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不断重视人文精神培养的形势下,语文教学又在人文熏陶的过程中承担着重要而艰巨的任务。那么,我们首先有必要先对人文知识有一个较为清楚的认识,经大量研究人员的研究,对人文知识的特点概括如下:以人为中心的知识;以整体的理解而获得;内容涉及人的道德价值文化以及人的情感体验生活意义;与人的生活的理想生活的意义有关,是人类的自我理解是人类精神的创造与想象;偏向非实用性;求善求美,是人类生活的真正表达。
《新课程标准》写到“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学生对语文材料的反应又往往是多元的。因此,应该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注意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同时也应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语文教师在实施语文教学的过程中,应该自觉地重视并实施人文教育。
语文教师如何在教学过程中去抵制这种现实洪流对自己教学的冲击,另辟蹊径,努力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呢?谈写作中培养人文精神之前,我想先在这里重提语文精神。什么是语文精神?“说到底就是丰富的情感,深厚的人文,就是心灵的感动,思想的震撼。情感,是语文精神的核心。语文,就是要培养学生对真善美的向往,对理想与未来的追求,对自然与人生的关怀。特别要充实被自然和美的事物感动的情操,培养健康有活力的生活态度。”中小学生奠定了这样的“精神底子”,“以后无论遇到什么艰难曲折,经历了怎样的人生的、精神的危机,都能从容应对,坚守住基本的精神防线,始终保持积极向上的精神态势,不至于在精神上被压垮。——《中学语文教与学》《找回失落的语文精神》从这一观点出发,语文精神的性质决定了写作的精神,语文的人文精神的重视决定了写作过程中应对人文精神的重视。从这一点出发,我们在写作的过程中对人文精神的重视也是对语文精神的维护甚至是弘扬,我们从某种意义上成了语文精神的维护者。
在《新课程标准》中,对学生写作的评价在情感方面也作出了作出了要求:写作评价要根据各学段的目标,综合考察学生作文水平的发展状况,应重视对写作的过程与方法、情感与态度的评价,如是否有写作的兴趣和良好的习惯,是否表达了真情实感,对有创意的表达应予鼓励。
学生要写出富有情感,富有哲理的文章,语文教师在指导的过程中更多的不是对学生写作技巧的指导,因为作文之道,在于抒情,在于表意。文章不是写作理论的创造物,文章更不是写作技巧的堆砌。写作的根本在于情感,在于对社会对自然的观察、思考、理解和探索。一篇好文章,它的思想、情感是第一位的,写作技巧是第二位的。技巧服从于思想情感的需要,而不是服从于写作理论的规定。“作家不是教出来的,实际上就是说,靠传授写作理论、写作技巧培养不出作家的。韩寒的作文写得好,我想,他会说,他的作文不是老师教出来的。也许,在作文教学的启蒙阶段,‘训练规程’和‘诱导’为主的作文教学,要比理论在先的方法实用一些,有效一些。”——《中学语文教学》学生在写作的过程中,充分挖掘自己的潜能,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让他们在知识的海洋中遨游过程中,面对灿烂的中华与世界文化能够在面前展现出无数感人的动感画面,在内心中掀起波澜壮阔的情感画面。比如能够想到“开天辟地的盘古,以身补天的女娲,用刚与柔成就了远古人类对世界与宇宙浪漫的想象;填海的精卫,逐日的夸父,用血与肉书写了所有生命对自由与光明不朽的追求。”只有不断地对历史,对现实,对生活,对人与人之间的丰富的情感有更多的思考,让自己成为一个富有情感的人,一个有头脑,有爱心的人。
