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初中是整个中学英语教学阶段的基础和关键, 听力培养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英语教学的重点是学生听、说、读、写四项基本技能的培养, 听是理解和获取口头信息的交际能力, 提高听力不仅有利于说、读、写这三项技能的发展, 还为开展日常交际打下坚实的基础。教师在学生学习英语起始阶段的作用是巨大的, 如何在初中阶段培养学生良好的听力习惯、方法与能力, 是初中英语教师面临的重要课题。
关键词 听力理解 词汇 能力 训练
初中英语的整体教学中,听力训练是必不可少的关键内容,也是学生所要掌握的重点技能。初中英语所强调的听、说、读、写中,听是首位,这充分体现了听力训练对于初中英语教学以及学生英语能力提升的重要性。英语中的听,是学生获得英语信息以及英语语感的最为基本的途径,是促使学生提升英语应用能力的基本前提。因此,初中英语教育工作者必须要认识到英语听力的重要性,加强对于听力训练具体措施的探索,从而促使学生的英语听力能力得到不断的提高,帮助学生打下坚实的英语听力基础。
一般说来,造成学生听力理解困难的因素很多,如生词、复杂的句子结构、内容熟悉度、语速、背景杂音和语音语调的变化等。仔细分析这些停留在表层的干扰因素,笔者以为,对这一问题的研究可从学习策略的角度考查以下几对关系:1.听力与词汇量;2.听力和阅读的关系;3.听力与读者的记忆力;4.听力与语言能力;5.听力与听者的情绪状态。
一、影响听力理解的几个因素
(一)听力与词汇量
一般人总是认为,听得越多,听力理解能力越强。不容否认,多听确是提高听力理解能力的一种积极手段,但听力水平的高低不完全在于听的次数多少,也不完全在于听的内容长短、难易如何,它是一个人英语知识的全面体现,而所有英语知识的基础便是词汇。词汇量在英语学习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它是一切训练的基础,听力自然也不例外。听力理解中的每一个对话、语段、语篇都是由句子组成,而句子的基本单位正是词或词组。在听的过程中,我们能模仿出听到的发音,但如不掌握一定的词汇量,便无法把与其所代表的符号——词联系起来,也就无法得知符号所代表的事物的意义。因此,从理论上说,词汇量的大小在一个侧面决定了听力理解的程度。
(二)听力和阅读的关系
不少人学习英语多年,但却不一定能听懂别人说英语,即使是非常简单的句子。然而,若把英语的书面材料给他们,即使有一些生词也能读懂或大致看懂。这种情况不仅在自学英语的人们中存在,在接受正规训练的学生中也不同程度地存在着。当前,在英语教学中,尽管学生的听力训练材料的难易度往往低于阅读材料,但就整体而言,学生的听力水平仍低于阅读水平。实质上,这种情况的产生与外语教学环境中听读心理活动过程的特点有关。
在母语学习中,从技能的发展顺序看,听说先于读写,即首先在大脑中建立语言的语音特征图式和其相对应的有关客观世界相互关系的图式;然后在大脑中建立语言的字符特征图式,即在听说的基础上进展到读写。当然,听读的心理活动过程要比读的心理活动过程复杂一些。在外语环境中,听读的心理活动过程与母语环境中的情况不同,其特点如下。
(三)听力与读者的记忆力
听并非是被动消极的,它不是一种单纯的语言信息解码过程,它是一个主动积极的对信息进行认知加工的心理语言过程。从外部的声音信号到内部的听觉理解大致经历三个阶段:首先,听觉器官对连续音流的感知与切分,即辨认出连续音流中的各个语句成分或片段;第二,将辨认出的句子或片段“留住”(即短时记忆),并迅速不断地与前后的其它片段相联系(即构成句法关系);最后,经过辨认和联系的原语句以高度简缩的形式(冗余部分被排除)形成意思并储入长时记忆,至此理解完成。从这一构成看,记忆与听力理解密切相关。在听的过程中,对语言信号所产生的记忆是在短时内完成的,因此记忆的痕迹十分肤浅,其保持量也相当有限。心理语言学家将这种记忆称之为瞬时记忆和短时记忆,这两种记忆是听力理解的依据。换言之,在听的过程中,人脑与其所获得的语言信号之间形成了某种瞬时或短时的联系,而人们的思维正是凭借这种联系去分析、辨认语言信号的,同时运用已有的语言知识和背景知识采取一系列认知策略,然后把信号以文字的形式反映出来,达到理解。但问题是瞬时记忆和短时记忆所保持的时间很短,在听力范围内,瞬时记忆保持时间仅为0.25—2秒,而短时记忆所保持的时间最多也不超过1分钟,这样就给听力理解带来一定的局限性,大大增加了听力理解的难度。
此外,短时记忆的音量是+7,因而为了防止遗忘,使交际活动能顺利延续,就要及时、快速处理语音和做出反应。
