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洋特色校本课程开发中的课程设置误区澄清

发表时间:2020/7/27   来源:《中小学教育》2020年2月6期   作者:吴均筠
[导读] 甄选自身的切合点,精编课程、循序渐进,联合多股力量,形成学校自身特色的“海洋特色校本课程”。
         [摘 要]海南省因其地理环境特点,许多中小学开设“海洋特色校本课程”,但在课程的设置中存在着对“海洋特色”界定不清、课程单一、不适合学校自身的问题。学校应明确范围、甄选自身的切合点,精编课程、循序渐进,联合多股力量,形成学校自身特色的“海洋特色校本课程”。
[关键词]海洋特色校本课程;海洋特色;学校特色;

一、认识误区
“海洋”这个词富含的意义极广,自古就有“海纳百川”之意,而“海洋特色校本课程”其包含的内容也是丰富多彩,给了学校很大的选择空间。海,包容万物,其海洋自身就有我们教育可以挖掘的许多精神,例如其“博大”,我们可以教授于学生做人之宽广的胸怀,“退一步海阔天空”;大海的“汹涌澎湃”,我们可以教授给学生海洋中蕴含着巨大的能力,这是生命力的体现,这是激情澎湃;等等。可见得,在海南岛,培养学生的海洋素养是有雄厚的基础、丰富的资源的,也是海南的学校设计海洋校本课程的初衷。海洋素养是一种综合素养,综合素养获得最有效的途径是实践,实践的前提是学习方式的转变。【1】学校可以在校本课程的设置中,选择一个适合自身的切入点,研发海洋特色的校本课程,以校本课程的形式培养学生的海洋素养,注重学习方式的实践性、综合性。
但面对着“海洋特色校本课程”的热潮,以“小水滴”、“小螺号”等命名的校本课程如雨后春笋一般开始在海南省的中小学中开展。其中当然不妨一些做得好的,其效果我们也是有目共睹,但也有一些学校盲目跟风,未立足于自身的条件,就硬开、乱开、盲开,这样的课程不但没有达到培养学生海洋综合素质的目的,还在无形之中给学生和老师增加了负担。在海南岛这片土地上,可以以“海洋特色”做出很多的“新花样”,我们有着丰富的物质资源和精神资源可以深入挖掘,但是现在太多的学校只为跟风,而失去了做校本课程的初心,追根溯源,还是在海洋特色校本课程的课程设置中存在误区,对于“海洋特色”的理解不够。一些学校急于求成,没有对“海洋特色”进行深刻理解和深入挖掘,因在课程的设计中存在问题,其在校本课程的实施过程当中容易陷入迷茫,过于广泛而难以精深,教育效果大大减半。

(一)“海洋特色”的界定不清
“海洋特色校本课程”其中的“海洋特色”绝不单单是海洋这个自然环境所蕴含的那些意义,在海南岛,学校在课程的设置中还可以加深学生对于自己是个“海南人”的认同感。海南省因其自身优越的自然环境,吸引着来自全国各地的人来海南生活,有许多学生的父母并不是海南省的“土著居民”,他们在家里较少接受到“热爱海南”的教育,甚至有些学生以自己的祖籍为傲。海南自身作为一个岛,自然环境的优越加上几个民族在此长久居住、相互交流,构成了它的独特的文化特点,但是海南人民的文化认同度不高,“海洋特色校本课程”的设计可以从这方面入手,深入挖掘海南岛的文化特色,加强学生的文化认同感,做出真正区别于大陆沿海地区的、属于海南岛及学校自己的校本课程,而这点正是“海洋特色校本课程”在学校得以立足之点,是校本课程这座大厦能屹立不倒的坚实地基。
博鳌论坛精神也是海南海洋文化的特色,是可以在海洋特色校本课程的设计当中继续挖掘的。在南海局势中,海南岛的地理位置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使海洋教育从传统的海洋资源、海洋环境和海洋可持续发展的海洋教育,拓展到具有“现代特征并面向未来”的国家海权、海洋安全、现代海洋经济、现代海洋综合开发、海洋生态文明等海洋教育。【2】但这点一直被很多学校忽视,被遗弃在校本课程之外。那些祖先们的顽强奋斗、不畏艰难、坚持抗争的精神,需要现在学生的学习和传承,在海南岛有这样独一无二的地理位置之下,需要海南人不忘历史,继续捍卫我国的每一寸土地。这都是“海洋特色校本课程”所蕴含的意义,海南需要真正属于自身的、区别于大陆沿海地区的“海洋特色”,而不是泛泛而谈,那就突显不出校本课程的作用了。

