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新课标要求:七至九年级学生“能顺畅地朗读文言文,能借助于工具书阅读浅显的文言文语段”。要落实并达到这些要求,教师引领示范学习教材读准字词字音非常关键。课任语文教师必须从自身做起,备课咬文嚼字仔细推敲去伪存真,务必要读准教材字词字音不可默认两可含糊不清而过。
关键词:部编版 教材 非注解 异读音
笔者在教学过程中遇到的特例,兹撷取部分新部编版教材,尤其是教材中非注解性异读音误读,并加以释证共同商榷。
一、“何首乌藤和木莲藤缠络着”中的“络”读“luò”还是“lào”
据商务印书馆(第11版)新华字典解释:1.读音lào义同“络”用于一些口语。例如:“络子”(1)用线绳结成的网状袋子。(2)绕线等的器具。2.读“luò”音时解释为(1)像网子那样的东西。例如:“脉络”。(2)用网状物兜住,笼罩:用络(lào)子罩住。(3)缠住:络纱、络线。根据教材内容,紧密联系上下文,我们再仔细推敲与辨析,不难发现文章中作者想真实表达的意思是“何首乌藤和木莲藤相互交织在一起。”结合工具书字典理解释义由此,我们可以推敲得出,读音应为读“luò”比较准确。
二、“如是再啮,石又再转。转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中的 三个“转”到底如何正确读,究竟是读“zhuàn”还是读“zhuǎn”
“转”的声母是“zh”。仔细翻阅查找商务印书馆(第11版)新华字典解释:(1)读音“zhuàn”意思是①旋转,绕着圈儿动,围绕着中心运动。例如:轮子转动得很快。②绕着某物移动,打转。例如:转圈子、转来转去。③量词,绕几圈儿叫绕几转。(2)读音“zhuǎn”时解释为:①旋动,改换方向或情势。例如:转身、转运、转眼之间。②不直接地,中间再经过别人或别的地方。例如:转送、转达。又如教材中“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这里教材读音为“zhuǎn”意思解释为:记很的功。转(zhuǎn)我国古代军队,勋位每升一级叫一转(zhuǎn)。
《新编普通话水平应试指南》由北京市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办公室审定,文中的附录六释义:普通话异读词审音表解释为转(zhuǎn)例如:转运。“如是再啮,石又再转。转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教材原文意思为:像这样多次冲刷,石头又会多次向前翻转,不停地转动,石兽反而逆流而上了。那么,根据生活实际联系教材全文内容中意思,我们大致可以推敲得出“如是再啮,石又再转zhuàn。转(zhuǎn)转(zhuàn)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
三、“闰土的父亲是小半天便能捕获几十只,装在叉袋里叫着撞着的”。中“叉”读“chā”还是读“ chà”
关于汉字“叉”字,在新华字典中有四种读音:①chā ② chà③ chǎ④ chá。查阅《说文解字》“叉”是象形字。篆文从又(手)像手指相错形。“叉,手指相错也。从又,象叉之形。”
查阅历史与民俗文化资料显示,教材中“叉袋”是江浙袋口成叉角的布袋或麻袋之意。所以,这里的“叉”是作“叉角”讲,在这里应读(chā),需要注意不要误读为(chà)。
四、“横柯上蔽,在昼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日。”中的“见”是读“jiàn”还是“xiàn”
这篇文章是写景散文,我们不难理解教材原文这一句意思:横斜的树枝在上面遮蔽着,即使在白天,也象黄昏时那样阴暗,稀疏的枝条交相掩映,有时可以见到阳光。?从众多参考资料来看,“见”是多。常常解释为“出现、显现、显露”,同时也有部分释读为“看见”之意。另外,在《敕勒歌》中“风吹草地见牛羊”与《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路转溪头忽见”之中的“见”,解释为“显露、显示” 之意。因此,这里读“xiàn”则较为恰到好处。
