人性化的学习环境可以在潜意识中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进而使其充分参与到课堂中去,实现学习效率的提升。信息技术在教育领域中的应用促进了中小学建筑空间环境的舒适化发展,再加上集成智能化交互设备在空间设计中的应用,赋予了空间本身的调节性能,而学校可以在稳定、传输迅速地网络环境的基础上,实时监控学校的空间环境氛围,进而形成一种教学和建筑空间之间的互馈机制。
        以海口寰岛实验学校初中部为例,该校需提供24个班级,还要包括食堂、学生宿舍、兴趣活动室以及教学教师等容纳1200多名学生的空间设计。该学校在市区之内,而周边有诸多高层建筑鳞次栉比,给人以强烈的压迫感与包围感,这不利于学生的身心健康。因此,设计师在平面布局上强调建筑的向内性,操场位于场地中心,教学楼与宿舍楼各位于场地南北两侧集中布置。通过建筑体量对空间的划分,教学楼呈现出一大一小两个庭院,形成丰富的校园空间层次与视线联系。此举有助于为学生营造出一个健康舒适的学习氛围以及生活环境。
        2.2策略
        2.2.1活动空间
        除了教师空间以外,活动空间的设计在中小学建筑空间设计中也有着十分重要的地位,活动空间包含多种功能场所,主要有会议室、广播室、科技活动室以及图书室等,对于中小学教学活动的开展也有着重要作用。以上几类空间在设计时大多要将其和教室分离。在活动空间的设计上,设计师应明确校园管理在设备布置方面的实际需求,例如在设计图书馆的过程中,便应考虑到智能化管理的需要,在图书馆入口处设置相应的自助借阅系统设备。除此以外,设计人员还可以在进行活动空间设计时,适当加入一些趣味性较强的元素,例如在造型上与普通教室区别开来,以此起到吸引学生积极来到活动空间进行学习活动的作用,营造出更加丰富、灵活的学习氛围供学生进行活动,进而缓解学生长时间投入在学习中的精神压力。
        2.2.2交通路线空间
        中小学建筑空间设计中,交通路线的设计作为外部空间设计的关键部分,是重点的设计内容,但从目前来看,我国绝大多数中小学设计未能重视到这一方面。
        设计人员应掌握好校园中行车以及行人的关系,并在此基础上展开优化设计,近些年来,我国校园行车撞人事件屡屡发生,2020年6月2日上午,西安一小学生在校园内被机动车撞倒,送医不治身亡。该恶性事件的发生在一定程度上关系到交通路线空间的设计问题。以北京大学附属中学为例,该中学建筑与20世纪60年代,属于较为传统的校园,校园中大多为逻辑单一的绿化带以及教学楼。校园中的交流线路空间大多是车行干道,尽管校园中车辆的同行频率域范围在行人之下,但传统校园空间设计仍然是以车行为主,这便给校园买下了极大的安全隐患[2]。
        中小学人员众多,而且在出行时间上相对比较集中,若是没有良好的交通线路空间,极易产生交通堵塞的问题。设计人员在设计学校内部交通线路时,应结合外部的交通线路,并将二者合理地衔接起来,对出入口进行科学设计,以充分发挥其疏散人群的作用。设计人员应严格遵循相关要求以及规范,对消防通道进行科学设计,防止在出现火灾等事故时由于消防通道被占用和堵塞而导致火势扩大和人员伤亡等现象。除此以外,设计人员应遵循简单明了的设计原则展开交通线路空间设计,为师生出行提供方便。
        2.2.3单体建筑空间
        从目前来看,中小学建筑空间设计大多呈现出集中化的特点,单体建筑正在减少,取而代之的是各种宿舍楼建筑以及警卫室等。设计人员在设计单体建筑空间的过程中,可以应用立面开洞、步行桥以及连廊等方式,有效地连接器教学楼主体建筑以及单体建筑,以此切实保障建筑空间的完整性。设计人员应在综合考虑单体建筑空间实际功能的基础上进行设计,例如宿舍以及食堂等建筑的设计,应从通风、光照、保暖等多方面入手,满足师生的个性化需求,为师生创造良好的环境条件[3]。
        结论:
        总而言之,高质量、人性化的建筑空间设计,有助于中小学生的身心发展以及健康成长,对于学校教学质量以及学生学习水平的提升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因此,在实际设计过程中务必要坚决遵循科学规划以及安全性原则,并结合教室空间、活动空间以及交通路线空间的特点,展开针对性的设计,以此保障中小学生学习环境的质量。
        参考文献:
        [1]罗帆,金伟.基于CFD数值模拟的中小学建筑交往空间风环境设计研究——以宜昌市联合中小学为例[J].城市建筑,2019,16(32):75-79.
        [2]梅景怡,张宇,付本臣.教育信息化驱动下中小学建筑教学空间设计研究[J].西部人居环境学刊,2019,34(05):109-117.
        [3]聂志勇,敖鲲.交往空间、地域特色与人性化在当代中小学校园规划与建筑设计中的探索和实践[J].建筑与文化,2019(06):169-170.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