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习作就是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方式,我们应该用好教材,帮助学生积累语言,习得方法,运用方法。
关键词: 教材 习作 策略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提出:“语文教学要注重语言的感悟、积累和运用。”习作就是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方式。但知易行难,在小学语文实际教学中,教师最怕的是作文教学,学生最恐惧的仍然是写习作。“写什么”、“怎么写”的问题一直困扰着师生们。叶圣陶先生曾说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在我们的习作教学中,如何用好这个例子呢?
1.找到文本留白处练笔。
文本的“留白处”,常常是作者有意而为,这些地方的描写言简意赅,给人留下极为丰富的想象空间,把它们作为写作素材,变概括为具体,变抽象为形象,赋予语言更为深远的意蕴,加深对文本的感悟和理解,升华对主人公的情感。
比如:《小萝卜头》一文中写到“小萝卜头轻轻捧着那只小虫子,唯恐伤害了它。”看着这只小虫子,小萝卜头会想什么、会说什么呢?这时候,我们就可以组织学生尝试进行动作、心理活动的描写。《鱼市场的快乐》一文中写到“他们面带笑容,像合作极好的棒球队员,让冰冻的鱼像棒球一样,在空中飞来飞去”, 我们可以对鱼贩们卖鱼时的动作、神态、语言进行扩写,以此来训练人物的细节描写。
当学生深入文本情景中,就可能与作者感同身受,想象中的情节才会自然生发。这样的练笔既有助于文本的解读深究,也有利于开发孩子思维的广度和深度。
2.抓住文本经典句段练笔。
教材中有许多文质兼美的文章,其中的经典句式有的朗朗上口,有的描摹生动,有的刻画细腻,有的叙述准确,对学生有很好的示范和借鉴作用,在教学设计时,我们要敏锐地捕捉提取,并引导孩子主动练习,引发思考,留下印象,积累鲜活灵动的语言。
比如:《瀑布》中“……好像叠叠的浪涌上岸滩,又像阵阵的风吹过松林。”我们可以训练学生用“像……像……”的句式仿写远望瀑布的外形。在此基础上,再自主选择一种事物,用比喻的方式写其外形。
学生对经典语句的模仿更是具有特殊的意义,从事物外在的表现,到揣摩事物的内在本质,我们往往认为的难句,在他们的唇齿之间非常自然地蹦了出来,作为一个语文教师,千万不可丢弃这大好的机会。
3.借助文本插图想象练笔。
教材的插图是根据课文内容绘制的,把语言文字转变成直观形象的图画,突出了课文的人物形象,强调了文本的主题思想,是帮助学生理解词句、理解文本内容的重要途径,同时,也是还原语言文字,生发思想情感,培养学生习作能力的最好材料。
比如《西门豹》一文中“西门豹看着漳河,官绅们面面相觑”这幅插图,我们可以通过对人物的动作、神态描写,体会西门豹的有勇有谋。《军神》一文中配有一幅刘伯承手术中的插图,教学时,我们可以抓住刘伯承手术中的神态、动作、声音、感受来描写,加深对他意志如钢的体会。
插图的练笔,有学习课文的情感基础,有文本语言的前期铺垫,每一类型的孩子都有自己语言的起点,不一定人人信手拈来,但个个绝对是有文可依,有话可说。孩子的习作生长即可见一斑。
4.走进诗词意境描述画面。
古诗词言简意丰,具有凝练和跳跃的特点,极为有限的文字能够描摹层次清晰的画面,能够碰触遥远年代的音响,能够悄然闯入诗人起伏跌宕的内心世界。反复朗读、积累背诵不失为学习诗词的好方法,如若调动学生丰富的想象,赋予学生生动的感知体验,诗词原有的鲜活生命将在想象中得以还原。
《竹石》一诗中写到“千磨万击还坚劲”, 我们就可以引导学生想象:炎炎烈日下、数九寒冬里、风霜秋雨中、大雪纷飞时……各种情境下竹子的表现,以此感受它不屈不挠的形象。《望洞庭》中的“遥望洞庭山水色,白银盘里一青螺”,我们就可以借助插图,抓住洞庭湖、君山的特点,展开想象进行描写。
像这样子可供练笔的诗句,在《元日》《惠崇春江晚景》等诗中都能找到。只有当学生在不同诗句中得到了风格迥异的情感体验,从对诗句中事物的感悟,到诗词意象的提炼,与作者的情感不断发生碰撞、共鸣,才能提升对古代诗词的欣赏品味。
现行教材中可供练笔的素材无处不在,只要我们潜心挖掘,必定能帮助学生发展思维能力和创新精神,也能帮助学生加深对课文的理解,从而循序渐进地提高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
参考文献:
【1】谷翔. 小学高段语文随文练笔研究[D]. 2019.
【2】裔兆干. 阅读教学中随文练笔的策略研究[J]. 小学生作文辅导:读写双赢, 2019(7):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