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每个教师绘就属于自己的专业“画卷”    ——谈校长作为与学校发展

发表时间:2020/7/27   来源:《中小学教育》2020年2月6期   作者:许志君
[导读] 我认为:发现教师、唤醒教师、成就教师,让每一个教师绘就属于自己的专业“画卷”,是校长之第一要务。
        教师是立教之本、兴教之源。习近平指出:一个人遇到好老师是人生的幸运,一个学校拥有好老师是学校的光荣,一个民族源源不断涌现出一批又一批好老师是民族的希望。人民教育家于漪强调:校长最大的责任就是培养教师。我认为:发现教师、唤醒教师、成就教师,让每一个教师绘就属于自己的专业“画卷”,是校长之第一要务。
        一、文化濡染,为自觉生长打底
        文化的力量可以超越制度的刚性。共同价值观是凝聚人心、激励干事的“旗帜”,直接而具体影响着每个人的行为方式。
        张小派衍端文、先得风化,(实小前身为明朝东林党领袖顾宪成后裔所创“泾皋学堂”,寨小前身为严子陵先生后裔所创“经正学堂”),推波助澜、宏开教育,系民国时期无锡县六所龙头学校之一(时为无锡县立第五高等小学校),其百年传承的“勤朴”文化(首倡人题写“勤朴”校训:勤逎不匮,朴之为义)铸就代代张小人共有的精神特质。结合二十年的象棋特色,我们确立“勤朴立人,走好每一步”为核心价值观。这是一种信仰,坚毅持恒,奋发向上,呵护每一个学生,擦亮每一个日子,坚定每一个步子;这也是一种姿态,勤勉笃学,朴质无华,上好每一课,求好每一问,做好每一事。学校各项日常管理,要求做到“事前详预案,事中细落实,事后勤反思”,周初例会、月末分享、期初专家导航、期末主旨演讲,“我来提个醒”“给你点个赞”“我们zai努力”“比努力更重要的是转变思维方式”……一次次碰撞交流形成共识:学校的发展不是靠某些人,而是靠每个人“聚沙成塔,积水为海”。
        “勤朴”文化深入内心、显于言行,为每一位教师的自觉生长打底。
        二、课程架构,为自主发展着色
        课程是跑道,是实现教育目标和促进师生发展的“通道”。我们主张国家课程校本化表达与设计、校本课程综合化架构与实践,把课程作为教师发展的“原始场域”。
        让教师成为研究者,基于学科开展《指向思维品质提升的深度教学研究》,课前预习、课中研习、课后实习,改变课堂结构、提高教学水平;让教师成为开发者,围绕“五育”勾勒“小勤娃课程”:勤正小主人(德),丰富生活体验;勤智小能人,提升学科素养;勤体小超人,棋绳毽亮精神;勤美小艺人,陶冶艺术情操;勤创小达人(劳),提高创新能力。比如思维体操,探索“趣味拼图、叠叠高、数独、魔方、汉诺塔、思维乐园”等活动,魔方组通过拼图献礼国庆,传递快乐数学。再如德育课程,不光行入学、成长、毕业“三季礼”,还设计“‘红+绿’家乡行走课”(“绿色自然”和“红色人文”家乡寻访实践),更凝练“五小”(小故事,大道理;小活动,大体验;小细节,大习惯;小岗位,大服务;小点子,大创造)品格提升,以小见大,培养“有责任、知关爱、善合作、乐创新”的“生态环保小公民”。
        当然,课程架构需要有校本层面的整体规划,也要有师本层面的自主开发。我们鼓励教师以课程的视角构思工作、设计活动,“让每一张笑脸都灿烂”。瞧:校园文化节(艺术节、体育节、科技节、阅读节等)、学科周活动(如语文周活动安排为:一年级:“拼音宝宝伴我行”;二年级:我是“写字”小能手;三年级:我是“词汇”小能手;四年级:我是“诗词”小达人;五、六年级:我是“演讲”小达人),还有每月“无作业日”项目化学习(如过中秋佳节,扬传统文化)……哪怕一个红领巾广播,也是固定环节(“小勤娃议热点、勤勤说新闻、正正讲故事和每周主题歌”)。相信,在经历一系列符合专业规范的课程设计、实施和评价中,教师会不断深化儿童研究、变革教学方式、提高育人水平,与学生一同在课程的跑道上“奋力奔跑,笃行致远”。
        课程架构催发研究力、提升教学力,为每一位教师的自主发展着色。
        三、团队研习,为自信拔节亮彩
        “独行快,众行远。”以共同卷入的方式推进教师团队的形成及其专业能力的提升。我们分层为教师设计清晰的成长路线图:新教师“苦练技能”,启航;中老年教师“言传身教”,护航;骨干教师“率先垂范”,领航;后备青干“岗位建功”,远航。
        (一)科研引领,知行兼修,养“勤朴”精神。