另一方面,学习者理解过程中存在的负迁移也对听力产生很大干扰。当学习者用已知的语言事实去补足信息链上所缺的某些环节或用已知知识推理、分析、判断某些事物时,他总是受到某种思维定势的干扰——即用母语的某种约定俗成的思维方式去考虑它、理解它和判断它,因此,这种负迁移就自然地对记忆的产生、保留以及对语言信号的解码产生了障碍。
(四)听力与语言能力
传统的教学中,听的活动一般包括在以句型或课文为中心的综合教学中,着重于语言形式的听辨和记忆;信息的输入,即以语篇内容为目的的听的活动明显不足。实质上,句型中围绕语言形式的听从严格意义上说并非是"真正的"听,这一点,可从以下几个方面解释。
第一,语言形式的操练往往注重音素和音素群的区别和辩认,注重音位的变化,注意词与词间的语法关系等,然而,对这些知识的操练和掌握,并不一定意味着学习者能在实际使用语言中,演绎性地运用这些知识。学习者对一种新的语言的语音和音位的敏感性往往是在实际使用语言中逐渐获得的。这种敏感性的获得,不仅依靠在使用语言中演绎性地运用学过的知识,更依赖归纳性地领会和掌握相关的知识,而语言功能操练则为学生提供了学习、领会和运用听觉感知知识的机会。
第二,听是对口头信息的接受和解码,是一种最基本的交际行为。无论听什么,只有在无须注意说话人的表达形式,只注意其说话内容时,才能有效地把握信息,达到交际目的。从这一意义上说,听力教学的本意应该是使学习者获得直接听取信息的能力,即交际意义上的听力。现代语言教育学理论认为:充分的以理解语篇内容为目的的语言输入,是形成交际性听力乃至决定整个语言学习是否成功的关键;此外,有效的听力培养必须对听的技能技巧加以针对性训练。
综合上述原因,听力教学应在训练语句成分听辨的基础上,训练语篇内容的理解,同时在听速与难度上达到一定指标。
(五)听力与听者的情绪状态
近年来,不少学者在探究和调查学习策略和语言技能操练与听力理解的关系时,不同程度地发现听者情绪状态与听力理解有相关作用。
可见,听者的情绪状态是影响听力的一个主观因素。具体地说,在不具备良好的听的动机和自信心的情况下,听者的注意力往往容易分散,从而干扰听的过程。这就是所谓语言输入中的"情感过滤"问题。
二、解决途径
通过对上述几对关系的探究,以下几点在初中英语教学中值得注意。
(一)带着问题训练 在日常教学中,我们经常发现许多学生完整地听完两遍听力材料,仍然没有真正听懂,甚 至无法提取出更多的关键词,许多学生跟不上材料的朗读速度,不能做出快速的反应。在这种 情况下,教师可以在听力训练之前,带领学生先有针对性地阅读题目,找出题目中的关键内 容,可以在题与题之间的间隔时间内,迅速浏览下一道题目的主旨问题,先对听力的整体范围 做出一个大致的了解,然后带着问题去听材料。此外,在日常教学中,要注意加强学生的语速 训练,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应变能力。
(二)重视各单元的词汇和听力训练 第一,鼓励学生扩大阅读范围,积累词汇。词汇的积累是学好英语的关键,因此必须要让 学生熟记已学过的词汇,要经常复习,以防遗忘;第二,教师要读,对于阅读中遇到的词汇(尤其是生词)要做适当记录,同时要多阅读介绍异国风土人情和 文化习俗的文章;第三,加紧专项训练。在日常课堂上所做的训练有着一定的局限性,听力训 练要想得到良好的效果利用仅有课堂的时间是远远不够的,因此,教师要设置配套的训练题, 给学生提供更多的训练机会。
(三)多角度挖掘新资源 英语听力水平的提升并不能一蹴而就,而是需要日复一日的坚持和科学的训练。因此在课 堂听力训练之外,还要充分利用好课余时间。课外活动是教学的辅助手段,有利于激发兴趣, 增长知识,开阔视野,发展智力和个性,培养能力。因此,教师可以有针对性地根据学生的现 有听力基础举办一些趣味性的课外活动,例如,播放简单的英语原声短片,让学生在看过短片 后用英语复述短片的内容,或者组织英语歌曲、朗读比赛,还可以要求学生收看英语频道节目 并做好笔记等。
(四)重点把握关键词 通常来说,学生有可能不能彻底听清、听懂每一个音素、音节、单词或词组,但只要学生 听清了关键词或关键因素,同样可以做出正确的回答。在听短文时,由于短文较长,为了避免 听了这句忘了那句,可对文中一些关键词如时间、地点、人名、年龄等做一些快速地记录。在 日常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教会学生把握重点的关键词,学习扫清听力障碍的方法,帮助学生养 成良好的听力习惯。
(五)听力训练要贯穿常规教学的始终 从本质上来说,英语听力是语音、语法、词汇综合应用的能力,在信息反映到大脑的一瞬 间,听者必须将所有英语知识调动起来去听音辨义,这一过程不仅涉及英语语音、语法、词汇 等基础知识,还涉及对有关事物背景知识的熟悉程度及个人经验和参与程度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