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为了让学生有更多的机会接触到中华传统文化,增强对传统文化的兴趣以及感知力,教学改革重点对语文教材进行了修订。新投入使用的统编版初中语文教材,大幅增加了古诗词和古文的比重,以期通过语文学习提升学生对中华传统文化的兴趣,实现传承与发扬中华传统文化的目的。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当充分利用好语文教材,通过语文教学提升学生的文学素养,为中华传统文化的发展提供人才保障。
关键词:初中语文;传统文化;措施
一、通过诗词教学,提高学生的审美水平
古典诗词作为一种特殊的文学体裁,具有语言简洁凝练、结构整齐、节奏鲜明和韵律和谐等特点。在初中语文课堂开展诗词教学,能够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借助诗词独特的文体结构和语言形式,对汉语语音语调的韵律和节奏进行感知,体会诗歌的美学意义,增强学生的语言审美能力。从而让学生对中华传统文化的理解进一步加深,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探索与学习热情。
根据不同的分类方式,诗歌可以被划分成不同的类型。按照题材划分,可以分成咏史怀古诗、山水田园诗和羁旅送别诗等;按照内容可以划分为叙事诗、抒情诗和讽喻诗等;按照体裁格式可以划分为诗和词,其中诗又可以划分为古体诗、绝句和律诗。教师在进行诗词教学之前首先要对诗歌的基本知识进行简单地介绍,让学生能够更好地对所学的诗歌进行理解与认知,从而提升学生的文学素养,培养学生对诗歌和中华文化的兴趣。比如,在学习《钱塘湖春行》这首诗时,笔者会先带领学生对这首诗的体裁格式进行分析,结合之前学过的诗歌分类知识,学生能够很清晰直观地判断出这首诗属于七言律诗。然后再根据七律的格律规范对这首诗进行赏析,我们都知道“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这个最为常见的押韵规律。按照七律的格律和平仄的规定,每联的末字要押平韵,首句则不做强制要求,《钱塘湖春行》中,每联的末字“低”“泥”“蹄”和“堤”以及首句的“西”都压在了“i”的平声韵上,所以这首诗是一首十分典型的正格七律。另外格律诗还要讲求颔联和颈联句式结构的对仗,《钱塘湖春行》这首诗中的颔联“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分别以“早莺”和“新燕”、“争暖树”和“啄春泥”相对仗,而颈联“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则是以“乱花”和“浅草”、“迷人眼”和“没马蹄”对仗。两联结构严整紧密,将西湖的春日生机盎然的景象凝练于几个生动的意象当中,不仅将西湖的景色生动形象地展示在读者面前,还能够让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感受到诗歌语言的音律节奏和结构形式之美,感知诗歌、汉语以及更深层次的中华传统文化的魅力,通过诗词知识的讲授,提升学生对古典诗歌的兴趣,增进学生对中华文化的了解,为推动中华文化的传播与发展提供保障。
二、借助古文教学,增强学生的价值观念
古文作为中华文化的表现形式之一,不仅能抒发作者的思想情感,还能够对中华民族的精神与气节进行传达。在初中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对古文进行讲解与剖析,能够让学生在获取文言知识的同时对中华民族的思想内核进行感知与体会,在潜意识中接受优秀中华文化的感染与熏陶。从而促进学生的价值观念与道德意识的提升与发展,实现人格的健全,为中华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扬奠定思想基础。
在中华民族不断发展的过程中,形成了反映中华各族人民勤劳质朴,团结勇敢的中华民族精神。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中华民族精神从根本上体现了劳动人民的思想观念和价值取向,是促进中华民族不断发展的精神纽带与思想支撑。
这种民族精神能够传承千百年而不断绝,不光是靠一代代的言传身教,更是借助各种文学艺术作品进行集中的展现与留存。在初中语文的学习过程中,教师要充分发挥教材中的古典文学作品的作用,通过对古文进行剖析来让学生体会中华传统文化的魅力,对学生的道德思想进行引导,促进学生形成良好的价值观念,实现对民族精神与优秀的中华文化的传承。比如,《孟子》三章中的《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开篇通过六位圣贤于困境中发迹的事例来引出“故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这一思想,论证人在成就大业之前必定要经过身心等方面的非凡磨炼。最后点出“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中心论点,阐明国家和人一样要时常保持忧患意识才能够长久发展的思想。通过学习这篇文言散文,学生能够从中认识到人要时刻保持忧患意识,树立奋发进取的观念。让学生在文言文学习过程中加深对民族精神的理解,培养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念。
三、利用实践教学,培养学生的感知能力
实践是检验知识掌握程度的重要标准。为了实现中华传统文化得到更加有效的传播与发扬的目标,只依靠理论性教学是远远不够的。在初中语文教学过程中,为了让学生对学习到的文化知识进行更好地消化与吸收,教师应当积极开展实践类教学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增进对中华传统文化的感知力和运用能力,为实现中华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营造更加有利的环境。
和旧版的语文教材相比,统编版的语文课本将“写作·综合性学习·口语交际”这一模块进行了拆分,让教师能够更加有针对性地开展专项的教学活动,促进学生的语文素养有效提高。为了给学生提供更多的接触传统文化的机会,增强学生对于传统文化的感知力,促进学生文化素养的提升。在进行语文综合性学习时,教师可以通过开展形式多样的实践活动,激发学生的积极性,提高学生的活动参与度,从而实现传统文化的传播与发扬。七年级下册第二单元,主要对“家国情怀”这一思想进行了传达,在学习本单元的综合性学习“天下国家”时,笔者会根据教学的实际情况对教材中设计的活动进行适当改编,比如,将“爱国诗词朗诵会”改编成“爱国诗词知识竞赛”,让学生先分组对爱国类诗词进行收集整理,同时对诗词的创作背景等相关知识进行大致了解,最后汇总到一起进行筛选,开展“飞花令”或者诗词知识问答活动,增强实践活动的趣味性,让学生在竞赛比拼中学到更多的爱国诗词和文学知识,从而让学生对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中华文化的感知力得到增强,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提升。
四、总结
随着中国在国际社会上的地位提升,中华文化对外输出的规模与形式也在不断扩展。为了给中华文化传播提供高素质的人才,将传统文化教育渗透进教学过程中成为当前提升学生的文化素养,实现中华传统文化传播与发展的重要方式之一。在初中语文教学活动中,教师可以通过诗词教学提升学生的审美水平;借助古文教学增强学生的价值观念;利用实践教学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感知与应用能力。从而逐渐激发并培养学生对中华传统文化的兴趣,为实现中华文化的传播与传承创造条件。
参考文献
[1]苗志军.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深深根植于学生心中——初中语文教学中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实践[J].教育实践与研究(B),2019(11):13-15.
[2]赵雅思.中国传统文化经典融入初中语文教学的路径与方法对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影响[J].才智,2019(19):180-181.
[3]尚玉萍,张培志.如何在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审美鉴赏能力和创造能力[J].课程教育研究,2019(49):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