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巧设复习课助学单,促进学生高阶思维的发展》

发表时间:2020/7/27   来源:《中小学教育》2020年2月6期   作者:闵晓宇
[导读] 基于此我校采用了巧设助学单的策略,引导学生进行深度学习,从而促进学生的高阶思维发展。
        在新一轮教学改革中,“先学后教”的教学模式已经被越来越多的学校认可采纳,这种教学模式为课堂教学构建了一个前置性的平台,为学生的自主学习提供了充足的时间和空间,有利于学生进行深度的数学思考。但是在实践教学中,存在许多简单的复制、机械的记忆、肤浅的理解等浅层次的先学现象,导致课堂教学也停留在浅层次上。究其原因,我们认为问题主要出在教师如何指导学生“学”上。基于此我校采用了巧设助学单的策略,引导学生进行深度学习,从而促进学生的高阶思维发展。下面我就复习课上如何巧设助学单促进学生高阶思维发展谈谈自己的看法。
一、思维可视,让学生的思维触手可及
我们复习课的助学单的第一大项就是利用“思维可视”引导学生进行单元知识的自主整理构建。“思维可视”是运用一系列图示的方法把本来不可见的思维呈现出来,使其清晰可见,是一种数学表达的高级境界。复习课上运用思维可视的策略能促使学生讲零散的知识点串成逻辑清晰、层次分明的知识网络,从而使知识更容易被理解和内化,在这个建构过程中,能使学生的提炼、概括和分析能力得到发展。
思维可视策略的操作方法很简单,就是在复习课的助学单上显示这样一道助学题“这一单元你学过了哪些内容,用你喜欢的方法整理出来”,学生往往会选择表格式、大括号式乃至思维导图式的方法进行整理。
思维可视策略在课堂上的操作程序是:自主整理后的小组交流——组际交流——自我完善。自主整理后的小组交流就是学生在课前或自己喜欢的方法对单元知识进行整理后,在课堂上现在小组内进行交流。初步交流后会选择一份比较完善的作品,在上面修改补充其他组员的有效观点,最后作为本小组的展示作品。组际交流就是一个小组上台交流以后,其他小组成员与之进行交流,或质疑或补充,老师也可以适时参与讨论,从而得到一份比较完善的作品的同时对本单元的知识进行了归纳、概括、应用,有利于培养学生知识的自主建构能力、合作交流能力、发散思维能力和创造能力,使得知识习得与能力的发展协调并进。自我完善是给学生一个自我反思、自我建构的过程,根据最后呈现的完善作品,独立修改自己的作品。
    小学生的思维正由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发展,对图示语言更加敏感,思维可视策略的运用符合他们的认知特点,有利于培养学生知识的自主建构能力、合作交流能力、发散思维能力和创造能力。而正是在解决助学单上“这一单元你学过了哪些内容,用你喜欢的方法整理出来”这个问题的过程中学生经历了分析、综合、评价乃至反思的过程,促进了学生高阶思维的发展,使得知识习得与能力的发展协调并进。
二、好题推荐,让学生的思维走向深入
    我们复习课的助学单的第二大项就是利用“好题推荐”,引导学生进行反思与再建。好题分享包括出好题和分享好题两部分。分享好题的动力来自学生出好题时的充分准备,学生出好题的过程就是进行深度思考的过程,经历“筛选—解题—分析”逐次推进的过程深化了学生的数学学习,培养了学生的高阶思维。


好题推荐的操作方法很简单,就是在复习课的助学单上显示这样一道助学题“这一单元你做过的题中你认为最有价值或最易出错的题目有哪些?把它记录下来,写清楚原题、正解和温馨提示,明天和同学们一起交流。”关于原题的选择,学生会根据自己已有的知识掌握水平对所有练习题进行初步的筛选,提炼出一道基础题与一道经典题,学生往往会选择自己或同学们曾经出过错的题目,如含有隐藏条件、需要单位转化、一题多解、多步解答等题目作为经典好题来推荐。正解部分,就是学生解答自己所推荐的好题,将自己的解题过程以文字、算式、画图等方式详细的记录下来,留下思考的痕迹。温馨提示部分,就是学生个体给全班同学的温馨提示,主要包括题目中的易错点以及解题方法的梳理和总结,更是对学生知识运用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好题分享在课堂上的操作程序是:主动分享-解答题目-织网爬高。分享好题就是在课上给学生提供一个展示的平台,在这个过程中完成自我构建和他人共享。当然并不是学生出的好题都是“真”好题,这就要求教师在上课交流前首先要浏览学生的好题,然后有选择性的选择交流,并适时引领学生织网爬高。比如在五下的《简便运算》的复习课上,学生分享了这样的好题“ ×5+×5 ”,老师就适时引导学生用两种方法进行计算,在对比分析中体会我们运用运算律解决问题的目的是为了简便,并不是所有的题目都适合运用运算律;虽然我们运用运算律解题,是为了简便,但也不能为了简便盲目运用。
其实在没复习之前学生的头脑里已经有一套零碎的、肤浅的属于自己的认知结构,我们复习的目的就是要让这些模零碎的变得结构化起来,肤浅的变得深刻起来。如在进行《圆柱和圆锥的复习》一课时,学生还分享了这样的好题“一根圆柱形木料,底面积是6平方分米,把它截成2段,表面积怎加多少平方分米?”,在这个基础上教师就引导学生继续联想,切成4段呢? n 段呢?接着追问,还有哪些物体一刀也可以切成两个面?引导学生想到长方体、正方体、三棱柱等立体图形,还有锯木头等实际问题,甚至长方形一刀增加两条长或者宽、正方形一刀可以增加两条边长、把线段从中间剪开,会增加几个端点等等。在举一反三的过程中,体会到不管立体图形、平面图形,还是线段都可以做到一刀切出两个面、两条边,或者两个端点,从而使“一刀两段”的表象更加清晰。
虽然每个孩子选取的好题层次不同,但是通过好题分享,使不同层次的学生在自己原有的认知水平上,对知识进行了深度思考,为学生日后在更为宽泛的情境中应用所学知识去解决问题,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美国教育家布鲁纳指出:教学某些知识领域,并不是带着学生去铭记已有的结果,而是要教他如何去参与知识的获取的过程,其核心要素就是深度思考的参与。做为教师我们要深入教材,以结构化的视角关联核心知识,横向铺展,凸显数学知识的核心内涵,纵向贯通,建立数学知识的结构体系,才能保证我的供给满足学生提高核心素养的需求。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