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核心素养的高中地理综合思维培养策略探研

发表时间:2020/7/27   来源:《中小学教育》2020年2月6期   作者:彭志强
[导读] 文章立足高中地理课堂教学,对核心素养背景下学生综合思维能力的培养策略进行探索和分析。
        摘要:随着我国教育领域新课标改革的进程,高中阶段各科都在不同程度的改善,基于此,高中地理是一门综合性的学科,高中地理教师在开展课堂教学的过程中,不仅要关注地理基础知识教学,还要重视对学生综合思维能力的培养,进而提升学生的地理核心素养。文章立足高中地理课堂教学,对核心素养背景下学生综合思维能力的培养策略进行探索和分析。
        关键词:核心素养;高中地理综合;思维培养;策略
        引言
        高中地理学科核心素养主要包括以下四个方面的内容:人地协调观(人地协调观是指人们对人类与地理环境之间关系秉持正确的价值观)、区域认知(区域认知是指人们具备的对人地关系地域系统的特点、问题等进行分析、解释、预测的方法和能力)、综合思维(综合思维是指人们具备的全面、系统、动态地认识地理事物和现象的思维品质与能力)、地理实践力(地理实践力是指个人在户外考察、社会调查、模拟实验等地理实践活动中所具备的行动能力和内在品质)。在高中地理课程的教学实践中,我们要善于展开对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要让学生具备基本的人地协调观念和综合思维的能力,还要让学生具备一定的区域认知和地理实践能力。这样,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会更加浓厚,思维也会更为活跃,进而能够充分调动思维来解决实际问题,在过程中实现核心素养的积累与深化。
        1高中地理综合思维的内涵
        高中地理是一门综合性的学科,不仅对地球表面各环境要素进行研究,还对地理整合环境中的各个环境要求之间的关系、影响、联系等加以研究。学生在学习高中地理知识的时候,必须具备极强的综合思维能力。综合思维是核心素养中最为重要的一部分,主要指对事物和现象进行全面、系统和动态认识的一种思维方式。在高中地理学习中学生的综合思维主要包括以下三方面内容:可以立足于要素综合的角度,对地理事物的整体性、地理要素之间的相互作用和影响关系进行认识;可以从空间、时间的综合角度,对地理现象的发生、发展和演化进行分析;可以从地方或区域综合的角度,对自然和人文要素的影响情况及区域内的人地关系进行分析。
        2核心素养的高中地理综合思维培养策略
        2.1立足基础知识并强化知识的内在联系
        在高中地理教学中,教师在培养学生综合素养的过程中,必须引导学生从多个维度对地理现象进行全方位的认识,并对各地理元素之间的关系进行观察,帮助学生全面吸收地理知识。教师首先应立足于基础知识教学,对教材进行全面的挖掘和分析,并将相关知识进行总结、归纳和概括,然后立足于主干知识,将其与相关地理知识加以衔接,帮助学生构建严密的地理知识框架。例如,教学“地理环境的整体性”这一基础知识时,为培养学生的综合思维,教师需对这部分知识进行延伸和拓展,让学生意识到地理知识不是独立的个体,而是环环相扣的知识体系。在具体教学中,教师可以先借助五大地理要素将其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关系引出来,然后结合华北地区、云南西双版纳地区、荒漠地区的气候特征和耕作方式进行详细解释。这样,学生就既能对“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形成深刻认识,又能对地理知识形成系统认识,进而提升综合思维能力。
        2.2动静结合并培养学生的综合思维
        从辩证唯物主义角度看,地理知识和地理现象处于运动与静止的有机统一状态。从空间看,地理知识和地理现象是静止的;从时间看,它们处于不断变化和运动的状态。因此,教师要坚持动静结合的方式,从动态和静态两个角度对地理知识进行分析,促使学生在全面分析的过程中逐渐提升综合思维能力。例如,在“交通运输”的教学中,为培养学生的综合思维,教师可以借助动静结合的方式,先从空间格局对我国的铁路网进行分析,让学生认识我国铁路网的空间分布特征。接着,教师再从时间角度对我国铁路的发展历程进行分析。

这种动静结合的分析方式能使学生认识到随着时间的变化,交通运输格局也在发展和改进,从而促使学生形成综合思维。