我们如何培养学生的丰富情感,培养他们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伦理观?笔者认为让学生在平时的教学中受到人文精神的熏陶。让他们阅读人文性强的作品,让他们首先在别人的作品感受以人为本,善待自然,善待人类的崇高情感;让他们有崇高的理想,有纯洁的心灵,有丰富的爱心。此外,我们要在校园中营造一种人文素质教育的氛围创造一个富有时代美感的文化活动空间,把语文教学的课堂变成一个充满人文色彩的乐园,让学生在古今中外文化艺术的氛围中受到华夏人文的熏陶感染。柳斌同志多次强调要加强人文素质教育,并引述一首诗赞美中华文化:“什么是中国:是长城、泰山、长江、黄河;是秦时明月汉时关;是秦皇、汉武;是楚辞、汉赋、宋词、明清小说;是春节的鞭炮、端午的粽子、中秋的月饼。”他们受到这样一种情感的熏陶,他们怎能不在自己的文章充分而恰当地表现出来。
我在一篇文章中看到对语文的这么一段赞美之辞:因着语文,我们收藏了春的温馨、夏的火热、秋的丰硕、冬的冷峻;因着语文,我们领略了北国的冰雪,南疆的椰林,西域的雄鹰,东海的潮汐。……一分一秒的年华、一朵一朵的笑靥,一句句清风的低语、一帧季节的像片,一些黎明、一些黑夜,发黄的故事、春天的屋檐……一并装入生命的全部流程中,一遍又一遍地再读。让我们的心牵着我们的手,在语文的世界里徐徐穿行,在真实与浪漫中徐徐穿行。——《中学语文教与学·语文天生浪漫》看到这样的语言,怎能不说我们激动与兴奋,它描绘了怎样的一个语文世界,它给我们这些热爱语文的多少的鼓舞。同时,我们也应该让我们的学生在写作的过程进一步丰富本来就浪漫的语文,要做到这一点,除要让学生在课堂上受到情感与美感的熏陶外,我们也要让学生自己去深入生活,去理解生活中蕴含的深刻而丰富的哲理。
生活对我们的写作非常重要。生活是文学创作的源泉,这早已不是人间的秘密,不是生活的秘密,更不是文学创作的秘密。陆放翁先生在诗中说“汝果欲学诗,功夫在诗外”,这实际上是告诫写作者应该去努力的去体验生活,积累丰富的生活经验。如果没有深厚的生活与文化阅历,他们也只能是“少年不识愁滋味,独上高楼,独上高楼强说愁”。中学生的生活经历受他们生活的空间的限制,自然在生活中接触的对象也在一定的局限,他们不可能有很丰富的人生阅历。他们对生活的了解,对社会生活的理解,往往要通过一些载体间接的获得。以前,他们主要来自书本,自然书本质量的高低很大程度上会影响学生的成长;如今,宣传媒体增多,学生获取知识的渠道表现为多样性与复杂性。这也许对他们知识面的扩展,对他们经验的积累是有好处的。
在学生对生活的思考过程中,我们要引导学生弄清楚生活中的对错的评价标准,让他们有正确的是非观。我们需要学生的丰富情感,需要学生写出内心的感受,但我们更需要学生对生活,对情感的正确的理解,对事物的正确的情感释放。让他们在阅读陶渊明清新淡雅的田园诗,谢灵运略显玄微的山水诗,能读出的是“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的贵清真,法自然的文化精神;屈原悲愤恸绝的抒情诗,杜甫抑郁顿挫的写实诗,能读出来的是“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叫我不得开心颜”的凝血泪,显傲骨的文人气节。他们只有明白这一点,他们的作文中才会有正确的情感抒发。他们才会在文章中表现对生活,对社会,对他人的负责的精神,这样的情感才能真正打动别人的心,让别人与自己一起分享创作的快乐,分享自己的痛苦,与自己一起笑,一起哭。
我们完全有理由让学生热爱语文,热爱中华灿烂的文化,对中华文化有独特的情感。叶圣陶先生谈到读文学作品的时候如是说:“作者思有路,循路识斯真。作者胸有境,入境与亲始。一字未宜忽,语语悟其神。”那么我们为何不可以让我们的学生定出同样具有思路清晰,情感丰富的文章呢?只要我们努力,我们一定可以让学生用人文的精神指导他们的写作,在他们的写作过程中受到人文精神的熏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