(二)不切合自身特点
前文列举了许多海洋特色校本课程可以包含的范围,并不是要所有的学校都包含所有,“一锅端”。更不是要海南的学校都去做海洋特色的校本课程,这只是给海南的学校一些做 校本课程的可开发的思路。课程开发是一个连续的动态过程,具有生成性,如果没有这种生成性,很容易导致理想课程与现实课程的疏离【3】,海南还有很多独属本地的特色,例如黎族文化、五指山文化等等,只要适合学校自身,学校能从当中找到可开发设置之处,或将当地特色与海洋特色相结合,就可以做出有特色的、内容丰富的校本课程。最重要的还是要学校对海洋特色理解清楚、对自身文化历史了解清楚,从当中找到连接点,深入挖掘进行设置。学校在挖掘海洋文化的同时,要根据学校自身的特色和条件,选择合适本校的方面进行构造、设置属于本校独一无二的校本课程。对于“海洋特色”的甄选,绝不是某些领导脑袋一拍就可以得到的,这样的校本课程难有在这所学校发展下去的根基。一颗好种子,没有适合生长的土壤和环境,也难以长成大树。校本课程本就是学校在实施好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的前提下, 自己开发的、适合本校实际的、具有学校自身特点的课程【4】。一旦失去了学校自身的特点,就容易变成“市本课程”、“省本课程”,也就失去了校本课程的意义。
“海洋特色校本课程”的魅力之大就在于它的可挖掘、可选择范围之广阔、可持续发展的路途长。没有什么课程是一成不变的,教育的目的就是为社会培养人,为未来培养人,校本课程必须结合当下的环境和背景不断进行改革,在一次次的进步当中,学校也可在此找出更切合自身的方式去开展自己的“海洋特色校本课程”。

(三)课程构成单一
在确立海洋特色之后,这样的校本课程绝不是另起炉灶,不是简单的多设置一门课、多一本教材、多几项作业就可以称之为建立了“海洋特色校本课程”,真正的“海洋特色校本课程”在设置中应注意将其深入多门学科,做好海洋特色与各门学科的紧密结合,让学生不仅是在校园生活中更是在日常生活中体验海洋的魅力,沉浸在海洋文化当中。

“海洋特色校本课程”不是硬邦邦、冷冰冰直接塞进学生的课本里的,而是涓涓细流、去形式化融入在学生个体之中的,在学生身上留下海洋的烙印,增强学生作为海南人的自我认同感,让校本课程真正的育人。
海洋特色校本课程的课程目标应明确、突出海洋特色。在让学生了解文史资料等客观资料之后,更为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品质。学校的海洋文化特色教育,不仅是要创建海洋科普教育平台,更是要将海洋精神与学校育人目标紧密结合,创新德育活动,丰富特色课程,共同为教育总目标服务。【5】现在很多学校开设的海洋特色校本课程的课程目标不够明确,出现泛化、不具有针对性、与平时的课程教学目标重复的情况。这样造成了教育浪费,不但没有很好的教育效果,还在无形中加重教师和学生的负担。当前我们一直呼吁“给学生减负”,校本课程也应当真正的减减负。海洋特色校本课程更应该追求良好的质量,而不是追求课上得多。对于课程的设置也缺乏连贯性,每节校本课程的课互相分离而缺乏循序渐进,重点不够突出。
在课程的内容设置上,多数学校停留在教授学生关于自然、社会等的发展规律的基础知识上,个别学校有些课程还增加了一些智力、操作技能的知识经验的教授,例如帆船的模型制作、海钓的技能知识培训等。但对于海洋特色的、学生可培养的品质上却没有多加重视,例如培养学生海洋的环保意识、捍卫我国南海每一片海域、学习自古海南渔民艰苦奋斗的精神等,这些都是海洋特色校本课程所包含着的,以塑造学生人格品质为目的的课程内容却极少被涉及。
很多的学校拿出了种类繁多的校本课程教材,却难拿出几节精品的校本课程,其实这是校本课程实施的悲哀。课程设置的不合理导致教师在讲授校本课程的时候,照本宣科、教学方法单一、评价也不够多元化。这样的校本课程是难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的,也很难引发他们自己的思考。校本课程作为非强制性要求的课程,是希望学生们可以在这样的教育之后,真正学到知识,培养品质,吸引学生的兴趣,倘若学生可以在海洋特色校本课程当中培养自己的兴趣,拥有课外的爱好和特长,对于学生的成长是非常有帮助的,也有利于增长他们的自信心和成就感。这就要求课程在设置中既有“主心骨”,又有很大的让教师进行发挥的自由之处,以促进学生多方面发展。

