仪器烈度在地震烈度评定中的应用

发表时间:2020/7/27   来源:《基层建设》2020年第9期   作者:阎欢 张莘苹 曲丹雨
[导读] 摘要:地震观测仪器可以记录地震动参数,通过既定的滤波器、算法,评估地震烈度,伴随着我国地震观测台站数量的增多,有感、无感地震数据日益丰富,给地震动参数、建筑物易损性与地震烈度评定之间提供研究素材,研究人员在拟合地震观测数据的过程中,可以不断增强我国地震烈度评定效率、质量,整体来看,地震烈度评定需要重视烈度的主观性、客观性,在此基础上,做好仪器烈度应用工作。
        哈尔滨学院  150080
        摘要:地震观测仪器可以记录地震动参数,通过既定的滤波器、算法,评估地震烈度,伴随着我国地震观测台站数量的增多,有感、无感地震数据日益丰富,给地震动参数、建筑物易损性与地震烈度评定之间提供研究素材,研究人员在拟合地震观测数据的过程中,可以不断增强我国地震烈度评定效率、质量,整体来看,地震烈度评定需要重视烈度的主观性、客观性,在此基础上,做好仪器烈度应用工作。
        关键词:观测仪器;地震烈度;评定;应用
        引言
        我国幅员辽阔,地震带较多,地质结构、房屋结构较为复杂,在评估地震烈度时,单纯的烈度评价模型无法直观的适应地震影响范围内的地质特征、房屋特征、地震动参数,这就导致地震烈度评定长期依赖于人工评定,仪器的参与虽然可以获取到地震动参数,但地震动参数仅能客观推导地震等级及相关数据,地震所造成的震害数据往往较难估计,以下从地震烈度评价难度及仪器烈度应用措施展开具体探讨。
        一、地震烈度评价难度
        地震烈度评价具有客观数据支持,同样也存在主观评价色彩。从客观性来看,地震观测台站可以全天候、多层次的观测地质活动,地震发生后,识别地震所释放的能量强弱,判断地震等级,记录地震动参数。地震是地震烈度形成原因,地震动参数客观左右着地震烈度水平,从当下来看,在评估地震烈度时,主要运用地震动峰值加速度、地震动峰值速度数据,另外,我国在评价地震烈度时,采用地震烈度12度表,也归纳影响地震烈度的影响因素,这些给拟合地震影响数据,评定地震烈度提供工作方向,客观保障地震烈度评价精准度、广泛适用性,但地震动参数与地震烈度并无特定的数理关系,地震烈度表中的主观评价色彩浓厚,地震影响变量因素多,数据拟合难度大,影响地震烈度评价精准性。从主观性来看,当下对地震烈度的评定可以基于震害评估经验,针对震感、建筑物毁坏情况、地面毁坏情况、器物反应情况等宏观现象做出权衡,对地震强烈程度做出综合评价。对于长期从事地震观测、应急救援的工作人员来说,可以依托该种宏观现象,把握震害数据,指导应急救援、灾后复建工作,但该种情况受主观偏差风险影响较大,受人道主义精神影响,难免过大预估地震烈度,受思虑不充分影响,同样可能过小预估地震烈度[1]。
        二、仪器烈度应用措施
        观测仪器可以较为客观记录地震动参数,了解地震能量、震源深度、震源机制、震中距离,同时借助地质勘察、房屋结构评估,对地震讯息、受灾区域讯息具备精准认知,依托地震峰值加速度、地震峰值速度测算及宏观现象考察,辅助地震烈度测算工作,因而,在应用仪器烈度时,需要重视数据采集全面性及数据质量、客观评价模型、数据库更新及前沿研究数据运用。
        (一)重视数据采集全面性及数据质量
        整体来看,影响地震烈度的因素主要有地震震级、地质地貌、建筑物类型,因而在采集数据时,有必要重视地震台站建设、地质勘察工作、建筑物性能、地震宏观现象。从地震台站建设来看,我国当下国家数字地震台站总量为152个,相比地震观测范围,密度并不算高,可在地震多发带或地质差异显著区域,增建地震台站。另外,为保证观测数据质量,还需要在地震响应及时性、信息整合及时性、信息数据精准度、地震台站工作稳定性方面,加强地震台站建设。从地质勘察数据来看,不同的岩土特性、岩层结构、地下水位等地质数据,都可能会造成同一地震下,不同区域地震烈度差异显著,因而应当重视地质勘测,以精准、全面的地质数据,支撑地震烈度评定工作。从建筑物性能来看,应当重视建筑物建设的标准化,针对抗震等级、建筑物结构,对教学楼、酒店、公寓楼等建筑申请严格审批,同时鼓励普通平民标准化建设自住房,可以尽可能的增强仪器适用性,用仪器烈度替代宏观烈度。从宏观现象考察来看,地震发生时及发生后的宏观现象,可以直接展现震害水平,在仪器烈度不足以评价地震烈度下,可以人工亲临现场,并依托评价标准,评估地震烈度,增强信息采集全面性,优化仪器烈度应用效能[2]。


