扶绥县东门镇中心小学 崇左市 532108
摘要:在小学阶段,科学是非常重要的一门学科。小学科学探究过程中,“猜想”环节一直容易被教师忽视。其实,一个重要的科学探究过程往往是从一个重要的猜想开始的。目前小学科学课堂中,学生“猜想”的情况并不理想。根据这些现状的分析,本文对学生养成逻辑式猜想展开浅析,从几个方面培养小学生逻辑式猜想,从而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
关键词:小学科学;猜想;教学设计
引言
猜想,是一种推理的思维过程,也是学习者的主动学习行为。在小学科学教学中引入猜想,不仅能够激活学生主动学习的思维,还能够培养学生自觉学习的良好习惯,值得广大的科学教师进行深入的探究。
1创设猜想情境
科学猜想是一种教法的应用,教师在具体设计时,需要对学生学习旧知有一定了解,切准学生思维脉络展开教学设计,如果能够结合学生生活认知基础展开操作,其适合度会更高。苏教版小学二年级科学上册《今天天气怎么样》,课堂教学引导阶段,教师便引入猜想:现在是上午,大家看外面的天气,能不能猜想下,下午天气会怎么样呢?学生开始观察外面的天气,并给出自己的猜想。“下午肯定和上午一样,是晴天,没有什么风,气温也不会太高。”教师利用多媒体打开今天的天气预报内容,让学生验证自己的猜想。很多学生都兴奋起来,认为自己的猜想是准确的。教师引导学生认识天气预报中的一些符号,并对天气预报主要内容进行重点介绍,学生学习顺利展开。教师运用一个猜想,将学生带入特定学习情境之中,给学生提供更多学习兴趣。从学生猜想情况可以看出,教师的猜想设计是比较成功的,能够聚焦学生关注力。
2实践操作时进行猜想
让学生进行猜想,可以为课堂教学注入更多活力,也能够培养学生的探索思维。特别是在科学实验的操作阶段,如果教师能够及时启动猜想,学生会在不断猜想和验证的过程中形成科学能力。因此,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抓住学生的学习心理,适时让学生展开猜想,使学生的学习思维顺利启动,对实验做出科学规划,这对提升学生的科学实验品质有重要促进作用。例如,教学《把种子散播到远处》相关内容时,教师让学生现场观察蒲公英飘舞的情景,并发动学生展开猜想:“蒲公英是靠降落伞飘飞到很远的地方,实现了种子的远播。大家不妨猜想一下,桃子都是运用什么方式进行种子远播的?”学生随即进行猜想。有的学生说,桃子是由猴子帮助传播种子的,因为桃子成熟后,猴子摘桃子来吃,便把桃核带到了远处;也有的学生说,桃子可以借助水流来传播种子,因为有些桃树生长在河边,桃子成熟后掉到水里,随流水漂到远方。教师对学生的猜想给出了积极评价:“桃子传播种子的方式有很多种,这两位同学的猜想都有一定的道理……”上述教学,教师让学生在实验操作中展开猜想,使学生的学习思维快速启动,这样学生猜想的准确性就大大提升了。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应适时给出针对性的猜想发动,以获得好的教学效果。
3注重方法,巩固猜想
鼓励学生大胆猜想是培养学生逻辑式猜想的第一步,但是最终还应该回归到猜想的合理性和科学性上,不然这些猜想最后就容易变为了“乱想”。而在目前课堂教学中,学生的猜想往往还带有很大的随意性,很多学生对猜想和最后的探究结果并不能进行对比和分析。这样的猜想是不利于学生科学素养的培养的。这就需要教师在探究过程中不断深入和加强,从而增加猜想的逻辑性与合理性。首先,教师要重视对学生猜想的引导,当学生的猜想出现了明显的不合理,应该适当地给予引导和指正。例如在学习“电”的知识时,教师引导学生猜想接下来进行电池短路实验的时候会产生什么后果。学生有的说灯泡会不亮,有的说电池会发热,还有一个学生说电池会爆炸。
