充分利用美好阅读,提高学生阅读素养

发表时间:2020/7/27   来源:《中小学教育》2020年2月6期   作者:曾小娟
[导读] 如何才能使阅读教学变得有实效,使学生真正在阅读中培养能力,提高阅读素养呢?通过多年的教学实践,我认为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在《新课标》中,这样指出: “语文课程应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指导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语文丰富语言的积累,培育语感发展思维,使他们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语文课程还应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德、智、体、美的和谐发展”。语文素养包含的基本内涵和要素很多。在此形势下教师如何在课堂教学中逐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严峻的问题。阅读教学是语文教学中不可或缺的重要手段,它既可以引领学生有效地解读文本,又可以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提高学生的阅读素养。那么,如何才能使阅读教学变得有实效,使学生真正在阅读中培养能力,提高阅读素养呢?通过多年的教学实践,我认为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充分利用美好阅读,走进文本,深入解读,让学生把被动阅读转换为主动阅读。
        语文课程含有丰富的情感,丰富的人文内涵。对人的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对学生心灵的震撼是极其深远的。所以我们在教学中要重视语文课程对学生“思想情感、思维品质、审美情趣”的培养,加深、加强人文性、情感性的熏陶和感染。充分利用美好阅读,把学生带进教材,深入解读文本,让学生在阅读课本的过程中,直接体验作品的人文性、工具性,是一种很好的教学方法。
        大多数教师在阅读教学中常常无视学生的自主性。借助教学参考资料,生硬地介绍作品的时代背景、作者和主题思想,分析作品的写作特色,这样做往往使一篇美文生生肢解了,而学生则在这样的阅读教学中成为被动的接受者,接受的是老师对作品的解读,而不是自己对作品的自主阅读。实际上,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注重学习方法的指导,放手让学生自主阅读。俗话说:“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 每个人对文本的解读都有自己不同的看法。而对文本的解读直接影响着语言文字的听说读写训练。听说读写得能力是学生语文素养要素之一。且是否深入的解读文本,影响着课堂的流动,影响着课堂的生命。所以深入解读文本,指导学生个性化的解读,能更有效的提高学生的阅读素养。放手让学生去读,相信他们一定能读出别样的精彩,教师只要成为一个引领者、启发者足矣。这样的阅读教学一定是轻松的、卓有成效的。
        二、充分利用美好阅读,让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丰厚学生的文化底蕴。
        语文素养是学习所有科学知识、从事各种社会工作必不可少的基础素养。光靠教材的几篇文章,学生要学会表达是不可能的。所以,不但要带学生走进文本,还要带着学生走出教材,扩大他们阅读范围,养成课外阅读的好习惯,丰厚学生的文化底蕴。
        人们常说:“好的习惯是通向成功的基石。”阅读习惯的好坏对于学生的阅读效果非常重要。如果不培养学生养成自觉、专心的习惯,阅读就会毫无效果。
        首先,在教学中,我们要上好学校开设的阅读课,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首先,要提醒学生在阅读时静下心来这样才有可能融入文本,真正做到批文入境,与作者产生情感共鸣;其次,鼓励学生在阅读中不断提出问题,以达到理解文章的目的; 再者,还要让学生养成阅读时勤动笔的习惯,可以摘抄优美的词句、段落,也可以在文章中作出记号和批语,有必要的话还可以写读后感。在阅读课上,我们以教材配套的课外阅读读物为载体,教给学生读书的方法,要做到“不动笔墨不读书”“边读书边思考”。

例如要求学生在读书的时候用“△”标出优美词语,用“~~~”划出优美句子,并写出简单的阅读心得。使阅读活动由被动接受变为主动探究,调动了学生读书的积极性。让学生真正体会到,我读书我快乐。特别是在低年级段,就让学生慢慢养成做好读书笔记的习惯。因低年级学生能力有限,教师可以要求学生把读书笔记做的简短些,但坚持写好读书笔记的意识培养是很重要的。这对学生一生语文素养的提高都是有很大帮助的。充分利用美好阅读,让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会让阅读教学更加省力、高效,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其次,引导学生进行课外资料的搜集,延伸文本,丰富学生知识,提高阅读素养。每一节语文课留出3至5分钟给学生扩展阅读和本次课文有关的材料,或做一些与课文有关的实验,让学生有新的感受和新的体验,从而增强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阅读素养在潜移默化中得到提升。比如,学习完《新型玻璃》这一课后,可以开展一个“商品促销”活动,帮助学生熟悉说明文的写作特点,训练学生用说明的方法来表达的能力。再比如,学完《圆明园的毁灭》一课,学生可以在网络课室里观看圆明园的有关视频,并让学生到网上查阅了解圆明园的毁灭过程。这样既拓展了学生关注社会的视野,也陶冶了学生的爱国情操。
        再次,做好课外阅读的指导,培养学生良好的读书习惯,在读中积累语言,体会读书的乐趣,提高学生的阅读素养。我们在上好阅读教学的基础上,对自己所带的班级,制定长期的课外阅读的计划,指导学生有效有序开展课外阅读,扩大阅读量,从大量的课外阅读中汲取养料。低年级:童话、神化故事为主。中年级:科普读物、成语故事、寓言故事为主;高年级:少年版本的中外小说名著为主以及现代散文。组织学生交换阅读,建立班级图书角。定期在班内组织读书交流会,让学生汇报读书心得。也可以师生共读一本书,利用阅读课的时间,进行交流。
        三、充分利用美好阅读,创设阅读情境,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学生一旦对阅读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就会把读书看成是一大乐事,就会释放巨大的潜能,觉得越读越有兴趣,越读越想读。那么,怎样才能达到这样的效果呢?那就是在美好阅读中为学生创造阅读的情境,让他们身临其境,走进人物、走进作者、走进故事,调动学生阅读的兴趣。使学生不断产生阅读愿望,当学生怀着某种愿望或为达到某种愿望而进行阅读活动,他的整个阅读过程会始终充满着阅读的期待、思索和探索,始终保持着阅读兴趣,阅读成为学生轻松愉快自主建构的过程。阅读教学结束后,教师要根据所学内容激发学生课外阅读相关内容的兴趣,将学生阅读的视野拓展到更广阔的领域。这样,学生就会始终保持自主探索的浓厚的阅读兴趣。这对于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无疑是非常重要的。
        四、充分利用美好阅读,培养学生对文章的感悟能力。
        语言是表情达意的工具。理解语言,不仅要理解语言所表达的具体内容,还要体会蕴含在语言中的感情,特别是作者不直接表达的、比较含蓄的情感。因此,感悟作品,对学生来说也是极为重要的。
        如《草原》一课教学中,教师课前可播放描绘草原景色的课件,创设情景,让学生入情入境,从而激起学习课文的兴趣。教师在教学时抓住景物特点品词析句,先读出感受再读出情感,从而体会作者的情感,然后把作者的感悟转化为自己的感悟。这样,教师通过引导学生感悟作品,加深了学生对作品的理解,从而提高了学生的理解能力和阅读水平。
        总之,提高小学生的阅读素养需要我们小学语文教师的辛勤耕耘,绝不是依赖老师的一朝一夕,而是在不断积累与实际中,去体会和领悟的。通过这些有效的教学手段,我们的阅读教学一定会收到实效,学生的阅读能力和阅读素养一定会得到提高。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