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课程思政思域下大学语文课程的教学实施

发表时间:2020/7/27   来源:《教育学文摘》2020年 35卷第8期   作者:王雨晴
[导读] 高校是培养人才的主要基地,立德树人是课程思政教学理念的本质体现
        【摘要】高校是培养人才的主要基地,立德树人是课程思政教学理念的本质体现,大学语文课程作为课程思政教学的排头兵,应当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发挥引导作用,通过对课程的重新定位,指导任课教师加强政治理论学习,加强建设师德师风,优化大学语文教学环节,突出学生的主体作用,重视显性与隐性教育相结合,引导学生树立良好的文化自信,增强民族文化的认同感,指导学生树立积极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培养人才。
        【关键词】课程思政;立德树人;大学语文

        高校肩负着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大任务,应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贯穿到高校教育的方方面面,更加深入和全面地弘扬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高校中开设“大学语文”课程的目的已经不再单纯是为了培养学生的阅读、鉴赏等工具性的能力,更多的是要承担起传承民族精神的历史使命。所以说,大学语文课程在课程思政教育中有着天然的优势,更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一、课程思政的内涵
        高校作为人才培养的主阵地,应做好“进入新时代,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一根本问题的回答,要将立德树人贯彻到高校课堂教学的各个环节之中,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充分挖掘各类课程思想政治资源,发挥好每门课程的育人作用,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让学生在学习知识的同时接受潜移默化的思想洗礼,陶冶情操,不断地提高自身思想素质和政治水平。
        课程思政是一种新的教育教学理念,是新时代为全体教育工作者增设的一门新课程,更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事业的一项长期、系统、复杂的工程。因此,高校教育要把思想政治教育贯穿进高校的教育教学与改革之中,在教育教学中培养学生将知识体系内化为个人修养,将传授知识、培养能力和引领价值有机融合为一体,承担起立德树人的重任,不断为社会主义事业培养高素质的人才。
        二、大学语文课程思政的教学实施
        大学语文是一门以中华民族的母语—汉语为载体的课程,在兼具基础性、工具性的同时更具有人文性和审美性。大学语文的教学旨在培养学生的能力、审美情趣,使学生吸取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的精华,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获得热爱生命、尊重自然以及平等、包容等人文精神,进而塑造高尚的心灵,提升个人的品格境界。
        (一)做好顶层设计,准确定位大学语文课程
        新时代的大学语文教学不仅是在课堂上讲解几篇作品或者分析几个作家,也不仅是教会学生写几种文体的应用文章,必须致力于文理融通,具有“培根固本”的特性。大学语文的学习也不应是单纯地工具性学习,应充分利用其在课程思政中排头兵的作用,坚持“立德树人”的德育观念,经由“文”的研习,培养学生听、说、读、写的工具性能力,同时加深学生对中国文化的认知,弘扬爱国主义和积极向上的精神思想,将经典作品中的情感与意境传递给学生,不断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提升学生爱国情操,增强文化认同感和责任感。
        (二)充分挖掘大学语文教学内容中价值观引领的教学资源
        “文章千古事,得失寸心知。”大学语文的教学内容应是从浩如烟海的名篇佳作中挑选出具有强烈感染力、穿透力、凝结爱国主义精神的优秀文学作品来进行教学,将大学语文的教学与学生的德育需求相适应,将“爱国”“亲情”“爱情”“诚信”“价值观”等作为切入点,合理有效地进行教学设计,实施课程思政的教育核心。

例如,通过对《礼记?大学》的研读,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大学观”,思考如何成为合格的大学生,指导学生做好大学时期的学习规划;通过对《离骚》的学习,引导学生去体会爱国诗人屈原对祖国真挚热爱,感怀屈原纯洁高尚的人格和深沉的爱国热情,激励学生向具有爱国主义精神的先辈们学习;通过对《史记》的了解,去感受司马迁的忍辱负重是为了理想、为了后世子孙而选择的执着,去引领学生树立强大的理想信念和民族自豪感;通过对毛泽东诗词的解读,引领学生去感受风雨激荡的烽火岁月,去感知用无数鲜血与牺牲换来的和平年代来之不易。
        在大学语文的教学中,教师不但要将知识传授给学生,更要将知识背后所内蕴的强大情感传递给学生,在教学中潜移默化地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在培养学生写作能力和鉴赏能力的同时,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指导学生树立健全的人格,塑造积极乐观的心态,树立远大的理想与目标,拥有肩负中华民族伟大振兴事业而奋斗的勇气与责任心。
        (三)不断提高大学语文教师的德育意识与德育能力
        教师的德育意识与德育能力直接关系课程思政的质量和效果。教师要在教学中充分发挥教师的道德魅力与职业精神,通过以身示范与言行感染,引导学生树立远大的人生理想,努力培养学生拥有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责任心与信念感。
        《礼记》中说:“师也者,教之以事而喻诸德。”作为教师,传道受业解惑是第一职责,但“大学课程不仅仅是追问其范围的解释之学,更是规范人的价值之学。”这就要求授课教师必须加强政治理论学习,坚持立德树人的教育目标,坚持“为了每一个学生的终身发展”的核心理念,将思想性、理论性、知识性、审美性、人文性在教学设计中有机结合,关注青年思想,聚焦时代热点,立足于立德树人的教育核心,在教学环节中通过正面引导、深入解析等教学方式不断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亲和力和感染力。
        在新时代的背景下,大学语文课程教学已被赋予了更多的意义,大学语文教师的教学能力也应随着时代的要求而不断提升。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应摆脱传统教学模式中枯燥的说教,更加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加强师生互动,以更趣味、多样的教学方式让学生感受中国优秀文化的独特魅力,还可以利用当下智能化方式进行教学,运用多媒体、互联网资源,结合学生的兴趣点,进行有针对性的教学环节设计,改善学生“谈文色变”的抵触心理,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课堂气氛,拉近师生距离,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大学语文的思想政治教育以润物无声的方式影响学生。
        (四)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相结合,积极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
        大学语文的课程思政的建设既要注重课堂的教学,同时更要积极开展课外各项文化活动:演讲比赛、经典诵读、征文比赛、人文知识竞赛等等。通过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引导学生学习先进文化,传播积极正能量,帮助学生树立良好的文化自信,实现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的有机结合,发挥教书育人、立德树人的作用,培养当代大学生振兴中华民族伟大事业的责任感和自信心。
        育人先育德,立德树人是课程思政的本质。高校作为人才培养的主要基地,应当将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积极推进建设课程思政的体系建设,提升德育工作力度,不断提升高校学生的文化素养和综合竞争实力。

参考文献:
【1】李茜茜,关于“大学语文”课程思政的思考【D】,上海工程技术大学高等职业技术学院,2019
【2】张扬,课程思政思域下高职院校《大学语文》课程教学改革研究【D】,2020
【3】夏习英,试论“大学语文”在课程思政建设中的地位和作用,天津农学院
【4】岑泽丽,“课程思政”视域下大学语文教学中德育教育探析【D】,2019
作者简介:王雨晴(1990.7),女,吉林省吉林市,北海艺术设计学院,大学本科(2013级文学学士)。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