        例如,四川属于地震多发区域,为增强地震速报及预警能力,有必要保证地震监控运行率高于95%,有效权衡台站检修维护、升级改造与地震检测的时间差,一般可以在地震发生后,能及时采集第一手数据,确保数据完整性,检测地震的同时,还需要对当地展开地质勘测,了解当地地质数据,尽量避免数据偏差,导致仪器烈度对地震烈度评定的误差过大,重视当地建筑物标准化建设,可以将标准参数的房屋数据输入到电脑中,模拟房屋受震结果,可以为地震烈度评定提供参考,直接观察地面毁坏情况、建筑物受损情况等宏观现象,可以在不稳定因素造成仪器烈度较大时,对于仪器数据或地震烈度评定结论做出修正。
        (二)重视客观评价模型
        客观评价模型可以尽可能的消除仪器烈度在地震烈度评定中的应用误差,优化地震烈度评定的客观性。首先,应当重视影响变量的参入,影响地震烈度的因素主要有地震、地质地貌、建筑物,影响因素又可细分为地震等级、震源深度、震源机制、震中距离、建筑物性能等变量,可以通过调节变量变化幅度,得出相应的地震烈度水平,其次,建立动态适配模型库,我国幅员辽阔,地质特征、房屋结构特征、地震活动特征存在较大差异,单纯运用一种算法,可能会造成较大的评定误差,因而可以基于不同的区域特征,构架不同的地震烈度评估模型,增强仪器烈度数据运用精准度,最后,可以将动态适配模型库与地震烈度智能判断设备结合,起到人工工作量降低及自主学习作用,透过智能判断设备,可以在适配到某区域模型后,结合地震检测数据、房屋结构数据、岩层数据等,预警可能的地震烈度,在宏观现象考察数据反馈下,又可以自主学习,优化适配模型,尽可能的降低仪器烈度应用误差[3]。
        例如,地震等级、震源深度、震源机制、震中距离、建筑物性能等变量可以通过仪器定量描述,根据既往地震烈度数据,可以初步架构地震烈度评价模型,地震仪器观测到相关数据后,调节变量输入,自然可以初步分析地震烈度,及时给出地震烈度图,指挥应急救援工作,另外,盆地与高原的地质特征差别较大,运用动态适配模型库,可以基于盆地特征下,进行模型优化,仪器烈度运用误差自然可以得到降低,依托智能判断设备,人工干涉工作量减少,因职业倦怠、人工失误造成的误差可以得到规避,设备具有自主学习功能时,地震烈度评价效率、质量得到优化,仪器烈度应用误差也可以的得到规制。
        (三)重视数据库更新及相关前沿研究运用
        伴随着时间的推移,人类社会、经济活动,及地质活动、大气水循环发生转变下,旧有的地质数据、房屋结构数据、地质活动强度等都可能会发生转移,为降低仪器烈度运用误差,有必要及时更新数据库,另外,有关地震烈度研究的国内外研究较多,为及时更新地震烈度评价技术,除可以注意国内前沿研究外,还可以参考美国、日本的研究方向、研究内容,以此增强国内地震烈度评定能力。
        例如,开矿工作对当地地质结构影响较大,若发生地震,相比开矿前的地震烈度将存在较大差异,因而,应当重视地质信息数据库更新,修正地震烈度评价模型,另外,可以参考日本在地震烈度评价上的研究,明确双方差异、共性下,增强国内地震烈度评价能力。
        三、总结
        地震烈度评价具有客观数据支持,同样也存在主观评价色彩,运用仪器烈度时,难免在评定地震烈度过程中出现误差,为保质及时的在地震发生后,提供地震烈度图,有必要重视仪器烈度质量,可在数据采集全面性及数据质量上,确保数据真实可靠,客观评价模型上,降低应用难度及应用误差,数据库更新及相关前沿研究运用,增强地震烈度评价能力。
        参考文献:
        [1]孙得璋,张仁鹏,孙柏涛.浅谈仪器烈度在地震烈度评定中的应用[J].建筑结构,2018,48(S2):294-298.
        [2]李裕澈.地震烈度信息的理解和有效利用[J].城市与减灾,2001,(1):12-16.
        [3]付继华.仪器烈度监测技术研究及其应用示范[J].中国科技成果,2016(1期):21-22.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