二、举措
(一)明确范围,依据自身情况甄选切入点
学校开发海洋特色校本课程的第一步,应先明确学校自身的特点。例如,在地理位置上,是否与哪一片海域离得最近,那片海域有什么特点、有什么历史事件;在学校的校园文化、学校历史当中有哪一些是可以与“海洋特色”进行紧密联系的;在师资力量上,都有哪些教师可以开设什么样的海洋特色的课程,有什么可以利用的社会资源等等。在充分的挖掘学校自身与海洋的联系点之后,应明确开设“海洋特色校本课程”的课程目标,通过这样的校本课程教育之后,希望学生获得什么知识和技能、培养学生的什么品质。只有真的将学校自身与“海洋”紧密的联结起来了,才能增加师生对本校本课程的认同感,调动师生的积极性,这样的校本课程才能有生命力,从而真正达到育人的目的。
明确“海洋特色校本课程”的范围,将校本课程做出层次性,逐步升华,学生才能真正的在这样的校本课程之下获得教育,而不是“隔靴搔痒”,停留于表面。学校可以增设保护海洋环境的课程,课堂上可放些海洋污染的材料,让学生明白海洋保护的必要性和紧迫性,更可以组织此类的活动,带学生到沙滩上捡垃圾等等,树立他们保护环境的意识。影响学生,也能影响到家长,带动家长也一起爱护我们的大海、爱护我们的环境,逐渐辐射,这样,“海洋特色校本课程”就能有极大的带动力和影响力,走出校门。学校在自身条件允许的情况下,还可开设南海局势问题的一系列课程,培养学生的爱国精神。可以邀请一些专业人士以讲座的形式给学生们分析南海的局势和我国的态度,培养学生的政治素养。

(二)精编课程、循序渐进
校本课程应做到课时少,但内容精,每节课相互衔接又具有统一性,“实施全面覆盖与兴趣个体相结合,构建立体化的海洋教育课程体系,海洋教育课程内容、实施形式多样化。”【6】教学目标必须明确,学校根据“海洋特色校本课程”的教育,希望学生可以达成的目标,进行进一步的设计安排,过程合理、目标可达。
高低年级的海洋特色校本课程应当循序渐进、适应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学校可以在低年级以趣味故事、气候地形等特点为主,高年级以海洋文化、环保、南海问题为主,以此循序渐进,以自身实际情况加以编排。紧密结合当前的时代背景和社会热点,同时考虑学生的理解能力、可接受程度。
教学方式多样化,课程形式灵活,做到“形散神不散”。教学手段应为教学目的服务,运用恰当的教学手段可以达到更好的教育效果。在高年级课堂,更可以大胆的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上课形式,以学生为主导。这样的多形式教学也可给校本课程增色,调动师生的积极性。
因教学方式多样化,教师的评价也应做到多元化。教师在此可鼓励学生发散思维,只要展现自己所学,就可作为评价的依据。这样,海洋特色校本课程将在校园的每个角落里散发勃勃生机。

(三)形成合力、融会贯通
“海洋特色校本课程”所涉及的范围之广,也鼓励了各个学科的教师可以将本学科的教学内容与其结合起来,既可以丰富教学内容,也可以贴近学生的生活,以更加生动的形式讲授知识点。在课程设置中注意动员学校全体教师的力量,在校园教学当中形成一股合力,将“海洋精神”融会贯通。学校也可向社会、高校寻求帮助,设置更为丰富的校本课程。有学校积极向社会机构寻求合作,邀请有资质的帆船手给学生开设帆船课,学生在自身有条件的情况下可以深入学习。泉州一所中学更是和泉州海洋与渔业局、泉州海外交通史博物馆等单位建立了长期合作关系,在课程开设过程中,教师可以定期组织学生前往上述单位参观访学。
[参考文献]
[1]郭妙琴.如何实施海洋教育课程[J].人民教育,2015(22):48-51.
[2]徐朝挺.现代海洋教育内容体系建构与区域推进策略[J].上海教育科研,2016(03):83-85.
[3]崔允漷,杜萍.校本课程开发:辩护与批判[J].教育发展研究,1999(11):32-36.
[4]许洁英.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的含义、目的及地位[J].教育研究,2005(08):32-35+57.
[5]季惠红.海洋文化教育特色的校本课程设计与实施[J].基础教育参考,2017(01):75-76.
[6]白文昊.海洋教育校本课程的实施现状分析——以石老人小学为例[J].亚太教育,2015(30):14.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