五、“然后能自强也”的“强”此字应读“qiǎnɡ”还是读“qiánɡ”
在我国古代,其中汉代著名的经学家郑玄注释《礼记》,他在文中这一句时说:“自强,修业不敢倦。”我们按照郑玄的说法来解读,这里的“强”解读给学生应该是“勉力,勤勉”的意思,对应的汉字读音应该是qiǎnɡ;同时,也有部分学者和一线教师部分人普遍理解并解读为“劝勉,勉励”其实亦通,对应的读音依然是qiǎnɡ。读qiánɡ也是可以讲的通,可以解读作为“使强大”的解释来理解。
到了唐代以后,经学家陆德明在其著作《经典释文》中对“然后能自强也”的“强”字做了反切的注音:“其丈反。又其良反。”“其丈反”对应的现代汉语普通话读音为qiǎnɡ,“其良反”对应的则是qiánɡ。也就是说,陆德明认定这里两种读法都是可以讲的通。
六、“教学相长”的“教”应读“jiāo”还是读“jiào”
文中“教学相长”的“教”是承上文“教然后知困”而来的,读音应当与之相同。而“教然后知困”的“教”的意思是“把知识或技能传授给人”,故而应读jiāo;读jiào则是“教导,教育”这样更加上位、更加宽泛的概念。
至于现代教育理念中的“教(jiào)学相长”,和文中的“教(jiāo)学相长”是有一定差异的:前者强调师生的双向互动,“教”指教师的教育、教导(不仅限于传授知识技能),“学”指学生的学习(不仅限于学习知识技能),都侧重宽泛的、上位的概念,因此“教”读jiào;而后者是指教师通过教别人和自己学习两方面的行为来成长,“教”和“学”都是针对教师自身而言的,偏重于“传授、学习知识技能”这样具体的、下位的行为,因此“教”读jiāo则明显十分适宜。
七、“祗辱于奴隶人之手”的“祗”应读“zhī”还是应读读“zhǐ”
在《现代汉语》中“祗辱于奴隶人之手”的“祗”只有zhī的读音,意为“恭敬”;但在古代也常用来表示“仅仅,只”这个意思,在表示这个意思的时候又写作“祇”“衹”也有“秖”也有“秪”,无论写作哪种字形,表示这个意思的时候均读zhǐ。
而在现代汉语中,对这五个字的音义做了更为明确的区分:“祗”仅读zhī,意为“恭敬”;“祇”有两音,读qí意为“地神”,读zhǐ则是“只”的异体字;“衹”“秖”“秪”均只读zhǐ,“衹”是“只”的繁体字,“秖”“秪”均为“只”的异体字。
目前,我国一些简化字的语文教材课本或一般读物中使用了“祇”或“衹”,严格来说这是不正确的。因为“祇”“衹”读zhǐ时严格意义来讲并非我国通用的规范汉字,如果,使用这两个字,笔者认为倒不如不如直接用“只”更为稳妥和恰当。
《语文课程标准》所述:“语言文字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和信息载体,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语言文字的运用,包括生活、工作和学习中的听说读写活动以及文学活动,存在于人类社会的各个领域。”
汉语古今音的差别是普遍的、确定的历史不争的事实。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原则上仍应统一使用现代汉语普通话来读,遇到读起来不押韵的古诗,这要求教师点拨并对比告知学生,必须告诉并强调学生这是汉语古今音演变的结果即可。
部编版本初中语文教材非注解性异读音误读时常困扰一线教师和广大学生,容易读错和朗读不够规范,新编教材非注解性异读音误读时常有之,文本释读正因工作值得商榷与严谨释证考究。因此,广大教育工作者的我们任务艰巨,推广普通话的重担而任重道远,我们必须要用严谨的态度,时刻要求自己。坚持正确标准朗读并积极引导学生能读准字词字音为前提,在自己的日常生活和学习之中时刻发现并研究新问题,养成自身读准并正确理解字词字音,才能更加自然顺畅的加以正确规范运用语言文字。我们才能更好的落实并提高全民族文化素质和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都具有极其重要的历史和文化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