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绵城市在市政规划中的体现初探

发表时间:2020/7/27   来源:《基层建设》2020年第9期   作者:黄西伟
[导读] 摘要:目前城市规划建设重视水资源保护和开发问题,而构建海绵城市恰好符合这一要求,基于此,本文探究海绵城市在市政规划中的体现,首先有针对性的分析某城市的水系河渠特征,然后探究建设海绵城市的作用,最后讨论市政规划中建设海绵城市的措施,希望本文研究的内容能够为城市规划水资源的保护和开发提供帮助。
        身份证号码:12022219870620XXXX
        摘要:目前城市规划建设重视水资源保护和开发问题,而构建海绵城市恰好符合这一要求,基于此,本文探究海绵城市在市政规划中的体现,首先有针对性的分析某城市的水系河渠特征,然后探究建设海绵城市的作用,最后讨论市政规划中建设海绵城市的措施,希望本文研究的内容能够为城市规划水资源的保护和开发提供帮助。
        关键词:水系河渠;海绵城市;透水性路面
        海绵这种材料不仅可以吸收水分,还能储存水分。在构建海绵城市时,要保证能够将表面径流及时排出,从而降低内涝危害。保护现有水资源,逐渐修复已经被破坏的蓄水生态系统,建立一个优秀的水体循环城市。
        1  城市水系河渠发达,内涝风险加大
        在某市,城市规划范围内水网密布,除了有两条天然河流外,其余的都是人工河渠。其中一条自然河流水质非常好,是当地工农业生产和市民生活的主要水源,另一条自然河流将城市划分为两大流域,是城市重要的生活用水来源,也是主要的排水出路。在建国以后,该城市为了排洪灌溉,兴修水利工程,这些水利工程便是人工渠河。上世纪60年代,国内大规模填塘造田、围湖垦荒,该城市受此影响,出现湖泊面积萎缩的不良情况,蓄水深度较浅,不具备良好的调蓄能力,而且逐渐淤平的态势十分明显。我国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在排水设施方面存在规划和建设不到位的情况,在治理河道时,考虑不足,从而出现城区范围内雨洪排泄空间过小的问题,而且路径不够合理,在遭遇强降雨天气时,比较容易形成局地洪涝。通过实施城南河流浚工程和部分排涝泵站扩建工程,使得城区内涝问题得到有效缓解[1]。
        2  建设海绵城市的作用
        2.1  保护现有生态环境,修复已经被破坏的生态环境
        规划海绵城市,是对城市生态保护区域和开发边界的科学划定,有效保护城市中水资源和园林绿化的生态体系,与此同时城市生态资源也不会再次受到破坏。近年来,我国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在很大程度上破坏了城市原有的生态环境。建设并应用海绵城市,是对物理手段、生物手段和生态技术的综合应用,使得城市水利能够恢复到正常循环的状态。此时城市在发展过程中,所损失的生态特性也能及时恢复。
        2.2  有效降低城市开发所带来的影响
        现如今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在这个过程中,城市需要继续建设和开发,难免会对生态环境造成一定影响。设计海绵城市的理念是利用生态用地中的河湖沟渠,按照一定计划留置或者是开发这些河湖沟渠,以有效增加城市的水域面积。市政在开发城市的过程中,会注意良好运用渗透路面、屋顶绿化和人工湿地。通过地面实现对城市降雨的有效利用,在此条件下,水体良性循环就得以实现。从当前的情况来看,如果在城市中,所建设的建筑有三分之一是绿色屋顶,那么城市雨水的渗透量就会增加20%。
        3  市政规划中建设海绵城市的措施
        3.1  城市水体突出自然水文特征
        建设海绵城市的首要途径并不是建设而是保护。

要尽可能保护城市原有生态系统的自然海绵体,也就是保留原有的河流、湖泊、湿地、坑塘、沟渠这些水生态敏感区。实现对雨洪的良好调节作用,需发挥森林、草地、湿地等涵养水源的作用,使得城市的天然水文特征能够维持在开发建设之前的水平上。某地自然水源有敏感性高的特点,而且当地耕地面积比例较大,为此构建的生态安全格局是“以水为脉、税率交织、三轴多网、三核多点”。在实现对区域自然海绵体的生态保护和修复作用时,运用了四个措施,分别是巩固轴带、强化核心、修复斑块和稳固网络。
        3.1.1   巩固轴带。
        将当地的主要水脉作为轴带,与区域生态系统相连接,修固河道的堤防,将河道内的淤泥底泥清理干净,严格治理当地的违规建设项目,做好植树造林工作,这会在一定程度上恢复河流的形态,进而获得良好的水土保持效果,为安全行洪提供保障。
        3.1.2   强化核心。
        强化当地湖泊的生态核心功能,开展多项工程,包括挖深拓宽、退耕还湖、恢复湿地。除此之外,还要加强城市的雨水滞蓄能力,加强对当地生物多样性的保护,优化当地的旅游观光生态景观功能。3.1.3  修复斑块。重要的生态斑块有城市公园和大型绿地,面向这些内容,开展生态修复工作。另外,还要在城区内建设小型公园和街旁绿地。扩大城市绿地面积,并良好发挥城市绿地的滞留雨水和调节气候的功能。
        3.1.4   稳固网络。
        将河流廊道作为主线,将交通干线廊道作为副线,构建蓝绿廊道网络。实现水系贯通,建设城市林带,强化系统内的生态连通性。
        3.2  构建建筑物的绿色屋顶,铺设透水性路面
        在目前的发展阶段中,我国居民社区属于封闭式,内部不仅配有绿化道路,而且还有社区广场。当前绿化社区的方式有雨水花坛、透水路面、绿色屋顶,另外还有下凹式的绿地。在建设海绵城市的过程中,需要对这些区域进行透水性铺装。在开展居民区园林绿化工作时,需运用下沉式设计方法,也就是要保证绿地低于人行路面,以保证有效滞留雨水,实现存储和吸收[2]。也可以进一步将此处设计成为小区特有的水系景观。针对建筑物可以在屋顶实施绿化,此时建筑物不仅可以储存、滞留雨水,还能有效缓解城市的热岛效应,更能美化城市景观。需要注意的是在铺设透水路面之前,有必要深入分析路面,确保道路的各项条件符合透水性路面的建设要求。路面铺设工作要有一定保障,如果盲目建设,就有可能产生适得其反的效果。
        4  结束语
        综上所述,本文探究海绵城市在市政规划中的体现,认为建设海绵城市能够护现有生态环境,修复已经被破坏的生态环境,也能有效降低城市开发所带来的影响,在市政规划中建设海绵城市的措施有城市水体突出自然水文特征,此外还要构建建筑物的绿色屋顶,铺设透水性路面。我国海绵城市的建立还存在一些不足之处,在未来要积极探索实践,并实施有效的改革策略,助益海绵城市的发展越来越好。
        参考文献:
        [1] 李馨 . 海绵城市在市政规划中的体现 [J]. 住宅与房地产,2018(30):213-214.
        [2] 梁俊健 . 海绵城市建设理念在市政路桥规划中的体现 [J]. 海峡科技与产业,2018(06):75-76.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