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份证号码:37028519831110XXXX 四川成都 610000
摘要:城市化进程在推动社会发展的同时也产生了城市内涝等问题,在此背景下海绵城市概念应运而生。海绵城市建设需要多系统多层次协同开展,城市绿地系统作为海绵城市体系建设的重要载体,其雨洪调节作用明显。文章在明确海绵城市建设原则基础上,解析其与城市绿地系统的关系,进而从城市—场地—建筑三个层面探讨了海绵城市理念下城市绿地系统规划设计策略,以期促进生态安全的人居环境建设。
关键词:海绵城市;绿地系统;规划设计策略
前言
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市化进程进入加速发展阶段,其他类型用地逐渐向城市建设用地转变,城市面貌日新月异。与此同时,城市内部建筑密度逐渐增加、硬质铺装面积迅速扩大、绿地水系等生态空间面积减少,城市化进程改变了自然生态本底和水循环过程,引发了地表径流加速、地下水位下降、城市内涝、河流水体污染等一系列环境问题。2013年,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上明确指出:建设自然积存、自然渗透、自然净化的“海绵城市”。2014年,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组织编制了《海绵城市建设技术指南——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构建(试行)》,为我国海绵城市建设提供了理论指导。
海绵城市理念的提出对城市绿地系统规划和建设提出了新的要求。城市绿地是城市生态空间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调节水文循环的重要载体,其通过滞留、存储、渗透、净化等多重手段实现对地表径流峰值调节、地下水量补充、城市内涝缓解、受纳水体污染削弱等方面的积极作用。在城市雨洪管理问题日益突出的当下,从海绵城市视角探讨城市绿地系统规划设计策略具有急切的实践需求。
1 海绵城市概述
1.1 海绵城市概念
海绵城市,顾名思义,指城市能够像海绵一样适应环境变化和应对雨水带来的自然灾害,下雨时吸纳、存储、渗透、净化雨水,需要时将存储的雨水释放利用。海绵城市作为新一代城市雨洪管理理念,是国际术语“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的发展和演化,其强调系统统筹自然降水、地表水、地下水,实现城市水文良性循环。
1.2 海绵城市建设遵循的原则
①规划引领,统筹建设。合理安排城市用地功能、保障城市安全是城市规划的基本职责。城市规划中绿地系统、水系、道路交通、基础设施系统等专项规划与海绵城市建设紧密相关,其布局合理与否直接影响海绵城市建设成效。海绵城市建设应从规划层面落实各类用地内容及布局、统筹建设低影响开发相关设施和项目主体工程,严格落实各类建设项目的规划控制目标,确保规划的引领及控制作用。
②生态优先,自然循环。海绵城市建设应尽量坚持规划建设用地生态本底完整、充分发挥原始地形地貌对降水的储存、渗透功能,充分发挥湿地对水质的自然净化作用,努力实现城市水系统自然生态循环。国务院办公厅出台“关于推进海绵城市建设的指导意见”指出,采用渗、滞、蓄、净、用、排等措施,将70%的降雨就地消纳和利用。
③因地制宜,低影响开发。海绵城市建设强调建设活动对生态环境产生最低的影响,根据用地特性合理安排用地功能,通过控制开发强度、保留足够生态绿地并合理安排城市绿地布局、控制不透水硬质铺装比例等措施降低城市建设活动对环境的影响和破坏。
2 海绵城市建设与城市绿地系统之间的关系
2.1 城市绿地系统是海绵城市体系建设的重要载体
海绵城市体系重点关注城市雨洪管理问题,通过对地表径流量、峰值流量、水体污染的控制,实现城市水文良性循环;城市绿地系统具有吸纳、存储、渗透等功能,是海绵城市体系建设的重要载体,相当于海绵城市的“海绵体”,其合理布局可以有效恢复自然水文循环过程。
2.2 城市绿地系统的有机网络呼应海绵城市体系结构布局
城市绿地系统由各层级的点状绿地、纵横交错的带状绿地以及具有重要生态价值的面状绿地组成系统整体,形成均衡分布的有机网络;海绵城市重点关注城市中存在地表径流、雨水污染的区域,城市绿地形成的有机网络可以充分发挥雨水收集、存储、净化等功能,呼应海绵城市体系结构。
2.3 两者关注的空间尺度存在差异
海绵城市体系将城市整体作为研究空间范围,强调从城市整体尺度上处理城市雨洪问题,针对雨洪问题突出的地段进行特殊设计,如设计成“雨水花园”、“暴雨花园”等。城市绿地系统是城市建成区范围内以休闲游憩、观赏娱乐等为基本功能的城市公共开敞空间,其遵循系统整体性及分布公平性等原则,其在建成区范围内呼应海绵城市体系布局。
3 海绵城市理念下城市绿地系统规划设计策略
3.1 城市层面
城市绿地系统规划作为城市总体规划的专项规划,从规划层面系统性地统筹安排城市内部各类绿地。海绵城市理念下,可以充分利用城市绿地系统点、线、面网络状布局特点、结合雨水管理需求以及河流水系现状,最大限度地保护原有河流、湖泊等水生态敏感区,增加城市湿地等作为吸纳、蓄渗、缓释雨水的“海绵体”,通过对城市范围内绿地数量、类别、规模的统筹布局,实现系统整体雨洪调节功能的提升,促进城市水文自然循环。
3.2 场地层面
坚持因地制宜、低影响开发原则。详细规划中合理确定场地相关雨水控制指标,如绿地率、下凹绿地、中水回用等;规划设计充分尊重场地原有地形地貌,合理利用场地内的坑洼低地,优化不透水硬化地面,按照“集流—净化—蓄排”的流线落实工程措施,根据场地规模和现状设置雨水罐、渗井等小型、分散的低影响开发设施或渗透塘、湿塘等相对集中的低影响开发设施。
3.3 建筑层面
采用屋顶绿化、攀附式立体绿化等措施吸纳流经建筑表面的雨水;优先选择对雨水水质没有影响或影响较小的建筑屋面材料;采取雨落管、集水井等方式将屋面雨水引入周边绿地内小型、分散的低影响开发设施,或通过植草沟、雨水管渠将雨水引入场地内以雨水渗透、储存、调节等为主要功能的集中调蓄设施。净化后的雨水可以用于花园浇灌、卫生间冲洗等,通过对雨水的收集、净化实现雨水回收再利用,降低地表径流峰值。
结语
在海绵城市建设要求下,城市绿地系统规划设计面临更高的要求和挑战,不仅需要承担其传统的休闲游憩等功能,还需扮演城市雨洪管理的角色,未来城市绿地系统规划仍需在多学科融合基础上继续探索新模式、新方法,从理论和实践层面更好地推动海绵城市建设。
参考文献:
[1]张云路,李雄,邵明,汤林子.基于城市绿地系统优化的绿地雨洪管理规划研究——以通辽市为例[J].城市发展研究,2018,25(01):97-102.
[2]胡楠,李雄,戈晓宇.因水而变——从城市绿地系统视角谈对海绵城市体系的理性认知[J].中国园林,2015,31(06):21-25.
[3]李方正,胡楠,李雄,戈晓宇.海绵城市建设背景下的城市绿地系统规划响应研究[J].城市发展研究,2016,23(07):39-45.
[4]蔡云楠,温钊鹏,雷明洋.“海绵城市”视角下绿色基础设施体系构建与规划策略[J].规划师,2016,32(12):12-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