垫江县委党校
摘要:从成渝经济区到成渝城市群,再到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反映了我们国家在走向现代化的道路上,对地区经济生产力要素布局不断深入的认识。而创新社会治理体制,也将成为实现社会治理现代化,即社会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必由之路和主要任务。对于社会治理现代化的理解需要把握其与国家治理现代化的逻辑关系,明确社会治理现代化的价值取向和主要目标,并根据成渝经济圈社会治理过程中的主要问题,提出实现社会治理现代化的可行性策略与路径。
关键词:成渝经济圈;社会治理体系;治理体系战略路径
近年来,作为西部重要增长核心点的成渝经济圈,突飞猛进的发展速度是有目共睹的。得益于成渝经济圈的带动,新一轮的城市建设中,在人口、产业、交通、区位优势的多方支撑下,经济圈周围的城市也正迎来新的发展机会。以成渝高速公路为轴线,其北翼、中轴和南翼,分布着成都、遂宁、南充、合川、简阳、资阳、内江、永川、自贡、宜宾、泸州、江津、重庆等城市,构成了成渝经济圈形成和发展的城市群及交通网络载体。自古川渝为一家,在社会治理中也有相似之处,特别在成渝经济圈逐渐形成之后,成渝经济圈的社会治理的创新性也更加值得演技和探讨。
一、社会治理基本含义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了“加快形成科学有效的社会治理体制,确保社会既充满活力又和谐有序”的目标要求。对于该目标要求的理解,需要厘清其与国家治理现代化的关系和在国家治理体系中的功能定位。“治理”一词在现代内涵中的核心,即打破传统国家权力的一元化模式和自上而下的权力运行方向,实现多元主体共治。在这一点上,国家治理和社会治理的总体方向是一致的。国家治理现代化包括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国家治理体系包括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和党的建设等各领域的体制、机制和法律安排,是一整套紧密相连、相互协调的国家制度,社会治理则是国家治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具体而言,社会治理在国家治理中的功能定位表现为:其一,明确社会问题是实现国家治理现代化的前提;其二,加强社会建设是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的基础;其三,促进社会协同是国家治理现代化的核心。
二、成渝经济圈社会治理体系创新的必要性
总的来说,在构建国家纵深战略格局,落实国家总体安全观的时代背景下,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完全可以称作中国的“西部第一极”,可以与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等并列,称为中国“第四极”。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对全球供应链布局也能起到稳定作用。
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要充分释放活力,为必须在治理创新上予以重大突破。是因为,成渝相邻,其核心区相距也不过300来公里,但中间横亘着行政区分割的最大难题,而这正是所有城市群、都市圈发展中最重要的难题。就川渝两地、成渝两市内部而言,这几年都有许多重要的政策与实践创新,也就是在行政区内部已经进行了大量的创新。但双城经济圈是一个超越行政区边界范围的复杂空间、联系空间、流动空间,承担着国家的战略使命。这种新型空间的治理问题将是未来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治理面临的主要问题,诸如治理主体、目标、内容、结构、机制等方面,都还需要更加清晰、更加健全和更加完善。
成渝经济区的地域范 围和成渝经济区城市群经济腹地的地域范围在空 间上并不完全重叠,这是由于二者的概念、内涵与 形成机制均有较大的差异。成渝经济区是一个区 域经济体的概念,侧重于城市对区域的外向辐射作。
三、成渝经济圈在治理创新有利条件
(一)治理体系基础条件较好
相对而言,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的治理体系更加简洁。京津冀涉及首都区,治理体系的构建中需要处理中央与地方的各方面关系。长三角包括一个直辖市三个省,由多个都市圈构成,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数目众多,主体的高度多元化带来了协调的高难度。粤港澳大湾区体制环境特殊,在一个国家、两种制度、三个关税区、四个核心城市构成的复杂区域,体制机制的设计面临相当多需要考量的因素。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等,在治理体系的构建上面临的一些困难是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所没有的。
(二)社会治理经验积累丰富
从经验积累上来讲,西部大开发的20年就是川渝两地、成渝两市展开合作的20年,从成渝经济区、成渝城市群,再到双城经济圈,合作互动不断。尤其是2016年国务院批复《成渝城市群发展规划》之后,成渝城市群的合作步伐明显加快。一定意义上讲,今天提出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包含了对于区域、城市群、都市圈、中心城市等等发展规律的深刻认识。
(三)成渝经济圈具有较大发展潜力
从未来之路来讲,疫情之后,全球化面临调整。从中国来讲,高质量推进西部大开发,形成新时代新的战略纵深,意义极其深远。由此,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在国家层面的重要性更加凸显,中央政府对成渝的支持力度将会越来越大。成渝面临着一个新的上升的发展周期,治理体系创新的成果能够更快捷地转变成为现实的生产力;同时,经济社会又迫切需要治理创新。总而言之,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面临着治理创新最好的历史阶段。
四、成渝经济圈社会治理体系的创新路径
(一)建议加强统筹协调,探索新型的央地治理结构
