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经典是文化的精粹,是人类文明的积淀。诵读国学经典可以丰富一个人的知识,滋润人的心灵。如何在小学阶段利用好孩子语言学习和精神成长的黄金期,让孩子接受国学经典的学习,并对国学产生兴趣,对于助推语文教学、提升学生人文素养、传承中华文化,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国学经典 诵读积累
国学经典是我国传统历史文化发展中的精髓,同时也是传统中华文明的重要载体,更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深刻体现。国学经典诵读,主要是指在小学生中开展《弟子规》、《三字经》、《论语》、《大学》等国学经典的诵读活动。在小学阶段,组织学生诵读国学经典,学生在诵读国学经典的过程中,有如聆听圣贤们的谆谆教导,这有助于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增强学生的民族自信心。从这里,孩子们将从中细细品味经典,获得成长的自信和快乐,获得人生的智慧和力量。
一、塑高尚人格,提人文素养
国学经典作品本身蕴含着浓厚的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气息,具有传统美德教育意义。其中很多的内容也是当前我们所强调的素质教育的需求。当前小学阶段对于学生的教育和培养强调学生的全面发展,重视对学生自身人文素质的培养。这一阶段通过对国学经典的传授,让学生的人文素养得到提升,可以助学生塑造高尚的人格、使其耳濡目染地成长。
1.塑造人格。“三岁看大,七岁老。”也就是说,人的心理特点、个性倾向在儿童早期阶段已经初步形成,并将影响到未来的一生。所以要早引导孩子们懂礼仪、明是非、知善恶。要想使孩子成为有用之才,首先就得培养其高尚的道德情操,而诵读经典则是培养其高尚人格的一条最好的捷径。《弟子规》中强调了孝顺父母,友爱兄弟姊妹的重要性,并且强调在日常言行中要与他人相处时要平等,并且亲近有仁德的人,向他学习,讲诚信、懂礼貌,这些都是很重要非做不可的事。通过诵读国学经典,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把这样一种思想转化为自己的行为,明确不光要做一个知识渊博人,更重要的是先做一个品德高尚的人。
2.提升素养。国学经典是古代圣贤思想和智慧的结晶,是中华民族文化的瑰宝。诵读国学经典,可以修身养性,增加智慧,欣赏美好的事物,最终走进成功的大门。而当今社会随着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网络文化的普及,给小学生带来了很多不利的影响。导致现在很多小学生自身的文化素养严重缺乏。通过经典文化的诵读可以很好地提高孩子的文化知识素养,而且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快速得到提高。国学经典的诵读能促使小学生们养成上课认真听讲的好习惯。在课外更是对经典国学产生了浓厚兴趣,学生之间的交流也越来越文雅。例如,“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君子乎”、“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等都是《论语》中的经典语句。学生在不断的诵读过程中,真正的得到素养的提升,更加生动地对于自身的情感和思想进行展现。
二、助语感积淀,推语文教学
1.摘录运用 古人云:“不动笔墨不读书”国学经典中有许多千古传诵的经典名。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如《孟子》:“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学到这样的句子,教师应当要求学生把有关内容摘录在笔记本上,不仅要诵读积累,促进经典名句从“古人的语言”内化为学生自己的语言,还要求在平时写作或与人交往的时候适当运用。
2.语感积淀 国学经典的教学明显提升了诵读能力,积淀了文学涵养。比如《笠翁对韵》句子骈偶相对,声调平厌交替。经过国学经典反复诵读后,学生古文基础扎实,文言文学得比较轻松。持之以恒的诵读积累、名句摘录,使学生体会到了文言文的独特韵味,积淀了语感有了初步的国学涵养。学生们对教材中的有关国学内容,如课文《司马光》、《铁杵成针》、《两小儿辩日》,如语文园地中的各种古代名人名言,都学得轻松自在,如鱼得水。在课外阅读中,中国古代四大名著、中国历代名人传、四书五经、《史记》、唐诗宋词等,成为学生的热捧对象。把国学经典和语文日常教学相结合能起到良好的促进作用。在平时的语文教学中,我实践了经典诵读与语文课堂有机结合,让识字、阅读、表达相伴而行。在识字中,积累成语;在阅读中,读经典国学;在表达中,引用名句。这样就合理地把课内阅读和课外阅读结合起来了,能进一步提高学生阅读学习的效率。
三、沐国学春风,悟千古绝唱
国学经典作品意蕴绵长,需要通过放声诵读,在诵读中认知文字,在诵读中初识文章内容大意,在诵读中挖掘主题,深化对作品的理解,在诵读中受国学文化之洗礼,通过诵读去探索这穿越两千多年的经典。正如曾国潘对诵读的体会:“非高声朗读则不能展其雄伟之概非密咏恬吟则不能探其深远之韵。”可见,诵读时除了对声音、语速有要求,还要求诵读者的情感投入,只有全身心地投入作品,才能准确地把握作品的节奏感,理解作品的内在情趣与神韵。
1.范读引领 叶圣陶先生曾告诚我们:“语文老师不是给学生讲书的,而是引导学生读书的。”范读是开展国学经典诵读的一个重方法。文言文的诵读与现代文的朗读有很多同之处,如果没有正确的范读引领,学生就难掌握诵读节奏,更不要说语感的积淀了。例如《老子》开篇第一句:“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虽然已经有了标点断句,但学生正确诵读仍然有困难,很多学生像读《三字经》一样念:“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其实这里的“非常”与我们平时说的“非常”是完全不同的,正确的读法是:“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其中~~~表声音延长,表语气加重,每个分句都是先扬后抑,有一种假设的语气。范读以后,文言文的韵味出来了,句子的大致意思也随之明晰起来。
2.诵读积累 教师应当引导学生在诵读中理解文意、体味情感、感受作品意境、提高语言感悟能力。叶圣陶先生在《认真学习语文》文中说:“读文章、写文章最好不要光用眼睛看,光凭手写,还要用嘴念。读人家的东西,念出来,比光看容易吸收。有感情的文章,念几遍就更容易领会。”由此可见,诵读是学习国学经典的最基本方法,是古诗文教学的主要手段,“分文章七分读”,韵味是读出来的。学生在跟着范读学会读正确后,教师可以简单讲解或讨论大概的意思,然后师生一起进行反复的诵读。正如叶圣陶先生说:“语文课目的之一,是使学生在阅读的时候能够自主理解,理解不了才给学生帮助一下,困惑得解,事半功倍。”语文老师每周应安排一节“经典诵读课”,每天早上应有“晨诵国学经典”,以保证诵读时间。领读的或是教师,或是诵读比较出色的学生,或是电子媒体。学生或全班齐读,或小组诵读,或男女对读,或个人自读,还可以接龙读,配乐读,边打拍子边读,或边表演边读。有节奏有韵味地诵读,让学生沉浸其中,体会意向,并逐步达到心领神会,熟读成诵。
国学经典是古代圣贤思想与智慧的结晶,蕴含着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是祖先留给我们的一份弥足珍贵的遗产。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落实国学经典诵读,让那些闪烁着智慧光芒的经典文化教会我们中华儿女海纳百川、高瞻远瞩与时俱进。让我们相约经典诵读,沐浴在国学的春风里,让经典诵读引领学生精彩的人生旅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