        实践“五个一”教研常规:个人三年发展规划,从理论学习、课堂实践、论文撰写、学术荣誉等方面进行细化,过程监控,全员落实;月摘抄,人手一册,用最传统、单纯的方式来学习;月实践,围绕研究小课题,上一节主题研究课,用最真实、日常的方式做教研;月案例,基于实践,及时反思,或教学、或德育,从散点实践走向主题凝炼;学期总结,梳理阶段实践,提炼改进策略,分享研究体会,从碎片走向有序,实现自我提升。教育科研,营造教学生活的“新常态”。
        (二)分层培训,精准帮扶,构建长效培训机制。
        以共同卷入的方式推进教师团队的形成及其专业能力的提升。分层为教师设计清晰的成长路线图:新教师“苦练技能”,启航;中老年教师“言传身教”,护航;骨干教师“率先垂范”,领航;后备青干“岗位建功”,远航。
        (1)名师工作室。成立5个校级名师工作室,涉及语文、数学、英语、艺术、德育,分别由学校的骨干教师领衔。“名师”的培养要做足“研”的文章。各工作室领衔人要有清晰的学期工作目标和措施,要在学期中紧扣主题展开活动,形成富有特色的学科讲述,通过一系列扎扎实实的活动促进“校内名师”进一步成长,也发挥“校内名师”的示范作用,实现“雁阵”效应。
        (2)“勤勉”团队。“勤朴德育团”(班主任),指导“品格”提升、班集体建设、社团活动等。“勤正成长营”(青年教师),苦练基本功:有“每周一练”(钢笔字、粉笔字、个人特长等)“每月一训”(备课、出卷、论文、演讲等)“每月一课”(期初了解课、期末汇报课、课题研究课、教研展示课等);比拼提技能:就教学五认真、德育五环节双线组织业务达标。“勤勉研究室”(骨干教师),以智慧分享丰厚底蕴、涵养精神(学术论坛、专家导航、骨干讲座、读书分享、理论研究等)。
        (三)主题突破,项目推进,扎实成长路径。
        营员自选研究主题,以专业成长为目标导向,以项目的方式构思成长营建设,推进成长营活动。
        1.课程架构,提升课程意识。做有思想的教师需要课程意识。
        教师作为课程的建设者和执行者,要以课程意识的提升为目标,而课程意识的提升有助于促进教师专业发展。成长营成员制定学科学期课程纲要和拓展课程规划方案,并鼓励其参与学校各条线开展的系列竞赛活动。在学校课程建设的实践探索中,增强教师自身的课程意识。
        2.课题研究,提升科研素养。围绕学校总课题,结合营员个人专长,在认真学习学校课题方案,内化课题精神的基础上,在教学实践中发现问题,提炼属于自己的研究课题,明确学期研究方向,确立研究策略。让每一位营员的日常工作有思考、有抓手、有目标。
        3.基地创建,提升学术素养。以区学科基地建设为契机,数学学科组要积极申报、创建学科基地,进一步提炼学科特色,培育学科领军人物,提升团队学术素养。
        4.“攀亲”高校,提升协同能力。学校已签署江南大学人文学院师范专业教学实习基地,探索“攀高亲”研训模式。学校将积极开放课堂教学,接受高校学生见习实习,提升协同发展的团队建设能力。
       
        此外,还根据实际需要增加项目式培训,(如设备软件功能分享、青年教师课件微信制作、视频拍摄、行政公文写作、“五常法”食堂管理培训等),以视频拍摄为例,我们一无设备,二缺经验,就请专业团队助力,在研讨对接中学会了设计脚本、布置场景、落实分工……一年来相继拍摄了六个视频(《书香盈校园,阅读塑勤娃》、《雅问雅行,安安静静做老师》、《我和我的祖国》、《红领巾寻访献礼少代会》、《传红色基因,做新时代接班人》、《童眼观生态,童行促环保》),从花钱请人拍到动手自己拍,一样精彩纷呈。可以说,教师缺什么就研什么,规范定什么就习什么。再比如,工作才四年的王佳伟老师去年自己参加镇区演讲赛拿下第一,又获市辅导员基本功比赛一等奖,信心倍增成为骨干,今年不光指导小伙伴参赛,又主动报名区语文课堂展示。一群小年轻正“执着坚定,努力前行”。是的,个体因团队的智慧引领而优秀,团队因个人的无私奉献更坚强。
        团队研习竞合共长、激励优秀,为每一位教师的自信拔节亮彩。
        “功崇惟志,业广惟勤。”教师,一肩挑着中华民族的复兴,一肩挑着千家万户的幸福和每一个孩子的前程。校长,纵然无法成为学校发展的精神领袖,也当千方百计成为教师专业成长的引路人,成为激扬生命活力的点灯人;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为学校的可持续发展、高质量发展绘就美好蓝图。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