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既是四川的、重庆的,但又不仅是省(市)这个层面的问题。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是体现国家战略的空间,因此需要强化顶层设计,需要有体现中央政府力量的治理体系予以支撑,将国家战略落到实处。一是在中央部门协调下,构建重庆与四川省级政府参与的实施机制。二是在中央政府及其职能部门支持下,川渝研究借鉴发达经济体如日本广域区域开发的法律法规,未来可研究制定适用于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的地方性法规。
三是中央政府及其职能部门加强协调,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与其他东部、中部、西部城市群与都市圈的联系,充分发挥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作为西部第一极的作用。例如,长三角与成渝之间的土地要素流动就有巨大的发展空间,而这就需要中央政府、成渝与长三角多个主体的协同协作。
(二)加大力度推动要素市场化改革进程
双城经济圈有1亿人口,其中劳动年龄人口六七千万,如果通过双城经济圈同城化改革,实现整个区域劳动力充分流动,经济与社会意义都将无比巨大。重庆和成都在土地制度改革、城乡统筹改革等方面都走在全国前列,未来需要更加充分地促进土地要素高效率配置。中央最近在有关西部大开发的指导意见中提出,要提高西部地区直接融资比例,这将引导企业和社会资源向西部去。西部的资本市场需要提升层级、提升服务能力,获得更大发展,这些都是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重要的机遇。
(三)探索双城经济圈智慧化治理
这需要将新基建与城市群、都市圈结合起来,综合运用卫星遥感等流域生态全息诊断和智能监测等现代高新技术,对双城经济圈的地理环境、自然资源、生态环境、人文景观、社会和经济状态等各种信息进行采集和数字化管理,深化5G、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新技术的应用力度。这就需要围绕数据治理、城市群治理实施一系列改革,加快构建跨区域动态智慧感知体系、智联大数据体系、智能应用支撑体系、智慧应用体系,推进战略性、网络型基础设施建设,形成双城经济圈骨干工程。
(四)开展双城经济圈发展指标的科学统计
一是将双城经济圈的统计列为重要的统计内容。我们国家的城市群、都市圈已经作为一类发展空间,但在统计制度安排上还是缺失的。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在这方面可有更大作为。二是对双城经济圈的各类行政区、经济区有必要实施“联合考核”。如联合考核重庆、成都高新区,以促进川渝共建的“西部科学城”加快崛起,在全国形成影响力、竞争力。三是以更大力度推进干部流动,以扩大视野,培养与增强双城经济圈的共同体意识。
(五)以联合编制与实施规划作为抓手推动各项改革实践
一是完善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有关规划联合编制的程序,加强规划的权威性。二是推动区域建立规划协调机制。三是探索区域共享式的财税改革。四是设立区域联合发展基金(共同基金)。五是营造区域共同营商环境,清除壁垒。六是区域科技创新资源的协同共享机制。七是区域生态治理的联合行动。改革设计要有利于提高城市的能级,避免形成新的大城市病,优化特色功能在中小城市布局。
(六)通过一体化创新促进新型空间成长
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在西部已经有总量、规模的优势,但经济密度较低,内部多点支撑的力量不够。从补短板的角度看,一是要打造在全球、全国有影响力的新型空间。例如,成渝各类创新性平台众多,尤其是成都高新区、重庆高新区实力雄厚,从建设国家科技创新中心的定位出发,就需要川渝联手打造在全国有影响力的中国西部科学城。二是打造区域中心城市、强化特色功能。川渝地区出现了明显的“中部塌陷”,除了重庆、成都外,其他大城市、中等城市不发达。现在想从人口规模、经济总量上迅速提升城市规模有一定难度,但在差异化分工基础上,打造在某些功能上强大的中心城市是完全可能的。三是在县(区、市)以及乡(镇)层面推进治理体系的改革,形成更具竞争力的集聚经济、规模经济。
五、结语
社会治理中的许多社会政策,是国家政治经济能力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在经济能力低下,资源缺乏,提供公共服务和社保的能力是有限的,只能量体裁衣。而在国家政治经济能力达到相当水平的时候,国家对社会和社会对社会的公共服务会提高,需要有相应的理念、政策、基础设施管理和实施的方法。中国是一个庞大的发展中国家,政策制定要面对巨大的区域差异,行政管理要面对工作任务分解、责权和能力配套的挑战。将宏观社会政策的制定与地方的社会治理能力和政策能力有机结合,是社会治理体制机制创新的必然之路。社会治理的重要功能,民权保护、社会保障,社会救助,非营利机构管理,民用住房管理,义务教育,职业教育、高等教育、医疗保障、食品药物监管等重要的民生机构,或许都需要设立高度专业化的独立运行机构,与日常行政事务分离,直接与最基层的管理单元甚至个人对接。但社会服务的政策化、专业化和具体化管理,是现代公共服务的重要特点。事实上,在非营利机构如基金会、养老院、医疗体系、教育管理、住房补贴、福利政策、非营利公共服务组织、社区治理、地方安全等方面,西方先行工业化的国家有许多有益的经验,值得我们认真借鉴。
参考文献:
[1]段七零. 基于断裂点理论的南京经济腹地界定及层次划[J].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2010(8):853 - 858.
[2] 新华网. 成渝经济区区域规划[EB/OL]. http://news.xinhuane
t.com/fortune/2011-05/05/c_121383374.htm.
[3] 周一星,张莉,武悦. 城市中心性与我国城市中心性的等级体系[J]. 地域研究与开发,2001(4):1 - 5.
[4] 曹宁. 基于区位熵方法的旅游集群产业集聚度评价:以沈阳市为例[J]. 辽宁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5):84 -88.
[5] 陈睿山,叶超,蔡运龙. 区域经济联系测度方法述评[J]. 人文地理,2013(1):43 - 47.
[6] 许凡,宋殿清,田利军,等. 江西省城市经济联系测度和方向——基于修正的引力模型[J]. 发展研究,2014(7):45 - 51.
[7] 杨修志,潘庆,张王燕,等. 济南都市圈城市体系规模等级结构与区域经济联系强度分析[J]. 国土与自然资源研究,2010(3):29 – 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