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价不是筛子而是“泵”

发表时间:2020/7/27   来源:《中小学教育》2020年2月6期   作者:孙莉平
[导读] 如何正确、合理地评价每一位学生,这是作为一名教师在思想道德上和教学上的一门艺术。
        摘要:如何正确、合理地评价每一位学生,这是作为一名教师在思想道德上和教学上的一门艺术。新课程倡导要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不能单纯以考试成绩评价学生,这就要求教师把自己定位为学生学习的服务者、组织者、促进者、启发者、帮助者、激励者,真正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实现以评价促进学生发展。
        关键字:评价;筛子;泵;发展
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说过:“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的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在教育教学实践中,评价自始至终贯穿其中,这对教师的教、学生的学有着重要的作用。如何正确、合理地评价每一位学生,这是作为一名教师在思想道德上和教学上的一门艺术。教师评价活动的本质在于激励学生的学习活动,激起他们的求知欲和积极的情绪,使他们充满获得成功的信心,帮助他们奋发上进,纠正错误,克服前进道路上的困难。
        一、评价不是甄别而是激励
苏霍姆林斯基认为:“人的内心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那就是渴望被人赏识,而儿童这方面的需要更为强烈。”研究表明,学生数学学习的效果和创造能力与他对数学的知识、态度和情感有着密切的关系。学生对数学的知识、态度和情感与其在数学认识上的发展并不是割裂的,它们一同发展,并相互影响和促进。因此,了解学生对数学的认识、态度与情感,有助于教师为学生创设一个有利于开展创造性思维活动的条件,了解学生的数学学习行为,诊断他在数学学习上困难的原因,以便有针对性地制定个别化教学策略。他是单亲家庭里的孩子,从小脾气就比较古怪,有点乖戾,对于老师他总是离的远远的,从不和我交谈。那天我在课上对他提了问题,他站起来脸红红的,我鼓励性的说了一句:“孩子,你能行”,接下来我总爱对他说:“孩子,你能行!”。出乎意料的他看到我时,会冲我喊:“老师好”,下课时,总有意无意的围绕着我。接下来我提问时,他总表现出想举手而最终没有举手的情况,而我总给他一个鼓励性眼神,慢慢地他开始举起小手,大胆发言…是什么让孩子有如此大的转变,难道仅仅是一句话一个眼神吗?在反复的思索与咀嚼中,我明白了:好的课堂评价语言首先要关注学生内心体验,让学生心生愉悦的、自信满满的,使一个人发挥最佳的方法是赞美和鼓励。
        二、评价既要关注结果更要关注过程
《标准》指出:评价不仅要关注学生的学习结果,更要关注学生学习过程中的变化和发展。在教学中,教师要有睿智的思想和敏锐的目光,能够透对现象看本质,抓住结果看过程,从过程分析中归纳思维的规律和方法。数学的营养与美味绝不仅仅局限于一个知识点上,它是要给学生大的道理、大的智慧,这就需要我们老师一定要抓住数学的本质,通过有效的评价把孩子粗糙的思维变得越来越清晰,越来越有价值,使孩子们在学习上越来越自信。
在开课伊始,教师通过具体的数学情境,师生共同参与剪纸活动,呈现出一种和谐自然的课堂氛围。“你们观察这只蝴蝶,发现了什么?”在有效问题的牵动下,引导学生积极思考,每一个学生都有自己的知识、经验、思考、灵感和兴趣。因此,教师给予学生充足的时间去发现、讨论、补充、总结、评价。教师抓住两次有效时机及时评价:其一是对称轴概念的引入,“能用自己的语言简练地概括出轴对称图形的特征,你真棒。”,使学生对对称轴的定义有了更清楚的认识;其二当学生汇报完图形特点之后,“能把学过的几何图形中的轴对称图形准确地找出来,真不简单。”,“能列举生活中见到过的轴对称图形,说明你是一个热爱生活、观察入微的孩子。”,“能从前面同学的发言中受到启发,作出补充,你真是一个认真听讲、善于思考的孩子。”,营造一种平等、和谐的学习氛围,在师生共同参与下,评价功能就会凸显出来,继而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教师的课堂评价不应该只是一种形式,应该因人而异、因时而异、因课而异。只有评价语言的准确客观,并具有针对性地做出不同的评价,这样才能让学生体验到成功的喜悦。