        2.3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在地理教学中很多学生会反映一个问题,地理学科这些知识都是概念性的,只需要了解知道即可,大部分学生认为课上所学的地理知识在生活中无法应用,这种思维潜意识会阻碍学生正常的地理思维发展。所以,在教学中教师可以将理论知识与实际生活融合在一起。比如在学习“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这部分内容时,教师可以给学生举例子,重庆四川等地区的人民都喜欢吃辣,这是因为这些地区气候较为潮湿,体内湿气较重,吃辣椒可以祛除他们体内的湿气从而保持身体内部的平衡。教师可以让学生结合自己当地的饮食习惯和生活习惯进行分析,找出当地地区的特点,从而明白地理环境对居民生活的影响力。
        2.4情境教学并培养学生人地观念
        人地观念,即引导学生树立与自然界和谐相处的理念。在高中地理教学中,教师在培养学生人地观念时需要从以下几方面进行:其一,应当认识到大自然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基础。其二,人类日常的行为活动会不同程度影响周围的自然环境,要树立保护环境的意识。其三,应当清楚地了解自然发展规律,并了解人类如何发展才能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人地观念是一种很高的要求,教师若直接讲述人地观念的知识,难以调动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所以,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适当利用多媒体,运用情境教学法,让学生处于形象的教学环境中,从而增强对相关内容的理解。例如,在讲解“自然界的水循环”时,为了更好地渗透有关人地观念,让学生充分意识到节约水资源的重要性,教师可以先运用多媒体技术创设相应的教学情境,展示“一滴水的旅程”的微视频,以生动、形象的教学方式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以讲述故事的方式降低教学难度,这有利于学生理解人地观念的含义。随后,教师可以从人地观念的视角进行讲解,提出问题:“同学们都清楚我国水资源十分紧缺,那么,谁能说出自然界的水是怎样循环的吗?”此时,学生的求知欲被激发出来,积极思考。教师在适当的时候引出水循环的概念,使学生加深理解。接下来,教师进一步启发:今天大家已经学习了水的循环运动过程,而在此期间,人类的活动均会对水产生不同的影响,为了保护生态环境,同学们应当保护水资源,以免遭到自然的惩罚。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水到渠成地培养了学生的人地观念。
        2.5聚焦环境问题并培育人地协调观
        要培养学生正确的人地协调观,首先要让学生认识到自然界里各要素是互相关联、协作发展、统一演变的,在教学中应着重引导学生地理环境整体观的形成。教师应以认识为基础,深挖教学教材,以便培养学生正确的人地协调观。例如,土地荒漠化、水土流失等自然现象形成的原因,森林、湿地等开发利用存在的问题,可以充分地让学生了解其中的危害,以及充分了解到进行综合治理保护的措施。以环境问题为切入点进行教学,能让学生更有真实的认知感,进而产生共鸣。同时以解决人地矛盾的人地协调观点为例,让学生将从中学到的经验运用到实际问题的解决中,以便更真实、深刻地培养学生的人地协调观。
        结语
        综上所述,在新课程改革背景下,教师在开展高中地理教学的过程中,要紧紧围绕地理核心素养培养要求,立足于高中地理这一学科的特殊性,更新和优化课堂教学策略,通过强化知识的内在联系、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动静结合、情境教学、聚焦环境问题等有效措施,全面提升学生的地理综合思维能力,为社会培养高素质人才。
        参考文献
        [1]李金刚.新课改下高中地理教学提高有效性的理论与实践研究[D].石家庄:河北师范大学,2016.
        [2]郭永馨.基于地理核心素养的高中地理课堂教学提问的研究[D].上海:上海师范大学,2016.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