这时候教师可以及时引导学生:“我们的电池是低电压的,而且我们连接的时间不超过五秒……如果会爆炸,我们会不会做一些防护工作?”这个时候学生就会意识到自己猜想有些夸张了。其次,当学生猜想遇到困难时,教师应做适当的提醒和暗示,帮助学生继续猜想。而学生进行猜想后,教师应该要求学生通过自己的验证不断修正自己的猜想,获得新的认知,从而培养学生思考的深入性和严密性,久而久之形成在探究之后回归到猜想,能够分析自己猜想错误的原因。在开展《鸡蛋的力量》主题探究时,学生进行猜想:生鸡蛋、熟鸡蛋和空蛋壳哪一个承受重力的能力强。四年级学生大多数认为是熟鸡蛋,一小部分学生认为是生鸡蛋,几乎没有同学认为是空蛋壳。这和他们的认知水平是符合的。因为他们认为鸡蛋煮熟了比较稳固。认为生鸡蛋承重能力强的同学理由是熟鸡蛋的壳比较脆,空蛋壳没有支撑物,所以认为生鸡蛋的承重能力更强。而通过实验验证之后,结果却出人意料,是空蛋壳的承重能力最强。此时,教师继续引导学生猜想这是什么原因。有的学生说出了可能是鸡蛋内部的物质也会对蛋壳产生压力。在这样环环相扣、层层递进式的探究中,学生不停地颠覆自己的猜想,继而又不停地追问为什么。这样的探究过程中,学生先猜想,后又反思分析为什么猜错,一步步逼近结论。这样思维的碰撞才能更好地形成最终的逻辑式猜想。
4推出类比猜想
不管是对比还是类比,都会对学生概念认知带来冲击,让学生通过探讨事物之间的区别和联系,都能够让学生形成丰富感知体验。在对比分析中引入猜想,学生通过对比进行思维确认和升华,对全面提升学生学习品质有一定帮助。类比猜想是一种比较性学习,教师要注意找准猜想启动点。如教学《认识东西南北》相关内容时,教师先让学生说说学校里有哪些标志性建筑物,然后让学生说说,这些建筑物的具体方位。学生开始热议。有学生说,教学楼在操场的东面,食堂在操场的南面。也有学生说,食堂在教学楼的西南方向……为让学生验证自己的猜想,教师将学生带到校园中,对具体方位进行现场验证。学生在教师引导下,对东南西北方向有了更真切的认知。教师继续给出设计:你的家在学校的什么方向?学生再次进入讨论阶段。课堂学习气氛顿时活络起来。教师通过方位对比,给学生提供清晰思维路线,给学生带来丰富认知。
5动手操作,引发猜想
小学生的思维特点是以具象思维为主,且有好动、好奇的心理特点。根据调查发现学生中有90%以上都会对有动手操作的内容更感兴趣,也更乐于在实验操作之前进行猜想。因此,为了能更好地自主猜想和探究,应该尽量地鼓励学生动手操作。在刚刚这课中,教师引导学生猜想是磁铁吸住了铁尺后,让学生通过实验操作来体验磁铁的这一性质。在动手操作过程中,学生不仅体验到了磁铁有磁性这一特点,另外还发现了磁铁能够隔着物体吸铁。教师提问学生有什么发现之后,学生猜想磁铁好像还可以隔着物体吸铁。进而又展开对这一个猜想的探究。学生这一系列的猜想都是通过动手操作才能发现的,这是教师的讲解和演示无法取代的。
结语
综上所述,猜想是一种假设判断,需要有思维的铺垫,也需要前概念的支持,这是一种融合性学习。教师要展开教学调查,探寻猜想最佳切入点,以发挥猜想的助学作用。小学生对猜想有特殊参与兴趣,教师抓住学生学习心理展开教学布设,势必能够给科学学科教学提供更多助力支持。
参考文献:
[1]曾琴雪.关注“猜想与假设”,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J].教育科学论坛,2020(04):57-59.
[2]王青龙.如何提高学生猜想与假设能力[J].现代阅读(教育版),2013(01):186.
[3]聂后.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猜想与假设能力[J].文学教育(中),2011(11):128-129.
[4]曾自力.如何引导学生猜想与假设[J].物理教学探讨,2008,26(23):15-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