        二、评价由定量到定性的转变
民主、平等的课堂氛围是实施课堂评价的前提和基础。在小学数学课堂上,应该通过各种途径,建立一种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营造一种师生互动、和谐自然的课堂氛围,因为在这种氛围下的评价学生容易接受,同时也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新的欲望。
一次,刘可钦老师在教学两位数乘法时,大多数学生根据主题图的情境都列出了20×3,并交流了方法。这时,刘老师发现有一个小男孩还是高高地举着手。男孩信心满满发表了自己的想法:因为每捆小树有20根,3捆就是20+20+20=60。男孩刚说完一个孩子马上就主动站起来发言,你是对的,但是这样太麻烦了,其他同学纷纷附和。那孩子立刻显得很尴尬,局促起来,不知如何是好。这时,刘老师淡淡地笑着说:“这种方法对吗?当然对的呀!只是不简便。好,快感谢大家对你的帮助。”,孩子在老师的指导下向全班同学鞠躬敬礼后,很体面地回到了座位上。
在交流算法和解答策略的时候,有些孩子的“另类”、“错误”的方法往往会受到其他学生的议论,甚至是藐视。如果此时学生的自尊心受到打击,往往就再也不愿意交流自己的想法,这对孩子的成长极为不利。刘老师不回避这样的问题,她会抓住这个孩子的想法,引导大家讨论、分析这种方法的思路和优劣,但是在最后,一定会反过来启发全班同学:“是谁引发了我们的争论?没有他的贡献,就没有我们精彩的讨论,我们一起来感谢他。”
像这样充满智慧和人情味的评价,这些看似平常而又不平常的话语,是孩子们的阳光,是课堂的生命,极大地激发孩子们的兴趣和主动参与的积极性,为学生的发展提供了时间和空间,不断地激励孩子从成功走向成功。这样,学生才愿意交流自己的真实想法,也只有这样才能慢慢形成崇尚真实的表达交流的课堂文化。学生也只有在不断地表达中,表达能力才能得以培养;在不断交流中,思维才能得以提升和发展,才能相互启发和影响,衍生新的智慧。
        四、评价方式由“单一”到“多元”
新一轮课程改革提出三维目标,旨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可实践中仍只突出知识与技能目标,而难及其余,“多一把尺子,就会多一批优秀的学生”。美国发展心理学家德纳的多元智能理论告诉我们:每个学生都有可以发展的潜力,只是表现的领域不同而已。由于受其遗传及生存环境等多因素影响,学生个体之间显现着多元的不均衡性,在认知方式、个性特征、学习习惯、生活特点、兴许爱好等都是千差万别的,而且就自身而言也存在着发展的方向问题,这使得每个学生发展的进程和轨迹个不相同,发展的目标也具有个性化特征。如果我们以一刀切的标准去衡量所有的学生,则会使后进生难以接受,逐渐丧失学习兴趣及自尊心、自信心。因此,我们的评价在承认个体差异的基础上应依据学生的不同个性,因材施教、因性施教,充分尊重学生的个体发展要求,正确地判断每个学生的不同特点及其发展潜力,实施分层评价,在每个学生已有基础上确定不同的“最近发展区”目标,让每个学生“跳一跳”都能摘到果子。用一句形象的比喻:评价不再是分出等级的筛子,而是激励学生发展的泵。
        参考文献:
        1.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55~78
        2.傅道春.新课程中课堂行为的变化.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12
        3.布卢姆.教育评价.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87.123 ~156
        4.杨豫晖.李铁安.义务教育课程标准(2011年版)案例式解读小学数学.教育科学出版社.2012.220~231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